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书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45:17
隶书的起源,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秦代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到西汉已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
秦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隶”时期,即篆隶嬗变时期。结构方圆相辅、疏密相承、用笔圆转的特征已消失,多用顿挫的直线,已见波势的雏形。到了西汉晚期,古隶已完成了过渡的使命,成为成熟期的隶书,其特点是点划的俯仰呼应的产生,笔势波挑姿态的确定,形体逐渐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
汉简是汉代隶书最丰富的宝库,如居延出土的《尧典》、罗布淖尔出土的《论语•公冶长》等等都是用工整谨严的隶书书写。汉代隶书墨迹还可见于陶器、漆器诸物上的题字。最能代表汉隶成就的,应是东汉的碑刻隶书。
汉代碑刻流传至今的已有数百种之多,有的原石已佚,仅留拓本,如《华山碑》、《刘熊碑》等,有的仅存残石,但原石保存至好的也为数不少,这种碑刻上的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字形方整,法度严谨,波磔分明的整饬隶书,另一类是书和刻都比较随意,法度不十分严谨,而有放纵自然意趣的隶书。
隶书到了汉末,由于过于讲求装饰性,挑脚都成了方棱形状,波势矫揉造作,结构板滞,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开始走下坡,到了魏晋,更是江河日下,这样,隶书的衰落,楷书取而代之成了必然趋势。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另一重大成就是草书的发展。汉代的草书,多是隶书的简易、急速的写法,有人称这时的草书为“草隶”或“隶草”。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后来称这种草书为“章草”。东汉是章草的繁盛时期,章草名家辈出,如杜度,崔瑷、崔寔、张芝等。章草书,过去仅见于摹本和刻帖,由于辗转相摹,已难见原貌,近代汉简大量出土,才显现出原来的面目。
秦汉时期,书法地位初立,书学尚未确立,所以学者对书法艺术尚未进入系统研究和探讨,书法理论处于初萌阶段,故流传于后世的书法论著多不可靠。

汉隶《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