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层党建不平衡凸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09:32
城乡基层党建不平衡凸显 追求覆盖率转向影响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3月15日01:19
《瞭望》文章:夯实执政“强基”工程
基层组织始终处于第一线,直面群众、直触矛盾、直接责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实习生李珍珍
2010年元旦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收到了一条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问候短信。这意味着,收集汇总着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及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长手机号码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已正式开通。
通过手机短信互动,实现了中央组织部、省区市党委组织部与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之间快捷、及时、双向、安全的联系沟通,这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的新任务。从十七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岁末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再到中组部年初召开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都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基固本,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作出了新的安排。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亦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中央强调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直接关系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
基层党建“一线三直”
受访专家认为,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组织动员的最重要载体,是党员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基层组织也是执政党执政的最重要基础。
截至2008年底,党的基层组织已发展到371.1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这些基层组织分布在城乡、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社会主体之中,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党的社会基础,是党执政以来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基层组织建设历来是执政党关注的热点,这正是由基层组织的特点决定的”,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分析说,从中国共产党近9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基层党组织始终肩负着桥梁、纽带和基础性作用,而今在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日趋复杂、整体国民素质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
叶笃初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的特征概括为“一线三直”,即基层组织始终处于第一线,直面群众、直触矛盾、直接责任。“基层组织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党的触角和耳目喉舌,党的基层组织如果根基不牢,就会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作出党的建设的部署后,多以全会决定的方式全面贯彻落实,并都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出明确的要求。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各个历史阶段基层组织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呈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则是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提。
叶笃初分析,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上是合格的,其建设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适应的。但也要看到,不适应、不符合、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是部分基层组织不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另一方面是部分基层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从区域、城乡、机构性质等多个层面来看,基层组织建设亦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认为,尽管这些年来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的人员流动、身份多元、产业业态多元等情况出现,使得基层组织设置和运行都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压力。而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更是有明显的针对性。
受访专家认为,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能不能科学地回答,怎样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解决和完善,至关重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以广西河池为例,430万人口中约有170万人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在四川乐至,80多万人口中有26万人离开县城,外出打工;而从整个四川省来看,8700万人口中有1600万人离开农村去打工,从这些数字中不难发现,农村中近1/4的人口都外出务工。这导致农村青壮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大量流失,农村党组织出现老化和空心化的问题,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发挥”,张希贤告诉本刊记者,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此时,城乡之间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按照中央部署,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有效整合城乡人才、智能、教育、信息、阵地、经费等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带动优势,促进城乡党组织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一项全新的开拓型工作”,叶笃初解读说。
来自高层的要求是,要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一起部署。
要以城乡接合部为重点,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村居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有效途径。
要有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培育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同质、均等的环境,建设布局合理、区域均衡、城乡共享的党建公用设施体系,努力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到双向开放、优势互补、城乡共享。
要积极引导党政机关、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的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对口帮扶、创新互帮互助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经济相对困难以及领导力量薄弱村的支持和帮助力度。
张希贤分析道,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不少县和县级市的党政机关的党组织与农村基层的党组织联合创建了党组织,这是由过去的“包村”“包点”形式中的“机关对村”,变为了“党组织对党组织”进行联合构建。
“在这种联合构建当中,重点是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相关专业协会”,张希贤以山东诸城县工商联和见屯村建立的联合党组织为例告诉记者,这一联合党组织通过建立“玉元鸡蛋协会”,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从“输血”转为“科学造血”的转变。
他认为,城市近郊的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合建立新型党组织是发展的重点。这既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也有利于以社区为载体,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吸引人才、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平台。
中央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还要求优化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继续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注重从基层选拔县以上党政机关干部,通过各类人才资源的统筹,带动和促进其他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流动党员管理协调机构,形成城乡联动、统一有序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因地制宜,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充分激发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叶笃初认为,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与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从追求覆盖率
向追求影响力的转变
“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的一个宝贵经验。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城乡互动、人员流动大大增强,原有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活动形式也出现了不适应新形式的情况。
叶笃初分析,为了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央的要求,可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这样才能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
本刊记者获悉,通过摸底调查,准确把握实际情况,有关部门将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等有效做法,着力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建设更加健全。
张希贤解析说,在农村党组织可打破原有行政村的党组织设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在城市社区要探索在楼幢、社团、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支部,吸收流动党员;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需创新活动方式,加强作风建设;在企业,则需要将党建工作与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被视作当前的重点工作领域,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从高层的具体安排看,可加强区域统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大组建力度,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对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采取选派组织员和党建工作指导员、输送党员骨干等方式首先把党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可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或行业党组织开展党活动。
“支部建在‘连’上,这个‘连’就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最基本的链条环节。”张希贤认为,基层党组织始终要找准中国基层社会最基本的链条环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找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需求点,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出党组织的作用。
“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目的是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要通过创新提升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实现从追求覆盖率向追求影响力的转变”,叶笃初认为,各地要把建立党组织与探索党组织活动方式、发挥党组织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