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经济学家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3:57
说实在的,这本书编得实在拙劣,只不过是按照相同的体例将各位经济学家的基本资料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不过涵盖的经济学家队伍倒是蔚为壮观。
一、仙逝的巨擎
马寅初(1882-1982)——坚持真理的楷模。我国第一个赴国外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曾当众质问孔祥熙指斥他发国难财,还骂蒋介石“不死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五十年代他提出的《新人口论》,一如晴天霹雳,可惜大家只沉浸在了对晴天的向往之中,对霹雳充耳不闻。
马寅初能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之下,提出与政府意见完全相左的主张,且不论这种主张对错与否,单单这种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傲雪凌霜的铮铮铁骨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了。
陈岱孙(1900-1997)——从教七十载,桃李满天下的学界泰斗。这位与20世纪同龄的老人在漫长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读书与教书。
陈彪如(1910-2003)——中国国际经济学的奠基者。
宋则行(1917-2003)——凯恩斯经济学大师。
二、传道授业的学界宗师
茅于轼(1929-)提到茅于轼,可以想到很多,天则所,人权读本,生活经济学,小额贷款项目、“天村”实验、富平家政学校、还有他那位被写进课本的桥梁专家伯父茅以升。
茅于轼由铁路工程师半路出家转变为经济学家,46岁开始学习经济学,大器晚成。一个认为自己最大价值在写作上、目的是通过自己的笔来普及经济学的老头。“由于骨子里对草根阶层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被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
“别人的贫穷并非与我无关”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学术成果主要就是著名的“择优分配原理”。
张培刚(1913-)——发展经济学之父。1949年以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开发展经济学之端,1989年《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在发展经济学重危之际力挽狂澜。
在华工读书的时候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张培刚是被当作“镇校之宝”看待的。还机缘凑巧地提出了优先发展中部的“牛肚子”理论。只可惜一代宗师为政治所欺,学术黄金期时蹉跎而过。
谭崇台(1920-)——哈佛三剑客之一。曾经的“杂技小神童”和“哈佛三剑客”(另两人为陈观烈、陈文蔚)之一。自认为真正的学术生涯开始于1978年。
林少宫(1929-)——新中国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自美国学成归来,一直呆在华工任教。真是罪过呀,在华工读书4年我竟然不知校内还有这等大师级人物。
高鸿业(1921-)他所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0版)和重译的凯恩斯的《通论》,以及由他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人。
吴易风(1932-)——“三通”经济学家。所谓“三通”,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精通西方经济学,还经济思想史。1995年访俄后的那篇《俄罗斯经济学家谈俄罗斯经济和中国经济问题》一文曾引起轩然大波和广泛争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一言九鼎的高层智囊
董辅礽(1927-2004)——总设计师手下的高手。我国最早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学者之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被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代表”。还有“董模型”。1979年,董辅礽第一个提出所有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实行“政企分离”和“政社分离”。1986年,他在一片讨伐声中,积极捍卫“温州模式”。
吴敬琏(1930-)——明星经济学家,号称“吴市畅。有人称他“吴林斯潘”,喻其在中国的影响如格林斯潘在美国的影响;他又称“吴良心”,与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阿马蒂亚·森并称中外两颗“经济学良心”,以彰其为民请命。那畅股市大辩论”更是使他家喻户晓。
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父亲吴念椿(后改名为吴竹似)。20世纪30年代两人创办后来发展为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营报业集团的《新民报》。1931年吴敬链一岁半时父亲去世,1933年邓季惺与同为报业家的陈铭德结婚。
厉以宁(1930-)——中国股份制的棋手。号称“厉股份”,新中国倡导股份制的第一人。“两类非均衡论”、“所有制改革论”、“第二次调节论”邓观点在中国颇得风气之先。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诗词佳作频出的诗人。只不过,“经济学家背后的利益集团”一事,厉先生屁股也不干净。
萧灼基(1933-)——燕园里的中国经济晴雨表。有“萧股市”之称。
林毅夫(1952-)——“叛逃大陆”的上尉,曾经的林正谊。以“新农村运动”闻名,以一种传教式的执著,始终贯彻坚持进着“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他对“比较优势”原理应用的执着几乎误尽了民族产业)。不过,他大大的嘴巴和平头倒是很有个性。
四、新一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
张维迎(1959-)——经济学理论的布道者。在企业和契约理论上独树一帜,中国传播经济学理论最成功的学院派教授。常用比喻和类比阐释观点,如揭示监督理论的“月亮与树荫”童话;有关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马背上划白道的斑马”理论和“第三者插足”的改革思路等等。不过在“北大改革”和“郎顾之争”事件中被人广泛诟博尤其是在“郎顾之争”事件前后、在顾雏军风光和入狱两个时期表现出的反复无常令人不齿。
盛洪(1954-)——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掌门人”。以1998年7月在《读书》杂志上的一篇《道德、功利及其他》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功利说”。
汪丁丁(1953- )——“走火入魔”的侠者。汪丁丁总是给人“这个人到底读了多少书?”的困惑,以其深厚的学养在经济学和哲学之间交叉游走。
程恩富(1950- )——海派经济学的创始人。
五、经济学界四散人
杨小凯(1948-2004)——最有望获诺奖的华裔学者。文革时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而入狱10年。后以出众的创造性才华创立了一个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又称“超边际经济学”。只可惜天妒英才,杨小凯英年早逝。倘若天假以年,定成经济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本书编者也做此感慨。
温铁军(1951-)——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某期《经济观察报》上许知远专访温铁军,当时他说SARS是一种城市病,当前最紧要的不是SARS,而是其他更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等等。那是一篇让我记忆深刻的文章。温铁军关于三农的研究和实践让人由衷敬佩,“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坚持也印证了他文章都是腿“写”出来的那句话。前段时间《中国改革》的人事震荡中温铁军所处的境遇也让人唏嘘不已。有人批判他“左”,可我觉得他“左”得让人敬佩。为什么有些“主流”的人却让人觉得那么恶心呢?
邹恒甫(1962-)——经济学界的另类。有人说他有着有道高僧般的禅性,他把歌德的话倒过来说:“生命总是灰色的,只有理论之树常青。”
周其仁(1950-)——“猎手”经济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一篇《三网合一、数网竞争》的文章被想当然地认为是电信问题专家。
六、经济学界的“京城四少”
国内最早提“京城四少”的似乎是萧灼基先生,但是他也说是借用港台报纸上的说法,呵呵,源头无可稽考了。
樊纲(1953-)帅哥经济学家,长得像朱军,(^_^这是贬损还是夸奖?)
刘伟(1957-)他出生于河南商丘,这么说,他是我地地道道的老乡(^_^)。
魏杰(1952-)被成为“先思一步的经济学家”,又有“魏指点”的称号。
钟朋荣(1954-)市场经济超级顾问,学术研究核心为民如何富,提出“官逼民富”的思路。
七、非同寻常的“天南双骄”
王则柯(1942- )从数学家转行做了经济学家。
薛兆丰(1968-)——当代严复。他拥有最早的经济学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是一个网上名家。在国内学者中是奉行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个典型。
八、非主流经济学家
杨帆(1951-)——权威的挑战者。听过他几场讲座,离经叛道而又话语犀利,草根经济学派代表,“实践派经济学家”,前面有篇博客文章里已谈过他,不再赘述。中国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样的人物。
左大培(1952-)——“新左派”的急先锋。与别人“谈左色变”不同,左大培倒是乐见被称作“新左派”。
韩德强——放言不主张中国加入WTO的人。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0a0df4010006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