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古今书法拾贝之秦汉篇(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9:13
2010年03月11日12:00 来源:网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目   录
一、            古今书法拾贝之概念篇(1)
二、            古今书法拾贝之近现代篇(2——10)
1、毛泽东题名集(2)
2、四代领导人手迹(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3、中共政要墨迹(4)乔石、林彪、朱镕基、张思卿、胡耀邦、徐向前、陈毅、李瑞环、彭德怀、彭真、吴官正、周恩来、陈云、刘少奇、朱德、华国锋、任弼时、李岚清、聂荣臻、肖克、廖汉生、赵紫阳、吴仪、杨成武、陈永贵、宋庆龄
4、历史名人手迹(5)林彪、江青、康生、姚文元、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成克杰、毛新宇
5、欧阳中石书法(6)
6、启功等当代书法名人手迹(7)启功、季羡林、柏青、史树青
7、名医手迹(8)萧尤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曹颖甫、余无言、秦伯未、丁福保、李重人、任应秋、章次公、黄文东、程门雪、刘渡舟、董建华、顾筱岩、何其伟、彭泽民、谢观、叶橘泉、黄星楼、魏龙骧
8、近现代名人书法手迹(9)蔡元培、郭沫若、鲁迅、李叔同、舒同
9、国民党首脑及下属书法墨迹(10)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汪精卫、戴季陶、黄兴、胡汉民、宋哲元、阮肇昌(师长)、付曾湘
三、            古今书法拾贝之清代代篇(11——12)吴昌硕、刘墉、郑板桥、邓石如、梁启超
四、            古今书法拾贝之明代篇(13——15)唐寅、董其昌、祝允明、谢缙、王铎、黄道周
五、            古今书法拾贝之元代篇(16——17)赵孟頫、鲜于枢、王安石、杨维桢、邓文原
六、            古今书法拾贝之宋辽金篇(18——22)苏轼、赵佶、黄庭坚、米芾、欧阳修、朱熹、张即之、岳飞、蔡京
七、            古今书法拾贝之隋唐五代篇(23——26)杨凝式、荆浩、张旭、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贺知章、怀素
八、            古今书法拾贝之魏晋南北朝篇(27——29)王僧虔、羊欣、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钟繇、索靖
九、            古今书法拾贝之秦汉篇(30)李斯、蔡邕、皇象、张之
十、            古今书法拾贝之先秦篇(31——32)甲骨文、金文、刻石、简帛
秦汉书法名家作品
李斯书法作品
李斯,(?—前208年)字通右,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秦始皇)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又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我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李斯不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泰山刻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 横14.3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来自上海博物馆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峄山刻石(局部) 
释文:田畴耕耨为政 期月而致法  命使父子为
这是宋大观三年(1109年)刻本,为孤本

秦朝-李斯(峄山刻石)
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秦朝-李斯(泰山刻石)-本辑缺高清照片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泰山秦刻石,今尚存残石合嵌一处,只九字半,在山东泰安岱庙。其书法是标准小篆书体。 传世以安国本为最佳,存字亦多。
蔡邕书法作品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 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迁都 长安后,封高阳乡候。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 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 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 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见下图)

汉朝-蔡邕(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六年)-本辑缺高清照片
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历时九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由著名学者蔡邕 ,堂溪典,杨赐,马日磾等建议树建的。共四十六石 ,残石分藏洛阳博物馆、西安碑林及北京图书馆。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释文:定册帷幕有 安社稷之勋
这是宋大观三年(1109年)刻本,为孤本。
皇象书法作品
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吴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尤善章草、八分,时号书圣。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他的草书“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


张之书法作品
张之,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之《终年帖》
《终年帖》,今草,见于宋刻《淳化阁帖》。
《终年帖》运笔狂放自由,字型变化万端,气势一泻千里。比起旧有的章草书,更加赏心悦目,妙不可言。
释文: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故数往虎丘,不此甚萧索。……药欲数处。看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