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复苏挑去“就业不足”这根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7:04
为复苏挑去“就业不足”这根刺

2010-10-14 10:25:00      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季晓莉
就在就业问题全球瞩目之时,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就顺理成章,因为这3位经济学家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界先驱,通过对搜索和匹配市场的研究,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做出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奖理由中肯定,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各国政府解决顽固的就业难题。事实上,在评奖结果公布后不少评价认为,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诺奖得主的研究主题总是直面当今全球经济的重大难题。
皮萨里季斯在谈及选择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初衷时说:“我当初想到研究劳动经济学,就是因为欧洲失业率的上升。我知道这一问题将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将会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解决劳动力市场里的“搜索成本”问题
1940年出生的戴蒙德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大学两所名校任教,并一度担任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职务。2002年至2003年,戴蒙德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莫滕森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任职于西北大学,2000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有塞浦路斯和英国双重国籍的皮萨里季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并留校任职至今,他同时亦是英国科学院院士。
戴蒙德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他发现,劳动力市场从来就不是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改变供求平衡。工作者想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雇佣者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两者都面临“搜寻成本”,产生完全不同于古典竞争均衡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后来加入这一研究,将搜索理论扩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分析。
3位学者提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不受管制的搜寻市场可能并不会带来有效的结果,其资源利用率不是太低就是太高,因为其中的搜寻和匹配过程都与实际成本有关。而他们通过建立一系列复杂的模型,试图通过提升搜寻效率、促进就业。
现在有关就业的“搜索理论”(SearchTheory)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皮萨里季斯的《均衡失业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
“搜索理论”表明,正因为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并不总是有效的,政府有责任为寻找就业机会的人们提供帮助。
中国劳动力供需结构也面临全面转型
目前欧盟和美国的失业率高居不下,虽然这些主要经济体推出了适度宽松的经济政策,但是并未有效降低高失业率,反而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并带来了通货膨胀。仅依靠传统的就业政策无法解决久治不愈的失业难题。
由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优势和金融资本优势面临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风险,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突破口,便无法实现就业的增加,这使欧美国内矛盾重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之后,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同时伴随着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全面转型。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面临“人口红利”终结,迫使制造业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另一方面,结构性、隐性失业在中国还普遍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内需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有待于劳动者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未来改革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将是必然趋势。
此外,杨瑞龙表示,在向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在“十二五”期间处理好保障和改善劳动者权益与调动企业家积极性的关系,对中国的转型成功也是极大的挑战。
就业不足问题,无疑是所有国家在走出上一轮经济衰退、走进下一波增长行情之前必须挑去的那根“刺”。
诺奖反思“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21世纪首个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正在摒弃重数学技术和微观研究的传统,更加重视宏观制度研究的成果。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研究国际贸易兼研究经济危机的克鲁格曼,是对市场的反思;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研究公共领域的学者,进一步反思“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也即市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研究就业的学者,则延续了“跳出市场看市场”的思路,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目光投向参与市场建设的更广泛的要素身上,将微观与宏观紧密相联。
有关专家表示,这或许是诺奖委员会主张的全球经济治理新思路:从系统找原因,胜于“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相形之下,美国把失业率居高不下归结为中国出口太多、人民币升值不够,似乎并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