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青岛》征文泼点冷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4:29


给《我的青岛》征文泼点冷水
毛牧青/文
刚刚发现半岛网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开始了《我的青岛》征文活动。这里随便撂上几句不中听的话,算是对这次征文泼点冷水。对不对在我,听不听由你!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市类似此种征文活动举办不少,尤其是在改革30周年前夕和一些政治性的节日。实际征文获奖者都是清一色的“歌德”、这种貌似全面的征文,早已偏重为只讲吹嘘、正面和成绩的“歌颂”,而排斥批评、缺点和不足的“缺德”。
《我的青岛》征文要求“内容要真实、积极、健康、文明、向上,视角可大可小,但必须是独特的,个人的,有丰富内涵的”。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请别成了主旋律的独霸天下的“歌德”全选,而排斥貌似怪调但却是善意揭短的“缺德”的存在。一个真实的青岛,绝不是完美无缺的。成绩与不足并存,才能组成“有丰富内涵”的青岛全貌。只“一言堂”去看“歌德”,也只能是畸形和不完整的青岛,实际是在缺德青岛。倘若以这种态势去征文,我还真鄙视这个“报喜不报忧”的缺德呢!
因此,必要的善意的理智的“缺德”,绝不是故意为成绩抹黑或浮躁的私下牢骚。它远比那些虚华鼓噪且不贴铺衬的“歌德”,要“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多的多!
搞了30多年政工宣传工作的我,十多年前搞专栏画的全是“歌德”的宣传画,写标语全是“歌德”的美术字,做文章全是“歌德”的报道、总结和报告。屡屡活生生的现实最终教育了我,才发现我的所作所为“歌德”里,还真有许多东西充满谎话和虚伪最缺德,也就有了被愚弄被缺德的逆反愤怒,便也金盆洗手改弦更张发誓写“缺德”的东西——这可是一个由狂热到冷静的痛苦反思过程,借以弥补自己曾经的良心缺失和悔悟觉醒。
我爱我的家乡青岛,不但我生于斯长于斯,也是工作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的家人和朋友。几十年青岛发生的巨变和存在的问题,我也不是瞎子聋子,好坏自有主见决不再盲从。因此我绝不会看好类似《我的青岛》征文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再叫卖也难脱“歌德”的紧箍咒,即便它未来能有几篇值得称道的文章,相信大多获奖文章,也只能为人们所掩鼻喊“吁”的。
记得我7年前刚开始学上网在论坛混迹,曾在青青岛社区的青岛论坛上发过两篇专门写青岛的姊妹帖子,分别叫《青岛人的“大洋”》和《青岛人的“自恋”》。今天看来,不是我牛逼大洋缺乏自知之明,内容绝对“真实、积极、健康、文明、向上”;视角大小兼顾,“是独特的,个人的,有丰富内涵的”;“鲜活,语言生动,言之有物,以‘发展、人文、历史’为主题,带有鲜明的青岛特色”,并且能“反映的人或事能够引起网友共鸣,并引发网友积极参与讨论”的。当然有人不喜欢这样的东西,喜欢浮华和回避现实的虚脱娇柔。
相信未来《我的青岛》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中不会出现类似我这样的“缺德”文章。于是我效仿当年李白《送汪伦》最后两诗句,很卑鄙很狂妄地泼出“征文纵然千百篇,不及老夫一纸情”的冷水。
真担心比较宽松和开放的半岛网,千万别陷于单纯的“歌德”泥淖中。
泼完冷水,便是两篇旧文附后供你“拍砖”了:
青岛人的“大洋”
■毛牧青
青岛人像其他的山东人一样豪爽仗义,但青岛人也太“大洋”。
何谓“大洋”?“大洋”者,青岛土话,乃“洋相、目中无人”也(也有一说是褒义的。但多为用于贬义)。
青岛人的“大样”,像阿Q的“先前我们家比你阔多了”的絮叨。如数家珍般的炫耀,反映了青岛人的浮华和虚荣。
青岛人以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东方的瑞士”而自傲,在自我陶醉中忘乎所以,曾被俞正声大人讥为的“红瓦绿树综合症”,至今痼疾不改仍津津乐道。但青岛人忘了,“红瓦绿树”乃殖民文化所为;“碧海蓝天”乃上苍青睐所造。“东方瑞士”之说,至今无国际权威组织和人士承认。舍弃这些难道我们还有一点“自己造”的东西么?
