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选秀后的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4:58
司丽

李旭丹

姚笛
声势浩大的全国选秀,沸沸扬扬的短信投票,历时十个月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终于尘埃落定。随着黛玉、宝钗等角色演员人选的确定,新版《红楼梦》开拍在即,但关于红楼选秀的争议仍未停息。
拭目以待的《红楼梦》
寻找最合适的人选,是拍摄新版《红楼梦》画龙点睛的一笔。87版《红楼梦》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人,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有与原著气质十分贴合的演员。所以“选”角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红楼梦中人”也成了新版《红楼梦》能否一炮成功、原著能否更加广泛传诵的要素。
采取选秀的形式挑选演员,“红楼梦中人”总制片人张强称,因为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年龄偏小,而目前成熟演员年龄普遍偏大;而且从培训到拍摄最短要一年当红明星很难有合适的档期,也很难静下心来,所以只能启用新人,选秀成为必要。
通过媒体公开选角标准,增强透明度,为公众广泛参与奠定基础。对于“红楼梦中人”选秀的最终结果,新版《红楼梦》导演胡玫认为李旭丹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作为越剧演员的李旭丹最终打动胡玫的是本色、自然和天生的镜头感。而薛宝钗的饰演者姚笛出身科班,胡玫认为其优势在于有相对丰富的表演经验:“她受的是电影专业训练,在镜头前的收放度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她们最终能否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
《红楼梦》横空出世后的200多年中,从1944年周旋版的林黛玉、到1960年王文娟版的林黛玉,再到乐蒂版、汪明荃版、张艾嘉版、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先后已经有了8个版本的《红楼梦》问世。这些版本虽然都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经典,但谁又是不可逾越的巅峰呢?究竟新版的《红楼梦》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可,恐怕还要等到播出后才能做出评判吧!
精彩的商业盛宴背后
有人将“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评为“将严肃的名著改编演变成滑稽的商业行为”,相比于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六年磨一剑和精雕细琢,新版的选秀显得浮华而流于表面,流露出过多的商业运作的痕迹,例如江中亮嗓独家冠名,例如“红楼美女活到现在穿什么”网站专题促销服装。这使得“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逐渐偏离了传播和传承我国古典文化的宗旨,变成了一场追逐利润的商业运作,变成了生产文化以赚取利润。
“红楼选秀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媒体对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分析,“传统的观众只是在观看,而今天的观众有了互动、主动参与意识。”正是这样的文化需求为“红楼选秀”的收获提供了市场支撑。
据了解,红楼选秀的直接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冠名收入、广告收入和SP短信互动收入。作为这次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北京电视台,颇有凭借这次选秀活动打造自己品牌的决心。北京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红楼选秀项目负责人刘学军介绍:重播《红楼梦》及有关节目,海选之前的收视率是2%,宣布重拍后收视率一下飙升到7%,广告量也跟着增加。同时包含出版、影视、音乐、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都在选秀活动中掘得了真金白银。
或许,在如今的商业时代,这种商业操作遴选演员的模式无可厚非。必须承认的是,和87版《红楼梦》拍摄的年代不同,中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在经历了商业大潮的涤荡后,拍摄一部电视剧时,终极目的不仅是还原经典,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所有参与者必须考虑的,甚至为了扩大影响力,追求眼球经济,主办方在拍摄之前就要开始大肆炒作,积累人气。
让年轻人走近古典名著
“红楼梦中人”活动的定位是“全球华人文化娱乐圈的顶级盛宴”,报名选手突破45万人大关,这个数字远远地高出了其他所有选秀节目。许多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选手,不远万里纷纷回国参加海选,特别是台湾地区赛区的设立,突破了以往所有选秀节目的地域格局,让更多的华人参与进来,让海峡两岸完成了一次文化上的融合,说明“红楼选秀”节目具有的强烈号召力。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在快餐文化、垃圾文化、浮躁社会风气充斥的时代,很多参与者没有看过或很好地读过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这是一个遗憾,也暴露了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事实。这次选秀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矛头直指这种现状,恰恰给了现代年轻人一个走近名著、了解名著的契机,让更多习惯网络时代文化消费方式的青少年,借这个机会暂时离开电脑和电视,去读真正的《红楼梦》原著。只有进入原著,经典的无穷魅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使读者从中读出深刻和美好的东西,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力,加深对于人生的理解,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进入与庸常人生完全不同的诗化境界。
“红楼梦中人”活动在选秀中充分利用了《红楼梦》的经典价值和持续的大众关注度,找到了经典文学名著和大众文化的接合点。老版《红楼梦》编剧、红学家周岭就表示,用媒体节目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楼梦》,效果远远超过专家们的专著。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