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选秀活动经济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9:11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17中国新闻周刊
由北京电视台主办,江中亮嗓独家冠名赞助、温都水城同时赞助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商业倾向。
“北京台内心有危机感。北京台是首都台,但2000年以后随着湖南、上海等地方台的崛起,在天空争夺战中处于下风,非常希望有一个项目来整合资源,提升人气。”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机缘凑巧,由于《红楼梦》制片人韩三平与北京电视台副总编张强的个人关系,北京电视台与韩三平一起谋划起了“红楼选秀”活动。
因这次选秀,其网站的世界排名,由3万多名蹿升到5000名左右。北京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红楼梦选秀项目负责人刘学军介绍,重播《红楼梦》及有关节目,海选之前的收视率是2%,宣布重拍后收视率一下飙升到7%,广告量也跟着增加。
“红楼梦中人”列娱乐节目收视率北京台第一名,8.66的成绩比第二名“星夜故事秀”多出3.88百分点。北京赛区总决赛时,收视率曾高达13.8,创北京台今年所有栏目的收视率之最。
收视率直接对应的是节目广告价格。虽然这次活动的总收益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可靠人士估计,近亿元进账不在话下。
独家冠名赞助商江中制药集团48小时内就决定为这个活动提供2000万元赞助。根据协议,江中亮嗓的出资主要包括,一是独家冠名费,二是支付北京主赛区外的9个分赛区的部分费用。
电视剧制作方是另外的受益者。北京电视台副总编张强曾透露,安徽黄山市正斥资上亿元,搭建拍摄新版《红楼梦》的新大观园和荣、宁二府,费用都由地方投入。北京、上海、正定三地的大观园也将争取部分场景的拍摄。
此外还产生了其他的溢出效应:一是,红楼系列的书籍卖疯了:选秀活动甚至出现了官方版“海选秘笈”,并被冠以海选活动“惟一指定参考书”。许多书店都把红楼图书放到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卖到断货。
另一个效应是短信。这次活动的投票短信由北京电视台和新浪合作。单从6月9日总决赛三进一单场公布出来的票数来看,车缙等9名选手的总票数是1345465票。而6月2日四进三比赛时,12名选手的总票数是1826369票。据北京电视台公布的费用,短信投票每条一元,不含通信费。
总制片人韩三平的理想在选秀收入的刺激下显得容易了。他曾经在一次节目访谈中称,要通过重拍《红楼梦》来终结韩剧在亚洲的垄断地位。
选秀难以再现古典
耗时10个月的选秀落幕,仍没选出宝玉。“这些选手太阳光,太明媚,又缺少一些古典的涵养,与宝玉的气质有很大的距离。太遗憾了。”策划人谭飞说。
选出来的黛钗二人也难孚众望。“红楼梦中人”策划人谭飞承认,选红楼梦的演员跟选秀本身有些悖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本来是精英贵族,气质沉静雍容,但选秀导致的名利心与这种气质是相悖的。曾以《红楼梦》为底色写就畅销书《职场红楼》一书的作家沈威风说,“让这些姑娘们在舞台上演出姐妹情深的戏码,才艺表演,PK,即使这个姑娘真是万里挑一地符合角色,那么,经过8(10)个月的勾心斗角,她再也不会是了。”
导演的专业眼光与公众的喜好之间,也有差异。“这个不是不可克服的。任何东西都是妥协的产物。”不过,谭飞认为,任何一个人在目前的情况下演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会面临太大的压力。不管这人是否身孚众望,都会使大家失望。
1987版《红楼梦》,从计划、选角到拍摄结束,前后耗时近5年,几乎以牺牲了一整批的演员为代价来成全一部经典。
青春的叛逆、对旧礼教的挣脱、诗意爱情的萌芽、诗词歌赋里的优雅克制、温柔富贵中的娇憨,这些品质与压抑10年后解放出来的80年代初期的青春理想十分符合。
在文革当中惟一残存的这份人文遗产,形成了日后巨大市场的基础。今天50岁左右的人,基本没有不将红楼看过几遍的。80年代末,他们更成为电视剧《红楼梦》的忠实观众。
