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熟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8:32
作者:乌耕  来源:凯迪网络
http://forum.comment-cn.net/blog.php?tid=3121&starttime=0&endtime=0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曾有过这样的戏言:有翅膀的只有飞机不能吃,有腿的只有凳子不能吃,算是很形象的自我写照。在海外,华人最过硬的谋生手段便是开餐馆,而在海内,学校永远是破旧的,而酒楼永远是豪华的。当然,这些都是最直感的“吃”,如果像剥粽子一样层层剥下去你会发现,“吃”几乎像一个“场”一样无所不在,比如古代的各种肉刑,几乎在人的每一个器官上都能做文章,很像一位御膳房的大厨在制作什么美味;比如古人论诗,诸如“生涩”、“圆熟”、“香软”、“甜腻”之类,听上去似乎不太像论诗,而是在品一道菜。甚至这种“吃”的立场,早就进入了语言本身——人的存在之家,最典型的莫过于“丁口”、“人口”、“户口”、“家口”一类词汇,它们鲜明地用“口”来定义人或者家。当然,这个“口”的主要功能不是歌唱或者亲吻,而是进食,此外还要忙里偷闲拨弄点儿是非,不过这是它的副业。
生人熟人,是咱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两个词,如果用上述“吃”的立场重新打量它们的话,你可能有几分毛骨悚然:一个人做熟了,随时都可以享用,而另一个还是生的,有待加热和烹制。这种解释或许生猛了些,但却并非望文生义,当你认真研究了生活中的生人和熟人逻辑后,或许会赞同本厮的观点。
在一个特定的人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生人与熟人。一般说来,我们对生人都本能地怀有某种疑惧,就像华南虎第一回看到驴子时一样。一个很勇敢的人,也会拒绝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混出个模样来,就是混吃混喝,也相当不易,因为生人是不会随便让你“吃”的。“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表达的也是这层意思:地头蛇也许没什么大本事,但人熟地熟,喊一嗓子,老少爷们遍地是,甚至老婆孩子也上阵,再英雄的强龙,形单影只,孤掌难鸣,自然对付不了这种群狼战术。
熟人的世界,其基础是血缘和地缘,如果一个人内向自守,熟人可能就很少,除了亲人邻居和同学外,他可能一生都不去结交一个陌生人。当然,这种人过去会被目为安份守己,似乎还带了某种褒扬,起码是中性的,但现在则不然,人们会认为他没有本事,他的夫人可能点着他的鼻子大骂窝囊废。现在走俏的是那种“自来熟”的人,他很像是刚出锅的糖炒栗子,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乎乎的,也很像狗皮膏药,什么人他都能粘住,一只苍蝇飞过,他也要研究一下公母。这种人小脑很发达,表情特别丰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风的日子他是风派,睛天的时候他便是太阳党,看着他妩媚的笑脸,听着他缠绵的话语,你切莫以为他会很富有爱心,或者对你充满了圣洁的感情,当你像一位天真的少女一样怦然心动时,他已经完成了对你的全面评估:这小子有哪些“吃”的价值。我就认识这样一位“自来熟”,他积累的名片可谓斗载车量,他要办一件事而苦于没有熟人时,便清点他的名片,就像一位饥饿的人拈了菜谱点菜一样。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总能找到一个熟人,或者通过一个熟人的引荐,去把一个生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熟”,从而松松腰带饱餐一顿。
“兔子不吃窝边草”,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猛看上去,似乎与我的上述分析相左,其实不然。所谓不吃窝边草的“吃”,是指那种没有章法的吃,甚至是一种血淋淋的吃,而我所谓的吃熟人,则是一种很斯文的吃,很艺术的吃,也许你的胃口极好,每时每刻都需要进食,但却要恪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尤其是吃相不可太凶恶,如果熟人很情愿让你吃,就像纯情的少女委身于登徙子,当你的刀叉落下时,对方竟感到很像是爱抚,那你就是九段的美食家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既需要天分,也需要修炼,尤其需要一种妆扮得楚楚动人的厚黑。所以,当一个人很贪婪却又很笨拙时,就极有可能凶相毕露,每吃一个熟人,都吃成了最后的晚餐,结果他就会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远走他乡另觅栖息之地,要么继续留在那个故旧圈子里,饥一顿饱一顿地打发日子。一般说来,还有些尊严感且较勇敢者,往往会选择前者,而一个孱头的家伙会选择后者,也就是破罐子破摔。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本厮过去的一位同事L,已有十几年没有任何来往,一日突然登门,先是复习革命情谊,把我发动起来后便提出了借钱。本厮这台机器很好发动,更是个“不”字很难说出口的人,自然准备借钱给他,但我的夫人很精明,当然,这个世界上的一把手没有不精明的。夫人指示云:十几年没有来往,第一次登门就开口借钱,这不合常理,其中必定有诈。这分析甚有道理,同时更重要的是,咱在家里是个三把手,没有财政权,这钱最后也就没有借。事后我一直忏悔不已,感到自己极有可能是做了一回小人。再后来见到了过去的另一位同事,他告诉我:L与过去已经判若两人,所有他认识的人,不是去混吃就是借钱,已经臭得和公共厕所一样。因为在当地早已声名狼藉,所有的熟人都望风而逃,于是便开始“吃”外地的熟人,我也差一点便成了他的一顿免费午餐。
此后,我便开始留意此类专吃熟人乃至亲人的人,观察的结果是,这种生猛的人日渐多起来,如果你到农村考察一下老人的生存状态,差不多就会触摸到那个学者们称作“丛林法则”的东西。古人说,风俗之薄,无过于骨肉相残。我想,这种相残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一定关系,但更与文化生态有关,而我对文化的理解便是“人化”,也就是要恪守人所以为人的一些根本的价值,比如爱,宽容,尊严等等。我想,如果咱们不懂节制一路吃下去的话,把尊严和恻隐之心都吞掉之后,最后的节目大约就是自食了。所以,在一个熟人的世界里有礼让,对所有的陌生人能很友善,便是很高的人性的境界,只有呼吸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才有资格把自己叫做文明的人,如果谁拳头硬谁就是大爷,谁很无耻就能吃得肥头大耳朵,则我们披在身上的一张人皮便显得多余。
(补记:鉴于人们的食欲越来越好,翻出一篇多年前的旧作贴上,或许有助于消化和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