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演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0:35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
一、烹茶(唐代)
烹茶即煮茶。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三、点茶(宋代)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 击拂,使之产生泡沫(称之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为佳。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煮,也不添加盐,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从宋代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时所采用的方法。斗茶就是茶质优劣和茶技高低的比拼,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看谁的点茶技艺高超,点出的茶色、香、味都比别人的好。斗茶时所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容易衬出茶汤的白色有及是否附有水痕,因此,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四、泡茶(明代)
也称撮泡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ān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五、罐装茶(今后)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茶叶产品的饮用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追求快速、简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茶叶产品及饮茶方式,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罐装茶饮料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