2006年10月12日,《新闻晨报》援引一位红迷的留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不会有人肯做这样不惜血本、纯粹就是为了拍好一部电视剧的傻事,投资商做着发财梦,剧组做着成名梦,演员做着明星梦,如此强烈的功利心,绝对拍不出诗一样的《红楼梦》”。
在谭飞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对《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做出阐释的权利。自87版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新的少女少男形象已经诞生。所以新版红楼梦不应该叫重拍,而应叫新拍。
一位与红楼选手有过多次接触的某业内人士很无奈地表示,这些选手很有时代特点,也很可爱,但确实合适的很少,用他们,对原著不公平;不用他们,对所有的参与者不公平。
古典娱乐化源头是启蒙的自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17中国新闻周刊
10个月PK出新“红楼梦中人”
★ 本刊记者/王寻
2006年9月,大型电视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开始。节目组工作人员,80%均来自社会招募。制片人刘学军负责的活动部和王淳华负责的导演组分领2套人马进行。
初期,北京区海选,来参赛的选手并不多,有混迹三线的明星,也有各路红学家和在校学生。原本10天的考期因人少减少到1周。直至2个月后各地区海选结束,主办方北京电视台并未拿出全国统一的活动方案,只是对选秀标志、冠名和分赛区参加全国决赛的名额上做了要求。
2007年4月开始,全国决赛淘汰赛。可来自各赛区共70人,并不仅仅是宝、黛、钗。于是将所有男孩编到宝玉组,女孩儿瘦的编入黛玉组、胖的编入宝钗组,由此产生29个宝钗、25个黛玉、16个宝玉。
一个月后,主办方通过“淘汰”,把人数归整到各16人。再分成南北赛区继续比。
之后,活动主办方想出用“一字令”“二字令”“三字令”等不全播出的游戏环节“考察”选手,最终,筛出全国的10黛、10钗、8宝,进入所谓的全国“巅峰之战”。
“巅峰之战”5月12日开始,这之后就开始了所谓规则一天一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混战。十天后,即发生“导演与选秀活动方矛盾公开”。因不满已看中的选手全被淘汰,总导演胡玫公开表示“选秀是选秀,拍剧是拍剧。我的原则是你选你的,我拍我的。”
经协商。胡玫最终出现在6月9晚的总决赛现场,并亲自宣读她看中的黛钗人选,以及无人入选宝玉的最后结果。据报道,胡玫曾公开表示:“在我心目中,黛玉和宝钗早在5月28日试装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觉得李旭丹真的就是那个林妹妹。”
继续寻找宝玉的同时,新版“红楼”已定最迟明春开拍。而制片方希望再提前。开拍前,胡玫计划先让演员另拍一部古装片,为“红楼”热身。★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古典娱乐化源头是启蒙的自恋
经历过启蒙的文人们、艺人们经常犯一种错误:低估普通民众的鉴赏力,低估他们理解古典之美的能力
★ 本刊评论员/秋风
说实在话,笔者并不喜欢读《红楼梦》,但是,看到红楼选秀如火如荼地在电视台上进行,却不免为这部巨著扼腕。这些通过宫廷阴谋式残酷竞争脱颖而出的青春男女们,以及习惯了宫廷阴谋的导演,能否拍出红楼的古典气质,令人怀疑。
商业化无罪,问题仅仅在于怎样的商业化。其实,红楼自从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缘。最初的越剧、京剧都是纯粹商业化运作。但是,彼时的艺人们尚能理解古典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尽最大能力去理解、表现古典的气质,因为他们知道,观众之所以看红楼戏,就是冲着那种古典的生活、情感而来的。
应当说,今天的观众同样如此。古典的气质当然与今天不同。男女双方的感情是缓慢的、朦胧的,那是一种“慢”感情。在漫长的过程中,男女青年们赏花,写诗,思念,伤感。这里面自有一种古典的情爱之美。
