胡绳:小巷走出的理论家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1:14
  
胡绳:小巷走出的理论家 
(2009-7-12 11:01) 
    ■本报记者利刚  胡绳小传  胡绳(1918—2000),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出生于苏州。1928—1933年在苏州中学学习。肄业于北京大学。 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武汉、襄樊、重庆、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建国后先后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1988年和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0年11月5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凌霄一枝笔 风雨写千秋  ——胡绳  “胡绳”并不是他的真名  很多人都以为胡绳就是他本人的名字,其实胡绳只是一个笔名,并不是他的真名。胡绳原名项志逖,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苏州。胡绳兄弟姐妹6人,胡绳排行老二。胡绳幼小时由父母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习诵古文诗词。父亲常夸他聪明好学。胡绳9岁时才上平江小学,但一进去就直接进入五年级。  1931年,胡绳毕业于苏州中学初中部,随即考入苏州中学高中师范科,分在甲班乙组学习。第一次使用胡绳这个笔名,是在苏州中学读书期间。据胡绳的同班同学嵇同耀回忆,胡绳上中学时曾发起组织了一个“百合文艺社”,并创办了《百合杂志》,由于种种原因,该刊只出版了一期,也就是在这期《百合》上,他第一次以“胡绳”的笔名发表了《从“文学无用论”说到“第三种人”》。 1934年,胡绳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他发表作品开始经常用“胡绳”为笔名。“胡绳”其实是指一种香草,出自屈原的《离骚》:“矫菌桂以缝纫兮,索胡绳之纚纚”。后来,“胡绳”成为项志逖最常用的笔名,久而久之,也就以此为名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很少人知道胡绳原来叫项志逖。  从事进步活动差点被捕入狱  1931年,胡绳升入高中时发生九·一八事变。深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从此,他开始接触马列著作和中共地下党的出版物。在苏州中学校史馆,馆长阙大勇老师向记者提供了一本与胡绳有关的书籍,书中记载着胡绳中学时的一件“趣闻”:那时的中学要开“党义课”,学三民主义。党义课原本是反对共产党的,可胡绳听一个党义教员讲课,却慢慢喜欢上了共产党。最初,胡绳读到陈独秀的文章,觉得陈独秀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党义教员讲陈独秀是共产党,胡绳就产生了疑问。唉,怎么共产党这么有学问?胡绳有一次上英文课,不看英文课本,另外拿本书看,结果被吕叔湘老师发现了。吕叔湘很有教学经验,慢慢绕到胡绳的背后,一下子把书拿出来。他一看这本书叫《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写的。吕叔湘吃了一惊,原以为这个孩子在看《西游记》之类,没想到是在看进步书籍。他只是看了一下,就把书还给了胡绳,没有任何责备。  中学时,胡绳就已开始从事进步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胡绳在苏州文化教育馆里看报,看到日军占领沈阳的消息,义愤填膺。随后他参加了学校的罢课,又扒火车去南京请愿。据胡绳的同班同学嵇同耀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古城内外凡有救亡活动的地方,时常有他瘦弱却坚强的身影。他积极加入学校的演讲宣传队,多次到石路小广场、胥门老茶馆、金门出入口等公共聚集场所当众演讲,宣传抗日救亡,听讲者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演讲中,胡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分析时局,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每每都让听讲民众感到振聋发聩。  中学二年级时,胡绳的进步行为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还险些被抓捕。但幸运的是,在学校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胡绳成功逃脱。据嵇同耀回忆,当时全校师生发现胡绳等几名学生突然失踪,但都不知道原因。后来才知道,原来吴县军警要来学校逮捕几位爱国学生,其中就有胡绳。  当时的校长胡焕庸就关照胡绳等几位同学迅速离校,这才让他们免遭反动派的毒手。胡绳临行前,因路费短缺,找好友吴大琨商量,吴大琨便去找与进步学生联系较多的孙起孟先生。孙起孟先生了解情况后,马上取出五元钱让其转交胡绳。自此,胡绳终止学业,告别家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据苏州中学校史馆阙大勇老师介绍,由于胡绳当年是突然离校,没有机会读完高中,因此现在查阅当年的毕业生名录,是查不到“项志逖”(胡绳)的名字的。在校史馆内,记者也确实看到在当年的毕业生名录里没有录入“项志逖”的名字。但毫无疑问,正是苏州中学的这段经历,奠定了胡绳一生的基础。  17岁到30岁发表文章、著作100多万字  胡绳上世纪30年代离开苏州后来到上海,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9月在上海参加革命,从事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在革命战争年代,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报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还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有的是结合中国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通俗读物;有的是宣传党的理论和政治主张,批判错误思潮的思想政治评论;有的是用新观点新方法论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学术著作。 1948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深入揭示鸦片战争后八十多年间中国政治的学术力作。这些作品曾多次再版,有的还有多种外文译本,在海内外特别是在思想文化界和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战时国民党统治区的险恶环境中,不畏国民党的反动政治高压,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表现出了一个党所培养的年轻文化战士在政治上理论上的党性和锐气。从17岁到30岁的十多年间,胡绳发表的文章和著作多达一百多万字。这些文字,连同他在党领导下开展的文化界多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使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科学界就享有盛名。  