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给我点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8:54

少给我点感动!?

我们会被母亲的哺育感动,因为是她让我们生长在这个世上;

我们会被兄弟姐妹的无私感动,因为他们让我们明白亲情的温暖;

我们会被朋友们的相知相助感动,因他们让我们明白友情使你不再孤独无援;

我们会被爱人的无微不至感动,因为是她(他)们让我明白港湾宁静。

 

小时候背过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母爱;
       小学学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友情;
       后来知道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乡情;
        柳永嗟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爱情;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友情;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湖里嬉戏的鱼儿都搁浅在陆地上。相互呼出湿气体来呵护对方,吐出唾沫润湿对方。这是多么友爱,多么感人的场景啊。可是陆地上的相亲相爱,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的贤明而谴责桀暴虐,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患难呢?

 

难道磨难是一种需求?难道我们人人都要做苦行憎?

 

是的,有一些人他们就需要苦难来满足自己!

 

很多人希望生活中有些言轻喜剧的浪漫,他们会模仿其中的任何情节。当他们见到心仪的她(他)时,他们常常意淫的情节会毫不留情的套在上面。因为“患难见真情”刺激需求被满足了。当一旦结成正果,平淡的日子又不能满足“患难见真情的”刺激需求。一旦条件具备,自然会屡教不改。

 

苦难中的感情有种感动人的力量,但为了被感动,可以的制造苦难那么感情的存在还有多大意义?

 

现代咨询发达,很多人受影响。一直在憧憬有一段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社会文明到了这个程度,已经把妨碍自由恋爱的许多障碍清除了。于是就有很多人制造苦难来满足自己的刺激需求。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苦难之中,当矛盾解决,生活进入平静区,会不会感到空虚失落呢?

 

徐志摩和陆小曼是20世纪著名情侣也是典型的案例。徐陆的爱情经历重重坎坷,终于走到一起。可是随后而来的并不是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知道白发苍苍”。陆小曼不喜欢日常生活,他需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然不可能满足于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主妇。而恰恰徐志摩就喜欢陆小曼的那些特征----爱好自由不为世俗观念束缚等等,都只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中才能焕发光彩,而家庭需要的安静祥和与这些都格格不入。最终他们的家庭纠纷导致徐志摩35岁英年早逝。

 

我们生活中所遭受的巨大苦难,难道真的就是我们的命运么?《窦娥冤》《孟姜女》无疑不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倒行逆施。我们常常看到的经典文艺作品中冲破重重阻碍的爱情,大多都是反抗封建礼教的,而封建礼教是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没有必要为了搭建伟大爱情的舞台而留下这个布景。

 

除了爱情我们还有亲情。亲情也时常在感动着我们,在我们没有被感动的时候,我们试想一下,让我们感动的亲情是不是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呢?

 

“答应妈妈,你再苦也要把三个妹妹带大,保护她们不受欺负。”谭勇点点头,鼻子一酸,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2005年底15岁的谭勇在妈妈临终前许诺照顾3个年幼的妹妹。父母相继去世从此谭勇成了“家长”。三个妹妹分别是14岁、13岁和10岁。四兄妹靠捡废品卖水果糊口

 

一位感动了中国的青年洪战辉,1982年生,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人。现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要让洪战辉这样一个家庭在贫困中生活了5年;要让洪战辉这样一个家庭在贫困中生活了12年?救助贫困家庭和个人不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吗?究其原因我们经济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改变的,而不是感动一下就能完了的事情。

 

更奇怪的是当他成名后,写了一本书,本来准备用版税改善一下生活状况时就立刻遭到媒体的笔伐口诛,连篇累牍的舆论和质疑接踵而至。最后他不得不把别人捐助给他的钱用来捐助别人,版税也被他用来救助贫困学生。

 

难道我们为了满足一下自己被感动的需求,就这样残忍地希望贫困的家庭永远贫困,用苦难上演一出出话剧让我们观赏么?

 

有人说:张爱玲不该出走,留在大陆,他可以深刻的写出“文化大革命”。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张爱玲不走,他能熬过那些非人的岁月么?有人就指责傅聪先生的出走“没有和同时代的人一起,承担民族的苦难”。那么沈从文先生又如何呢?

 

有时候承担苦难会不会是助长苦难的一种方式?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日军的神风敢死队,至今在日本的鹿儿岛有纪念馆。每年都有许多日本人来到这里纪念这些令他们感动的日本人,为什么不去追问:为什么这些年轻的生命会死去? 如果这些人拒绝那么全世界人民遭受苦难的都会少一些,而日本人也不会遭受原子弹这样巨大的苦难了。

 

我们要说:不要给我们相濡以沫的机会,我们会问:是谁又为什么抽干了我们的湖水?

 

为什么骗子容易得手,就是因为总有人对感情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

 

一位从乡下奋斗出来的都市女性白领,与一位青年男士恋爱。这位男士高大帅气又有大把钞票。而且有超出常人的温柔,特别会制造浪漫气氛,还特别会掌握这个女孩的情绪。女孩的家人反对,认为这个男的家里条件好有些霸道,又不好好作自己的事情,还经常让女孩给他洗衣服做饭。而男人却不断向女孩描述自己过去如何奋斗如何一直在与生活做不公正的斗争,女孩顶住家庭压力,继续和他交往。然后,一段时间后,男孩的情绪低落,女孩问他他先是不说,后来透过男孩的朋友,才知道男孩有个机会可以成功,但是缺一笔启动资金。女孩提出帮助他,他断然拒绝。女孩反复要求他才不情愿的接受。说会保证她的钱很安全。但是后来这笔钱一去不返。

 

感情骗子的圈套其实有着简单的程式: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浪漫憧憬;对逆境中奋斗的敬仰;做一个拯救者和负责任者的道德满足感。这一切都是可以使人感到的。但是如果你刻意追求这种感觉,那么就离受骗不远了。

 

世界上存在一种感情依赖特别强的人,不论遇到什么人,他都希望和人家好的不得了。但是这种人的感情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旦他的目的不能达到,就会反目成仇。

 

然而以上的种种都未被了感情交流的本事---无欲无求的和谐境地。

 

而当人们在交往中,真正的无欲无求了,我们才能从利益中跳脱出来,才不需要用巨大的牺牲来弥补人心的欲求造成的悲剧。

 

 

形而无迹,事而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