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通货膨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8:00:51
1.美元进入持续下跌空间;
2.或许美在将其国内的通涨压力广泛的转嫁于国际资本市场;
3.国际上,目前大量美元正在从各国金库里出来,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通过能源[石油和贵金属市场],来实现和加速美元储备向能源储备的转换。并实现资本升值和国际资本逐利最大化,同时也增加了能源泡沫的风险。
4.如果能源进入下跌区间,美元的支撑位也将同时将被击穿。
5.建议,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农村(硬环境改善), 及城市内部(软环境改善),避免直接参与国际资本的逐利风潮。重点就是“不追求短期风险收益最大化,而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
持续生息使大量被国际市场贬值过的美元大量流入美国本土----这可能就是现在2006-2008年美的主要任务.
小范 写在 2006.4.14
------------------------------------------------------------------------
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货膨胀的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导物价上涨。但现在一般的观点是,普遍而持续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用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等来衡量。通货膨胀按其根源主要分为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通胀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胀。需求拉上型通胀则是由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引起的通胀。我们目前面临的通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关于定义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存在长期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
“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 “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
“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两派分歧的实质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
(二)一般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编制的。
(二)批发物价指数
根据制成品、原材料、中间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编制的。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注意:以上三种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前提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可以自由波动。而在严格实行价格管制的国家里,物价上升的趋势可能被人为压抑。表面上物价未上涨,但实际上却可能存在着商品的严重短缺。人们为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须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经济学有称之为“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
1、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2、 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
将时针拨回到25年前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1988年,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写道:“证券市场大跌(指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经济和金融大权从美国向日本的转变。”
自1985年以来,美国人的感觉越来越不好,贸易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持续增长、美元大幅度贬值、1987年10月证券市场的大崩溃等等。而看看日本,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元大幅度升值、股票市场牛气冲天、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对外净资产快速增加、经济高速增长等等。
日元升值
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1983年以来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
25年前,美国这样化解了危机
1980年—1984年期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也逐年增加,到1984年已高达1000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许多经济学家也从产业空洞化将危及美国的长远发展为由,要求政府改变强势美元的政策。
但里根政府没有理会这些呼吁和要求。因为里根政府知道:最大限度地吸引国际资本,特别是日本资本流入美国才最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由于大量国际资本(主要是日本资本)持续流入美国,弥补了美国不断增加的贸易和服务项目赤字,美国的国际收支依然保持平衡。不仅如此,美国还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对外投资。
美国经济在1981年—1984年的里根第一任总统期间持续增长,繁花似锦。美国人什么都不用做,依然可以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强势美元使进口产品非常便宜,美国人在口袋里揣点美元就可以在全世界尽情地挥霍。美国人对里根非常满意,觉得他虽然不是经济专业出身,但在治理国家经济方面很有一套,于是在1984年11月继续选他做美国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