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与双赢 ——广东抓住亚运契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7:07
互动与双赢
——广东抓住亚运契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王 楚 刘泰山 贺林平《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27日   01 版)

亚运前夕,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佛线(广州至佛山)首通段正式投入使用。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精彩亚运,风光无限。
当21世纪第一个10年即将过去,广东以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为契机,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巍然耸立的亚洲第一高塔——广州塔,仿佛将一个巨大惊叹号刻在珠江上空!
创新思路,全民参与,“激情盛会”尽显广东改革开放风采
举办亚运会,是对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检验。
30多年来,广东改革发展一马当先。作为经济大省,综合实力究竟怎样?举办亚运会就是一次“赶考”。
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国际赛事,广东还是第一次。如何办好亚运会?广东决策者们十分慎重,反复研究,统一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统筹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把广州亚运会办成创新、廉洁、勤俭的运动会。
去年11月12日,在广州亚运会倒计时1周年动员部署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举全省之力,共襄亚运盛举,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科学发展新路与筹办亚运会、亚残运会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互动”与“双赢”。
万众瞩目的开幕式,如何体现广东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风采、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风貌?广东省委、省政府最终确立了“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开幕式风格。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之为“所见过的顶尖级开幕式!”
广州亚运会仿佛刮起了一股“旋风”,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志愿者报名踊跃。亚运火炬在北京、哈尔滨、长春、海阳以及广东省内21个地市传递。
为了“平安亚运”,全国公安机关协作展开了“护城河”行动,构筑了环粤、环赛区市、环比赛场馆的三道“安保圈”,建立各类检查站、监控点182个,出动安保力量上百万人次,查获危险化学品64981公斤。
这是一串沉甸甸、亮闪闪的数字:全国100多万建筑工人集中在广州,赶建亚运相关工程;珠三角地区及周边10个城市启动特级保供电,广东、贵州、云南、广西、海南5个省区组成两万人的保供电队伍;广东省内外8000多个气象站采集数据,16个天气雷达提供立体气象服务;交通部门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预留备降机场,筑起水上“长城”;农业部门把各地最好的蔬菜、水果送上运动员和嘉宾的餐桌;全国近万演职员、59万志愿者齐聚广州;8400多名消防部队官兵取消休假,确保亚运消防安全。
几年来,广东先后制(修)订了《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完成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600多项。珠江广州河段、东莞运河等严重污染河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省21个地级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
为改善空气质量,广州提前22个月实施国Ⅲ标准,并加大对“黄标车”的限行和淘汰力度。
没有改革开放,广东不可能举办亚运会;成功举办亚运会,是对广东科学发展的有力推动。
抓住机遇,转变方式,“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筹办广州亚运会这几年,也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广州亚运会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面对外界压力,广东不为所动。举办亚运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广东省省长、广州亚组委执行主席黄华华一再强调,超前思考,超前规划,超前实施,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全力提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
筹办亚运会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点在哪里?广东认为,就是以人为本,调整结构,既要为亚运会体育赛事创造条件,又要为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广州把举办亚运会与城建改造结合起来,结合“南拓”战略,调整规划布点,突破“亚运村”模式,探索“亚运城”建设,把亚运城规划建设成为一个集体育、文化、会展、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为将来启动建设100万居住人口的广州新城奠定基础。
粤东汕尾市是本届亚运会协办地。省、市携手,投入巨资,将汕尾红海湾海上项目训练中心修缮一新。旅游业、体育产业和服务业等蓬勃发展。一座滨海旅游小镇初具雏形。
本届亚运会上,有两种“广东制造”大放异彩:一是扮靓夜晚的LED灯,二是全城穿梭的混合动力车。亚运会开幕式舞台80多米高的屏帆、珠江两岸招牌、广州中轴线路灯、广州塔射灯等,都是LED灯的“功劳”。亚运期间,26辆纯电动客车在亚运场馆及附近公交线路示范运行,114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主城区运行。这些混合动力车节气率达20%以上。
后亚运时代,新兴高科技产业将异军突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广州未来3年将安排8亿元补贴资金,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公务、社会乘用车等四大领域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加速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产业化。
抓住亚运契机,广东继续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把小钢铁、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关停并转的任务,分解下达各地,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政策激励机制、差别电价和环保政策等措施,推进资源、产业、产品合理配置,恢复“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最近,国家核定了节能减排“成绩单”,广东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6.1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6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4%、2%。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18.1%和16.4%,均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着眼长远,重视民生,“人文关怀”让人民群众多得实惠
举办亚运会是为了什么?亚运会给广东留下了什么?这是外界十分关心、也是广东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从接过亚运圣火,广东就牢牢树立“敢想、会干、为人民”的理念,要求围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这一主线,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上水平,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把筹办亚运会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亚运圣火即将远去,回头再看广东,人们无不感慨这是一着“妙棋”。广州快速推进“十年大变”工程,全面整治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佛山、东莞、汕尾等协办城市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交通升级、环境美化、文明创建等水平,城市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认为:“办亚运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让城市的未来更美好。创造新生活,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积极个人心态、良好城市业态、文明社会风尚、优美环境生态的有机融合。”
千年羊城重焕活力,岭南水乡再显魅力。位于新中轴线的花城广场,是广州城市新亮点、新“客厅”。56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浓荫覆盖,繁花似锦,古树、小桥、流水、喷泉浑然一体,俨然一座“城市绿谷”。这只是广州新建的数百个开放式公园之一。与此同时,广州注意擦亮“文化名片”,大元帅府广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场、陈家祠文化广场区等岭南人文景观,整修一新。
今年5月,广州采取截污、清淤、调水、绿化等措施,改造荔枝湾河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现在,这条臭水涌恢复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景。
精心经营城市,从老百姓“家门口”事情做起,市民幸福指数再上新台阶。
目前,广东省1148个乡镇和432个街道中,已建起各类体育组织1500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平方米,人均年体育消费900元。省会广州市1300多万常住人口中,体育人口约占60%,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
通过筹办亚运会,讲文明、讲礼貌、讲奉献深入人心。广东先后有近6万人自愿组团,担当“亚运信使”,前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城市宣传亚运、邀请客人。数十万名注册志愿者遍布在各个赛场、城市。
举办广州亚运会,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宿感明显增强。暨南大学最新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市民选择永久居住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