自己造的东西?有!青岛人此刻肯定言必称“五朵金花”(即5个国家驰名商标),张口“青啤”,闭口“海尔”训我。不过当他们列数这些当年名牌之最、仍在孤芳自恋中“不知魏晋”时。岂不知这几年,原先许多品牌空白的城市已悄悄接近了我们,而我们却几乎原地踏步(只多了个“即发”品牌而已)没有太多的危机感呢。
——这,就是青岛人的自命不凡!
青岛人自命不凡却又墨守成规。青岛人崇尚清规戒律、本本和唯上几十年,至今“痴情”不改更不越雷池一步,是青岛人上上下下的信条——说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但行使起来却障碍重重,难怪一些外乡俊才和本市游子望而生畏。他青岛人视农民为“老巴子”而瞧不起他们,似乎自己的祖先不是“修地球”出身;青岛人有强烈的地域优越感而“欺生”,傲视省内兄弟城市,似乎自己就是山东的“老大”和“经济龙头”了。看看青青岛社区的一些帖子,就可以看出我们这里有多么严重的地域歧视观念了。
青岛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干。看着人家赚钱眼红却又抱怨没机会,光想守株待兔做梦捧个“大元宝”,坚持几十年惰性而不悔——当年眼睁睁看着“修鞋”、“炸油条”等买卖被南方人蚕食而不屑,青岛至今没有出现大的企业家和商人就是佐证;青岛人可以几十年不断变换花样不伦不类的“学XX”“赶XX”,但九九归一无果而终却屡屡不是新鲜事。
青岛人的“大洋”有时显得“小度”。像阿Q头上的癞疮疤,容不得他人揭短。一揭便如丧考妣。
青岛人喜欢自夸更喜欢外人夸,但厌恶他人说自己一个“不”字。一些市民如此,一些官员如此,一些单位和部门也如此。“我筐内没有烂杏。若有,也是他人扔进去的”。譬如我写这个帖子,肯定触动一些青岛“愤青”们的“疮疤”,“砖头”、“马扎子”甩给我的肯定不少。谓余不信,就请拭目以待。
青岛像刚出闺门的小家碧玉骄纵小姐,急于向外人展现自己的娇容,当碰到大家闺秀后又自叹不如。于是便转向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小姐身上,然后对她说:“尽管你漂亮,有特点,但总的说你没有我漂亮!”
因此,青岛的“大洋”是张扬在“摩登”和“时尚”的自我感觉上,他的“跟潮流”假象往往是唬人的;青岛的“小度”是隐藏在“肤浅”和“浮躁”的无意流露上,他的文化层次往往像建筑在沙滩上松软。
我曾在一个跟贴中称“青岛人是穿着西服的土著人”,竟也引起个别网友的不满,其实我指的是泛意,并非具体人。这里的“西服”,是指外表的时髦;这里的“土著”指的是缺少文化底蕴,绝非以一概全、“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意思。因为我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我爱青岛,就像爱我家!     (2003年 8月8日晚)
青岛人的“自恋”
■毛牧青
1996年夏,我去重庆开一个全国的行业会。
是夜,飞机落地,我便被当地某报社派的下属实体经理和他太太迎上车。初次见面,喧哗不到三句,该经理突然问我:“你们那儿的赵娜(青岛籍演员)现在怎样,她可被祝延平害苦了。”一言出口,着实吓我一跳:赵娜息影出走已经多年,我都差不多没印象了,怎么这里也有赵娜的“追星族”?况且他还敢守着他那比赵娜还年轻漂亮的记者太太提如此敏感的问题。
因我是第一个到渝者,时间又太晚,途中该经理在一个饭店招待我。几杯酒下肚,就他们对青岛的好奇和关注问题,我兴趣来了。好在侯宝林大师“你没到过非洲?那就好说了” 气顶丹田——反正你们也没去过青岛,加上我的知识面广,还怕你们提问不成?于是如数家珍,天南海北,倒也唬得他们洗耳恭听,一个劲的斟酒敬酒。