今天,大多数民众知道自己无法享有这种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不愿、或无力欣赏这种美。很多人还在看《红楼梦》,就是一个证明。投资商决定斥巨资拍红楼,大概也是看准了,观众是有这种审美的期望的。民众的审美当然有庸俗的一面,自古如此。但是,民众并不仅仅只有庸俗的一面。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也是多元的。因而,假如艺人们认真地体会古典,并且表现出纯正的古典之美,观众很可能会陶醉其中。
不幸的是,民众精神生活的这一面,被生活在启蒙后时代的职业文人、艺人们普遍忽视了。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些制作人、导演、艺人更有文化。但是,他们的文化,恰恰是反文化的,反古典文化的。启蒙是文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文化人大体上还相信崇高、伟大、优美、优雅等等。启蒙则颠覆了这一切。启蒙者是一群高度自恋的进步主义者,他们不论从理智还是从情感上都绝对地鄙视古人,所以,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的惟一工作就是解构:把神圣的事物还原成庸俗的东西,把文化还原到人的动物本能那儿。
这方面的典型是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在现代人看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圣人,即使古代也没有,所以,在李零看来,古人把孔子视为圣人,是因为古人比较愚蠢,容易受人欺骗。而他则要把人们从愚蠢、无知、被欺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孔子还原成一个乡村教师,而他的神圣性不过是靠弟子们吹捧起来的。
在电影艺术中,同样如此。在欧洲电影、尤其是启蒙最为彻底的法国艺术电影中,看不到崇高、伟大、优美、优雅。相反,他们所玩的文艺片,就是把爱情还原为性,把崇高还原为萎琐,把伟大还原为平庸。故事越边缘,据说就越深刻。相比之下,一些好莱坞电影倒还具有些古典的气质。也因此,好莱坞曾经拍摄过很多有口碑的历史电影,而观众也普遍觉得,那确实比较接近古典——并且也因此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以说,民众并没有变,民众的心灵中至少有一部分仍然为古典之美敞开着。但是,经历过启蒙的文人们、艺人们却以为民众跟他们一样只具有现代心灵。因此,他们经常犯一种错误:低估普通民众的鉴赏力,低估他们理解古典之美的能力,低估他们对于正义、道德的渴望。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观众最喜欢看暴力,看宫廷阴谋,看叫床。所以,在拍摄影视剧的时候,他们近乎本能地往这个方向上突破。张艺谋、陈凯歌们拍摄商业大片,就不自觉地走上了这条道。他们以为观众必然喜欢看赤裸裸的阴谋、杀戮、欺诈,必然接受没有是非、没有正义、没有道德、没有同情的故事。
法国、中国的某些文人、艺人对文化的堕落做痛心疾首状,他们谴责好莱坞贩卖性、暴力等等。其实,粗俗文化泛滥之始作甬者,正是这些启蒙后文人、艺人自己。这为古典娱乐化打开了大门。民众没有堕落,堕落的只是文人自己。并自以为精明地按照自己想象的观众欲望搭配各种恶俗原料。
看似媚俗,实则这些自命不凡的启蒙后文人、艺人比民众更俗。正是他们,让古典在当代影视中断裂。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大约只会续写这样的恶俗故事。(记者 孙冉)
高雅的古典训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17中国新闻周刊
这个女孩之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对记者们说,“我就是林妹妹。”甚至在选秀中惨遭淘汰的时候,她还说,演不了林黛玉,我做尼姑去。
后来她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做了尼姑,还可以去演妙玉。
新一代的林妹妹看上去更向往自由。她说,我是在家教育的产物,传统教育让我失去自由。林妹妹也是在家教育的,至少在这一点上,她和林黛玉是共通的。
她还说,她不听流行音乐,不穿牛仔裤。不吃汉堡包但吃上档次的牛排。不喜欢英语,但看过《茶花女》。她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已看了五六遍,但只看喜欢的段落,比如观园诗社、太虚幻镜以及宝黛爱情。
