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元微是一个胸怀大志济世为民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1:22
2008-12-11 17:06:51
董公元微是一个胸怀大志济世为民的人
在攸县《宗教文化》内刊上,曾经刊登一篇题为《董公真有其人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将现有掌握的资料,就董公是什么样的人,作个简单介绍。
一、董公的宗祖流源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便是三皇五帝。
董公便是黄帝这支脉。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
<五帝之一>,颛顼之后生老童,老童生黎和、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昆吾有六兄弟,即: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昆吾生叔安,叔安生董父。董父被帝授予“豢龙”这个官——也就是饲养龙,教化龙的官。因为龙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董父就住在今天山西省闻喜县一带沼泽地边。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带地方称为“董泽”——流传至今。董父的子孙发达,绵延于幽冀之间(也就说散布北方很多地方),董仲舒就是其中的一员。汉武帝欣悦董仲舒的儒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并封册为大夫“两相骄王”。但董仲舒主要工作设立了“广川堂”进行讲学,培养学子(他的学生很多,封王封候的不少,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他的学生),现在河北省枣强县还有“广川镇”。广川堂董姓的一支(原董公祖脉)迁往山西西安,经浙江宁波(董奉为交州刺史)到福建侯官(现福建闽侯县)到江西庐山,经二十五代因做官董典迁河南开封(兴到湖北武昌),后代又经湖北秭归到湖南长沙从董奉(庐山)起第36代的子昌公又由长沙到攸县西乡石虎陂燕山下(时值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
贵一
子昌
贵二
万一
住石虎陂宦籍滇南
住石虎陂云南参政归籍桑桥
德一
嗣孙承云南籍
德二
万二
万四
由石虎陂
分派龙翔
万三
由石虎陂分派
到衡东车头
大兴
大维
启相
启幽
启伦
启萃
附注:用《中国历史纪年表》与董氏龙翔族谱对照得出的年代:
董公父亲 大维 字允隆 行二宗 端宗景炎元年,丙子岁(公元1276年)七月初十日生,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九月十八日殁。
董公母亲 周氏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岁(公元1280年)九月十一日生,元顺帝至元6年庚辰岁(公元1340年)六月初八日殁。夫妇合葬黄桑桥祖山琥形卵山西向。
董公启幽字元微 行二 元成宗大德九年乙已岁(公元1305年)8月15日生,明太祖洪武21年戊辰岁(公元1388年)8月16日午时殁。
董母 刘凤英 生殁失考。夫妇合葬龙翔荷花岭下手鱼形甲山庚向。
二、董公的为人
1、董公是个勤劳的人。在家里打柴挑水,忙家务。样样事他都做。就是去武功山学道法武功的那天,一早就去踩田,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这坵田叫做“往坵”。《董公元微传奇》这本书中,传说董公利用法术,为其师傅刘斌一个早晨种了一洲的麻子,一个早晨又收了一洲的麻子,一个早晨栽了一山的竹子,一个早晨又砍了一山的竹子。这虽然是神话。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董公对劳动的热爱和用功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董公是个勤学的人。董公少年时攻读诗书,用功研学,其文理清晰。文章的字、词、句、篇,到了常人难以到达的火头。而自己少有银两,同时也不想用银两去送礼买通考官,所以三次考试都未能录取。于是他走上弃举学道之路。他爬山涉水,步行数百里至江西武功山求师。学过三年,尔后又遍游吴楚大地,走遍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为的什么,仍然是想学到更多的为民办事的本领。后在衡岳迁异人,授书三卷(此书民间还有部分摘抄,我们准备收集)又苦苦修练十年。董的前半生,如同饿虎扑食一样,求知识,练本领。
3、董公是个俭朴的人。董公有着高深的学问,他不穿长袍马褂;他有深厚的武功底缊,不着武士打扮。他常戴着无顶子的布帽,穿经衣,扎裤筒,或草鞋或布鞋履脚。这般装束,人们都称之为董仙,可乡伸仕官号他为董乃。他出门为人治病或讲道,从不坐轿。去世前还叮嘱乡们,如有求他,只要一个人揹着牌位去就行。后来是司空老真人发起弟子对董公说:“你是一个大神大道,揹着出门不太好,不如我送你一架轿。”从此,接董公出门,才用上了轿。
4、董公是个善待邻里的人。董公对乡民邻里格外和善,邻里对他也是亲敬友好。有一次,董公外出回来,远看自己田里的禾没了,顿觉奇怪。走近一看,原来乡亲们见天气好,董公又不在家,大家帮董公把禾割倒放在田里。乡民和邻里只要知道董公有什么事,都争着帮忙。董公总是谢而不绝。董公为人治病帮忙,从不收钱,也不受礼。听董公说他将次端座升天。是日,乡民邻里齐集于门外,流泪抽泣。近午时分,闻得乐声清悦,香气袭人。董公端坐而逝。乡人邻里都思念他。为他立像盖神庙,以示纪念。
5、董公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董公的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庄稼汉。茶山田地不少。董公从小就帮父母做事,体贴父母的辛劳,凡有重事、苦事、难事,背着父母“偷”着去做。你看,吴公同他去学道那天,天还没未亮就一个人到了往坵踩田。他母亲去世时,时值35岁的他,整整啕啕大哭三天三夜。他与妻子刘凤英,情笃意厚,在江西青江山(现在的清源山旅游区)失散,他找了一个多月,实在找不着,气得一脚把一只樟树踩斜了。(这段故事在《董公传奇》的戏剧中和李发仁写的《江西清源山采访记》中都有),董公对乡人邻里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然,为何为董公塑像立庙呢?!