主编两部党史著作  胡绳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后,有几位大学教授读了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书后,对该书的新颖写法感到惊奇,说居然可以用这样的写法来写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初,胡绳又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近代史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著作,并被母校北京大学聘为历史系和哲学系双学科兼职教授。那时,胡绳才三十来岁,已是当时中国理论界、史学界的著名学者了。  胡绳集中很多精力研究党史,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 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是胡绳主持编修的第一部党史,获1992年的国家图书奖。同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胡绳主持编修的第二部党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中共党史简明读本,并有英文译本在国外发行。胡绳主持编写的这两部中共党史著作,以其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事求是、立论公道、材料丰富所具有的科学性;简明扼要,叙述清晰、一气呵成所具有的可读性;还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许多深层次的党史问题,深为理论界、读者所称许。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胡绳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 1987年,他撰写了《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文,深入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991年,他在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演讲《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在国内外受到普遍的称赞。 1994年6月,他发表题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文,同年底发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演讲,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在中国条件下的发展。胡绳同志晚年对于邓小平理论的阐述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胡绳全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结集了胡绳从1935年起六十多年间所写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胡绳一生研究和写作的丰硕成果。  捐出30万元稿费奖励青年  胡绳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后,历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常务委员。他十分重视我国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强调社会科学为适应时代需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他尊重科学,爱护人才,努力为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 1990年,欧洲科学、艺术与文学科学院授予他院士称号。  关于胡绳,有一件重要的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胡绳青年学术奖”。 1997年4月,一向生活俭朴的胡绳捐出自己30万元稿费,倡议建立旨在鼓励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青年学术奖励基金”。后来经社科院研究批准,决定成立以胡绳名字命名的“胡绳青年学术奖励基金”,并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  “胡绳青年学术奖”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我国惟一的全国性的社会科学多学科的青年学术成就奖。一些学者甚至把“胡绳青年学术奖”看做是我国最高的青年学术成就奖。  手稿捐赠苏州图书馆  尽管胡绳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离开苏州,并且此后很少回到苏州,但对于自己的家乡,胡绳却始终牵挂在心里。最典型的例子是胡绳给苏州中学题写校名。关于题写校名的这段故事,记者特地来到苏州中学校史馆采访,但遗憾的是,由于胡绳题写校名时,学校还没有建校史馆,因此关于请胡绳题写校名的详细经过,目前已经很难知晓。  据苏州中学校史馆方面介绍,胡绳为母校题写校名时间大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听说母校希望他为学校题写校名,胡绳欣然同意,并写了好几幅字以供母校选择。现在我们经过人民路苏州中学门口时所看到的校牌,就是当年胡绳题字中的其中一幅。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胡绳的手稿捐给了家乡的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在苏州图书馆,记者参观了胡绳资料室。这是一间位于天香小筑二楼的资料室,房间不大,靠东侧墙边的两排矮书架摆满了精装书,玻璃柜里则摆放着胡绳的手稿影印件。在捐赠的书籍中,有胡绳的重要著作和他生前使用过的工具书。手稿则基本上反映出了胡绳晚年的重大理论贡献,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等研究论文。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回忆,2001年8月24日,胡绳的长子胡伊朗根据父亲的遗愿,将胡绳的部分著作、书籍和手稿捐给了苏州图书馆。而这也是苏州图书馆建馆以来收藏的第一位现代名人手稿。当时苏州各大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在当年的捐赠仪式上,胡绳的长子胡伊朗说:“父亲对故乡苏州的感情最深,按照老人家叶落归根的遗愿,我们让他的手稿也回到家乡。 ”  胡绳对家乡的感情之深,在他的一些文章诗词里也有体现。 1993年5月,胡绳曾写过《苏州杂咏》6首,其中一首诗题为《旧学前》,诗的内容是:“沧桑历尽古苏州,十里烟花处处楼。北塔应知扶杖客,踟蹰难觅旧桥头。”诗后胡绳还写了注:旧学前,少年时家曾寓此。当日为住宅区,今均为商肆。短短几句诗,将胡绳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胡绳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理性与自由》、《枣下论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等著作。
  (严肃摘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