她说,她的梦想是,功成名就之后,建一幢竹楼住在里面。
18岁姑娘的梦想又一次照进红楼里,她将向我们诠释这个时代的林妹妹。
未演黛玉已然成名,不可避免遭到各种不怀好意的揣测评论。6月17日记者见到李旭丹时,她对此并不以为然,言道,我自小就接受素质教育,早有心理准备去面对这种复杂和压力。
李旭丹当然也觉出自己超凡脱俗的气质,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说,我不是一个俗人,我爷爷也不是。
李旭丹的教育之路,也颇为“不俗”。
爷爷李鸿,热衷于戏曲,惯于写字,有些古代文人的脾气。第一眼看到8岁的李旭丹,就决定让她走艺术的道路。不管身在上海经商的儿子媳妇多么反对,愣把只读了小学一年级的李旭丹接回南京,开始了正统的私塾教育。
除了读古诗书,爷爷还让她上各种辅导班:国画、书法、古筝、戏曲、表演。因为不确定她的发展可能性,故多方培养,目标只有一个,想让她成为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古典淑女。为此许多带有西化痕迹的事物都被贴了严令禁止的标签:如垃圾食品、互联网、牛仔裤、流行歌曲、短发。
李旭丹喜欢不停地在话语中用到高雅这个词,比如她认为,吟诗、抚琴都是很高雅的事。
自小就爱上了古人长袖飘飘的高雅感觉。8岁跟着爷爷混迹越剧戏迷俱乐部,9岁唱黛玉的《葬花》和《焚稿》,而且每每唱得声泪俱下,惹人怜爱。
9岁的李旭丹自然不知道什么叫愁什么叫苦,她说,她只要把握头乱摇、眼飘忽的情致即可。
11岁时,李旭丹被南京越剧团的戏剧学校破格录取,以插班生的身份走进憧憬已久的集体生活。然而,戏校三年的生活并非想象中如意。而她,也渐渐发现,戏校同学真的热爱越剧的并不多,大家都抱着上当受骗的感觉在混日子。
毕业进入剧团后,身边的同学陆续转行。剧团经常到处演出,但像李旭丹这样的年轻演员,多以跑龙套为主,偶尔唱唱折子戏,在舞台上扮演林黛玉,还是《葬花》《焚稿》。
李旭丹当时设想的自己的未来,一级一级的考越剧级别,然后拿梅花奖,然后出名。
梦想很快在2006年,被《越女争锋》的比赛打乱了。
“做了尼姑,还可以去演妙玉”
《越女争锋》是为了选拔越剧新人办的一档选秀节目。
平时闲散的剧团生活让李旭丹对于这种选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面对全国各剧团的精英,属于年轻一辈的她也几乎玩命了,压力大到寝食难安。
决赛中,她出人意料地唱了一出文武戏《劈棺》,又唱又跳又翻跟头,打破了她以往柔弱的形象,让评委看到她的潜能。也由此获得最佳新秀奖。
上海文广集团的人因此记住了她,并推荐她参加后来的”红楼梦中人”的选秀。
来到红楼梦中人李旭丹的心态平和许多,后来她被淘汰的时候,还安慰痛哭的粉丝不要太难过。
虽然在人前后,李旭丹一直都表现出淡定的姿态,也没有泪洒舞台,但她的老师赵时莺说,李旭丹很想得到黛玉这个角色。
赵时莺说,她发现在3月份将要去北京比赛的时候,李旭丹开始吃得很少,之前曾被一位导演说她略微有点胖,所以她开始减肥。“那段日子她就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整天只知道看《红楼梦》。”
当李旭丹终于以准林黛玉演员的身份去上各种访谈节目及接受采访,她整个人的感觉已与去年《越女争锋》时大不一样:整个人变得沉稳,灿烂的笑容少了。
“不做黛玉可以做妙玉”,后者出世因为命中注定,她说她的心态改变了,而如今的入世,更像黛玉。 ★
商业时代的红楼残梦:选秀难以再现古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17中国新闻周刊
三代黛玉的不同梦想
近300年来,林妹妹被不同代人反复诠释,我们对于现代女性的梦想不断地重又映射进红楼里,对她的寓意也随时代不断变迁
《红楼梦》英译本的名字是“The Dream of Red Mansion”。一位海外读者曾套用时下流行的那句话直译为,“梦想照进红房子”。
近300年来,林妹妹被不同代人反复诠释,世人对于时代女性的梦想不断地又照回到红楼里。
黛玉进贾府时11岁。50年前,王文娟扮演的林妹妹走进贾府的时候32岁。时隔30年,陈晓旭踏进红楼的时候年仅18。如今,又过20年,又一个年方18的女子踏入红楼梦中,带着对于林妹妹的崭新诠释。
三代林妹妹,诠释出三代人对这个角色的不同理解,也演绎了自己各自的不同命运。
王文娟:因为林妹妹无法再上舞台
1958年,王文娟主演的林妹妹走上舞台,她32岁。当时这台戏,是作为越剧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编剧是徐进。恰逢春节,越剧《红楼梦》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统计有8.6万多。