我从赵娜,我谈到倪萍、唐国强、刘信义、宋佳、盖丽丽;从康有为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谈到“东方的瑞士”;从崂山的风光谈到道教大师丘处机和张三丰;从《崂山道士》《香玉》谈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从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油画谈到田横岛;从始皇帝东巡、徐福赴东瀛谈到琅琊台;从青岛葡萄酒、青岛汽水谈到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从老舍在青教学谈到他创作的《骆驼祥子》;从俞XX(当年重庆改直辖市,当地曾传他要去干市委书记)谈到黄X和江青;从青岛大学山东大学谈到亚洲惟一的海洋学院和潜艇学院;从早年的“上青天”谈到今日的“五朵金花”……直说的他们一个劲的夸青岛美、名人多、名牌多,并为偌大一个直辖市仅一个“嘉陵”名牌而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那天晚上,我过足了青岛人的瘾:为他们向往青岛所陶醉,为自己是青岛人而陶醉,当然,更为他们的热情好客的酒所灌醉。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是一种典型的“青岛自恋”情绪!。
人们对故乡的“自恋”好不好?当然好!那是一种热爱、迷恋故土的朴素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情结”。但过分的“自恋”,就成了孤芳自赏,就是一种故步自封的负担,有时还会成为容不得他人意见的病态意识。
我们青岛人就有这种浓浓的意识,如同我上述在渝同行面前的“失态”——可以为自己是青岛人并获一定成果而傲视他人忘乎所以。
除了上述炫耀的东西外,青岛人的“自恋”触角还外延到各个角落。——一句话,只要对青岛有利,青岛人“拿来”不商量,管他贴不贴“铺陈”。谓余不信,请看例子:
青岛人以“泰山足球队”主力队员多为青岛人而蔑视济南人;青岛人认为现在的山东大学是青岛当年下的蛋,以至于今天仍为“山大”迁址济南而耿耿于怀。
青岛人津津乐道并通过新闻媒体宣扬足球世界杯赛四个“青岛人国脚”的郝海东、宿茂臻、陈刚和曲波。——此刻,身为地道的天津人曲波倒成了“青岛人”,而入户大连的郝董却还是青岛人。
身为胶南人的李肇星当选外交部长,青岛人大肆宣扬自己家乡出了“外交明星”。却忘记了胶南地盘当年属于潍坊地区,如同当年说姜春云是青岛人而忘记他曾为烟台地区人。
近年来,青岛人经常叨念自己城市的文艺圈明星,什么王宁、赵保乐、王小骞,什么朱媛媛、王艳、夏雨、詹小楠、陈好,什么江涛、吕思清、郭公芳。甚至连著名电视主持人张延,著名歌手何静,著名“亚姐”利智等人统统都是青岛人了。
最为可笑的是,近来演艺圈内很红火并在烟台长大的小妞范冰冰,因为其父是青岛人,她又在青岛401医院出生并在青岛爷爷奶奶处生活几年,便也成了青岛出道四处宣扬(尽管范小姐也称自己是青岛人)。我不知烟台人有何感受,如果也像青岛这样“自恋”几近“护犊子”地步的话,弄不好会引起城市间的纠纷,有伤兄弟情谊——幸好至今没见烟台计较,足以见人家比我们有涵养。
由此推断,在青岛出生的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在青岛读过书的罗干,过不了几年,也将成为货真价实的青岛人。就连已经落户青岛,并热心群众歌咏活动的原战友文工团著名作曲家唐诃老先生、著名歌唱家贾世骏老先生,恐怕几年后也就被炫耀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青岛名人啦。
——不信?你就等着瞧!     (2003年8月22日下午)
好了。该结束啦!
欢迎真正热爱青岛的老乡共同理智探讨。
谢谢诸位!
2010年7月13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