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2:30
尽管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优势,但近来有迹象显示,随着“民工荒”及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标志着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渐消失,这将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社会各方都在呼吁提高农民工工资,以此化解日益突出的“民工荒”及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标志着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渐消失,但这将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吸引投资、吸引外来资本的最大优势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追求劳动力的廉价,而是达到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从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就已经暴露出目前廉价劳动力制度的弊端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人力成本长期偏低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长期的低工资不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实现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
数据显示,居民消费率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5.6%,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要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GDP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82美元,而人均国民收入(GNI)为2370美元。1990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幅呈扩大趋势。
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增速慢于GDP增速的差幅从1990年至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0年至2007年的4.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的差幅从2.2个百分点扩大到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第二,外资企业容易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压制我国企业的竞争地位。长期低工资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压力。  第三,不利于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劳动力价格长期过低,会使劳动者收入始终无法提高,无力对自己和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长期处于低水平。
第四,阻碍产业升级。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世界市场的需求弹性较小,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很小,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  第五,出口产品容易陷入反倾销困境。中国人工成本极其低廉,出口产品容易成为世界各国实行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今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中国频频遭遇各种各样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调查,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大增93.5%。
低劳动成本优势正在发生转变
事实证明,如果仍然沉浸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停留在“中国组装”、“世界工厂”的低附加值模式,而不主动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模式进行转型,未来将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廉价劳动力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出口成本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出口已经尽显疲态。因此,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改变传统的低工资、低成本、低利润的制造业模,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一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的不断加强,农业部门的经济收入得以不断地提升,从而提高了农民工的机会成本,致使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农村,减少了劳动力短期市场供给,近年来的民工荒和招工难已显露出这一矛盾,廉价劳动力时代有望逐渐消失。
二是从劳动力来源和劳动力的价值观变化来看,新生代的农民工正在逐步成为劳动力主力军,他们与老一代相比更容易适应城市化生活,对现代化城镇生活的追逐动机更强。外出打工和土地经营权所带来的收入不再是一种互补关系,而是一种替代关系。由此,本土企业所依赖的低劳动力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将逐步消失,迫使我国重新思考以出口导向拉动发展的政策取向。
三是随着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出口加工企业所拥有的低劳动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不提高他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就难于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甚至无法生存,就更无法保证为我国普通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四是“民工荒”倒逼工资上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不断增加,一般劳动力工资收入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我国始于1996年的教育产业化式扩张培养了大量学历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形成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随着人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紧缺导致工资上涨将会越来越普遍。
从两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要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并不只是一个短期刺激经济的应急方案,更是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制定收入分配优化方案时,应以更长远的眼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国民收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提高收入,必须从多渠道、多领域、多环节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通过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最终消费不断扩大。
一是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初次分配中,通过劳动立法等手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对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设立最低工资界线,保证劳动者应有的收入。在再分配中,通过社会保障收支、经常转移收支等再分配形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促进农民消费的力度。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还要加大拓展农民的消费力度。尤其是要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有效地刺激和扩大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并提升农民的即时消费需求,使农村消费潜力得以释放。
第二,要加快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目前,中国出口虽在不断好转,但仍面临外围市场复苏基础不牢固、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国应提高主动性促进出口持续复苏,如加快优化出口结构,扭转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促进贸易增长;继续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出口应尽快由过去主要靠低成本优势逐步向依靠技术创新、进步和经营管理方式改善的优势转变。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需要探索新的竞争方式和思路,诸如提高生产率、更多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更多在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方面拥有国际美誉度的企业,从成本优势逐渐向质量和品牌等优势转变。(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