1960年,越剧红楼梦剧组去了香港,引起轰动,当时美国、东南亚的越剧迷纷纷赶来观看,台湾的一些观众甚至转道他国过来看。由于蒋介石是宁波人,也很喜欢越剧,他去台湾时,就带了一支越剧团。团里的姐妹们解放前都是和王文娟一起唱戏的,这一回见面已是天各一方,自是激动得抱头痛哭。
因为舞台剧空前成功,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进而建议拍成电影。总投资达70万元,这在当时很不容易,电影历时一年拍摄完成,其间吸取了很多香港观众的意见,导演岑范也花了很大功夫努力缩小从舞台剧到电影的距离。可以说这部电影是通过无数的舞台实践和众人的智慧的打磨,慢慢精炼出来的作品。
电影从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连续上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
但是在内地,电影公映了没几场,就不让演了。武汉一个文化局的副局长看完戏说,“什么才子佳人,不健康”。而在1961年春天,朝鲜金日成来访时,周总理还调王文娟他们去杭州为金日成一行演《红楼梦》。
文革时,王文娟没少被批判,最厉害的一次批判会是在中苏友好大厦。一边放《红楼梦》一边批判,电影放到林妹妹出场时,只听得造反派叫,“你们看,女阿飞出来了!”全场哄堂大笑。
1978年,电影《红楼梦》重新拿出来放映,由于人们很久没看这样的电影了,一下子轰动起来。上海第一轮先放,36家电影院24小时连映,中间只有几分钟换场时间。后来放到杭州、再到县城、一直放到生产队、山沟沟,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放了。
有次王文娟到云南去慰问演出,当地陪同的同志向老乡介绍她名字,老乡们并无反应,介绍是演林妹妹的,就轰动起来,都过来与王文娟握手。
之后,越剧遭遇戏种滑坡的现实。过去全上海36家剧院演越剧,每个剧场每天演2场。后来剧场越来越少,戏曲慢慢失去了观众。
越剧电影《红楼梦》因文革大歇13年,这期间林妹妹王文娟再没有机会登上舞台。那时候她是人们眼中的“女阿飞”、封建残余,在越剧团也没有任何角色。领导说她不能上台,一上台就让人想到到了林妹妹。
直到1976年,王文娟终于再度登台,扮演一位纺织女工,台下跟着起哄,喊着王文娟终于又看见你了。可这一次,王文娟感到自己已经不会演戏了,跟个木偶似的。心境也不对了。
那一年,王文娟整50岁。
陈晓旭:从舞台表现到体会心理
1987年王文娟61岁。那一年,电视剧版《红楼梦》剧组刚成立,新一代林妹妹——陈晓旭曾来拜访过她。
陈当时想来学艺,王文娟只教了句“不容易”。在她看来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显然与其年龄不符,她的生活经历,她的文化修养,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所具有的,让18岁的女孩演绎这个角色,也有些吃力。
越剧里的林黛玉,可以通过坐、念、唱、打来表现,而镜头跟前的林妹妹却只有以心理活动表现心理活动了。
而怎样把握林黛玉的心理“却要看个人的经历和理解”。陈晓旭带着这句话走进《红楼梦》后,拍了红楼梦,走进了林妹妹的内心,可再也没见她走出来。直至最后出家,还是抛不开林妹妹身上那份哀愁。
有一次,她们这些演林黛玉的演员一起在广州演出。王文娟见到她时的感觉是,陈晓旭的性格很孤僻,头上戴朵白花,不和任何人说话,一个人站在一边。她虽认识王文娟,但对人也不很热情,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边。
王文娟发现,林妹妹这个角色,最终投射到她们这些表演者身上的影子各不同相同。有些人从角色中体会到了阴霾,有些人体会到伤感。她却体会到真实。
她在复旦大学讲解《红楼梦》时谈道,很多人对林黛玉有误解,认为她只会哭,只会使小性子。这都是演员误导的。她说,林黛玉这个角色是个内心复杂的人,不能把她单一化,很多人只知道林黛玉的哭,却不知道林黛玉也有快乐的时候、笑的时候,是跺着脚笑的,“这不是我胡说的,是书里写的。”
很多人还觉得林黛玉这个人是尖酸刻薄的,王文娟却认为她也有很多的爱心,很同情弱者。比如香菱想学诗,去诗社求黛玉教她写诗,黛玉就毫无保留地教给她,这些都是黛玉鲜活、可爱的一面;另外林黛玉还有幽默、调皮的一面。她是一个颇具修养的文化女性。
