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货膨胀即将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8:41
【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5月16日文章】题:通货膨胀即将到来(作者  该公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
全球的流动资产热最终将通过3种渠道转化为通货膨胀。
第一,房地产热在英美等国引发了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导致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趋紧。
第二,3年来的商品泡沫使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上升,幅度超过了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虽然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在过去能通过消费者举债和缩小利润空间加以消化,但目前却导致工资水平升高以及核心通货膨胀。
第三,某些国家一直以来不愿为防治污染付出代价以及支付劳动福利,人为压低了全球生产成本。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关国家正采取措施使生产成本实现正常化,而这将加剧全球通货膨胀。
全球化步伐放缓拖累了经济的宏观走势。通货膨胀可能也将受到影响。全球通货膨胀率4个季度以来上升了60个基点。如果这一趋势像我认为的那样继续发展下去,各大中央银行将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通货膨胀,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这只是一个开端。各大中央银行也许在未来两年内都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通货膨胀。
在这一周期中,债券将是最先贬值的资产。在我看来,趋势可能继续下去。债券贬值最终将拖累其它资产。尤为重要的是,随着收益率曲线急遽变陡,商品泡沫可能破灭。最后下跌的很可能是股票市场。
全球化作用
全球化延缓了周期性通货膨胀,但并没有消灭周期性通货膨胀。
技术革新、“9·11”事件和众多工厂快速向中国转移,导致2002年出现了大幅度通货紧缩。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平均通胀率从2001年第二季度的3.2%下降到2002年第三季度的1.1%。通货紧缩恐慌使美联储将利率降至1%,使日本银行采取“定量宽松”政策,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流动资产热。
房地产价格上涨使西方消费者增强了开支能力。商品价格上涨使发展中国家能用于支出的收入增加。因证券市场发展和资本成本的降低使发展中国家得以进行投资。
虽然2006年第一季度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2%,但与三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相比,通货膨胀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很多人会说,通货膨胀率上升在很大程度应归咎于能源价格上涨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除非商品泡沫很快破灭,否则核心消费品价格指数可能会向整体通货膨胀率靠拢,而不是相反。
三大原因
第一,工资水平可能上升,尤其是在经常账户赤字较高的经济体中。如果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互换余地较大,全球化就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替代效应可能首先会在经常账户赤字较高的经济体中消失。
第二,商品价格上涨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整体通货膨胀率,因为公司吸收了一些通胀压力,各国政府也提供了一定补贴。布伦特原油期货在2006年的平均价是每桶63.7美元,而2002年仅为25美元。全球经济为此多支出了1.2万亿美元的石油成本。其他能源(煤和天然气)价格在此期间也上涨近一倍,导致大约五千亿美元的额外支出。额外的能源成本可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能源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在通货膨胀中体现出来。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额外支出至少也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
第三,中国的生产成本在实现正常化。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廉价,环保标准执行松懈,制造业在过去五年内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人们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有着充分认识,但对环保标准和执行情况松懈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在过去三年内,这一因素在吸引生产企业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许比劳动力成本更大。
中国增加工资的政策将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针织品等产品的价格将上涨20%到30%。污染标准正常化对许多化工产品也将产生相同影响。
中国生产成本的正常化将是导致周期性通货膨胀的一大因素。
——摘自《参考消息》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