6、董公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对古代的教书的《四书》,《五经》研读极深,而且进行发挥,有他的独到之处。例如封建时的“三纲”
“五常”,说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必须严守上下尊卑的等级,而董公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父不能忌子,夫不能忌妻,兄不能忌弟的思想,这样才能气和、人和、心和。这里,还反映董公达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在武功山学武学道,他能飞崖走壁,道法过人,博得师妹(其师父刘斌之女)的倾慕;他回到乡里,能为人治百病;天大旱,他可以拂符降雨;蝗虫降灾,只要他去,虫害一扫而光。所以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本领高强的人。
董公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为什么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呢?知名度并不大呢?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因为董公没有当过官,中国人一向是“官本位”,不当官就没有声望;其二,后代人为他的思想事迹宣扬不够。
第一条没有办法,第二条我们还可以有所为。
三、董公的思想体系及现实意义
1、董公的思想体系是以“善”为本。董公在世时,为民办了许许多多的善事,这就是善的体现,这里不必多说。
他在与世长辞时,对乡民们说:“诸君,惟当勉力为善,毋生计较心,自有天神呵护。若一毫自私,利已,害人,虽磕破头额,无益分毫。”也就是说,董公临死都念念不忘教诫后人要以“善”为本。
2、董公的思想体系是以“和”为纲。
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书一符,天就能下雨时,他回答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则成雨。天人一理。人能心和,则气和,气和则感召,天地之阴阳亦和,而雨泽自降。而今人挟诈舞智,父忌其子,兄忌其弟,夫忌其妇,有司贪而且酷,以致怨气四布,何由得和。是以元阳为旱,求诸天,不如求诸人。”
这段话,反映出董公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同时,着重强调办任何事都要以“和”为主,为纲,社会上人人处处都以和为先,任何事都能办得成,甚至能感召天地。
3、董公的思想体系以“亲民”为落脚点。他踏遍吴楚的山山水水,为的是了解民情,感悟为民的方法,学到为民办事的本领。他为民降雨,为民驱蝗,为民治病,治病不收钱,出门不行轿,那一件不是为民着想!当前,民间还流传着董公为民办事的许多故事,我们打算日后收集整成册。他三试而不举,气愤而感叹地说:“与其富贵屈求于人,何如贫贱而尚志。”这是表现董公对当时腐败害民的官吏的鄙视。这里讲的最后一字“志”是什么意思,从他以后的为人处事可以理解到——是一心为民。
今年(2004年)八月十五日,董公就是700周岁了。今天我们还讲六百多年前,董公元徽的思想体系,又有何意义呢?
一句话,董公的思想体系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时至今天也不逊其光辉。你想想,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以“善”为本,那么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就不会出现。我们常说“和”为贵,如果能以“和”为纲,家庭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和睦,就能团结一致办大事,团结一致奔小康。有了亲民思想,那些少数腐败官员就不会象董公指出的那样“有司贪而且酷”的现象出现。
只要有了以“善”为本,以和为“纲”,办事做事一切以“亲民”为落脚点,社会就会稳定。现在我们党中央提出“稳定、发展、改革”,稳定是基础,我们党历来提倡“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董公的思想体系完全符合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