很多越剧演员都是从王文娟演的《红楼梦》开始艺术理想的,新版林妹妹李旭丹也如此。多年来她一直把王文娟作为自己的目标,反复模仿。每每到上海去演出,戏迷也只认王派唱腔,不像就会被哄。
李旭丹在网上被许多人认同热捧的另一原因——即她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的徒孙。在戏校时她师从赵时莺,乃王派,赵时莺为王文娟的真传弟子。
2005年王文娟来南京演出时,李旭丹日赶夜赶地绣出了一幅王文娟剧照的彩色十字绣,深得其喜欢,老师傅由此开始提携这个徒孙。
2007年,王文娟在评价李旭丹从红楼梦中人胜出时,连用了三句“不容易”。她说演林妹妹的都不容易,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和林妹妹心灵共通,后来越演越体会到“不容易”。
选秀时代的林妹妹
王文娟时代,《红楼梦》是个政治工具;陈晓旭时代,“《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王蒙语),“林妹妹是个真正悟尽好了的人”(陈晓旭语)。
如今,《红楼梦》跨入大众梦中人时代。
6月9日晚,参加“红楼梦中人”活动海选的45万初选者中,终于选出了一个林妹妹和一个薛宝钗。他们共同完成了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选秀。
仿佛为了向批阅十载的名著致敬,选秀的赛程也历经了10个月。就在观众都将要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大家终于选出了这个时代的林妹妹——李旭丹,这个来自浙江的越剧演员,年方18。
外界依然对这个女孩的评价褒贬不一,贬者评其相貌一无是处,与林妹妹相去甚远;褒者认可她的气质、才情,最似黛玉。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周岭给了她这样的判词:“十年阆苑觅仙葩,梦里颦颦雾里花。家本秦淮桃叶渡,眸中一点似新茶。”
可见评委对她的肯定,她曾在总决赛第一场意外遭淘汰,又因为网友力挺和胡玫总导演以退出剧组为要挟而奇迹复活。
冠军李旭丹的FANS团日益壮大,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名字——“蛋粉”。如果不出意外,重金打造的新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即是她。
87版红楼如何铸真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17中国新闻周刊
★ 本刊记者/王寻
李颉是87版《红楼梦》剧组的副导演。1983年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被借调到《红楼梦》剧组,只一个任务——挑选和训练演员。
他身边有3个帮手,分别是饰演邢夫人、尤氏和贾珍的演员。由于没有准确的目标,他们把全国分成东南、西南、东北等几个片区,各自行动。每到一个城市就直扑当地的剧团、文工团,甚至百货商店。还有许多人毛遂自荐,这包括了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和贾宝玉的饰演者欧阳奋强。
挑选演员的方式很简单,把年龄、气质合适的人叫出来,通过观看他们的表演进行初筛,其中一些优秀的直接带回北京;还不敢肯定的,就把他们的表演录像寄回,由导演王扶林定夺。这样,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东到江浙、西达四川,他们花了整3个月的时间在全国搜寻。
“好演员不用860遍地试,只一下导演就知道她行不行。”李颉说。
为了更好地磨合,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红楼梦》剧组全部人员都与入选的演员吃住在一起。50多个年轻人,每天早上6点起床,由剧务主任带领大家跑步。晨练结束,饭毕,便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学习。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均是自愿选择科目,让大家完全沉浸在那种氛围里。红学大师定期来为演员们授课,从《红楼梦》的主题、时代、人物到风格、习惯、礼节、建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无所不讲。不管是跪、拜、请安以及恭立垂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嬉笑怒骂等等,都要演员细细揣摩。而研习原著,更是大家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
封闭式训练的重中之重还是表演训练。导演会为演员们详尽阐述剧本,分析人物,讲创作意图、表演风格。表演课的第一阶段是生活小品,以提高大家的表演技巧。是否参加,表什么演,均是自愿,但大家都争着找李颉为自己编排。
半个月后,表演训练进入了第二阶段,即《红楼梦》片段表演。再过1个多月,才是最后也是最漫长的“定角色”阶段。每一个角色都由导演和演员双向选择,确定备选的几人后,剧组组织若干次化妆录像,让演员依藉一件服饰、一个头饰、一样道具进入角色。通过一次次的表演,由导演挖掘、发现他们的表演潜力,逐渐找寻最适合这一人物的扮演者。
为了使大家不断地磨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原本为期3个月的训练班,一直开设了半年多。演员们每天都找李颉,要求他进行课外辅导。由于要求的人多,每天吃完晚饭就要赶紧过来排队,一弄就到夜里11点。这种状况一直伴随着《红楼梦》3年的拍摄。
李颉说:“我们那会儿的演员,很单纯,每天就是在想如何扮演好自己饰演的角色,不像现在的小孩儿,满脑子充斥的都是PK、粉丝。” ★
以红楼的名义
每个角色都在这个活动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利益最大化,他们要的是“红楼”能给我什么。却没有人在乎“红楼”到底是什么,有什么?
★ 本刊记者/刘彦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某个宁静夏天。王扶林拍电视剧《红楼梦》“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一折。拍的时候,发现芍药花已经半谢了。王扶林说,“那就挪到下一年拍吧。”
20年后的某个躁热夏天。“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结束之后第四天。新“宝钗”姚笛、“黛玉”李旭丹等红楼选手,接受洪晃旗下某杂志“时尚大片”的拍摄。照片中的宝钗,身着一件胸形为锥形的无袖靓装,金光闪闪。此前,姚笛刚作为活动赞助商“温都水城”的代言人,其“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形象,无数次闪过亿万电视观众的眼前。
名著上那道名利的光
时代变了。对古典气质的耐心找寻与默默等待,一变而为一夜成名的选秀“闹剧”。对参加选秀的少男少女们来说,理解《红楼梦》精神,诠释《红楼梦》情怀,远不如拍照、票房、收视率来得实在和妥帖。
沈阳赛区的小乔(化名)才16岁,是沈阳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2006年8月,其母突然让她暂时休学,准备参加新版《红楼梦》的演员海选活动“红楼梦中人”。“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接受艺术班培训,表演、舞蹈样样特长。从那时起,我就期望着她当上明星!”小乔母亲向当地媒体介绍,10多年来,父母不惜巨额投资、请假陪女儿赴各种培训班。母亲说,如果能入围,哪怕演一个丫鬟也值得!她决定让女儿休学两年,全力以赴实现这个梦想!
郑州赛区50岁的骆春女士则为了竞选“宝钗”,不惜花费15万元做10余项整容,除皱、削骨,拉皮,能变美的方法都用上了。
报名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传媒学院与电影学院甚至有全班同学一起报名的。
报名红楼梦选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以往所有选秀节目的总和。
万众参与,结果却并不理想。
在大观园兴建20周年纪念活动中,幸运入选的25名“红楼梦中人”候选者,有大半不懂原著中的判词、不识宝玉的住处。在调查中,大多候选者中表明他们没读过《红楼梦》原著。
进入巅峰决赛时,有位选手花了40万元买短信选票,被剧组的人戏称为“小户型”(40万元可以买一间小户型的房子)。当导演胡玫看中某选手之后,节目赞助方“江中亮嗓”为讨该选手欢心,买了一车以这次选秀节目冠名的产品,因为每盒产品里有1张票,而且投一票算3票(手机每个号码最多能投15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