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6军团撤出湘鄂川黔苏区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35:32
——红2、6军团撤出湘鄂川黔苏区路线
1934年8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在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从江西先期突围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他们冲破敌军重重封线,于10月24日在黔东地区与贺龙部红二军团胜利会师。1935年,红二、六军团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得到发展,同时敌人也加紧组织对根据地的围剿。1935年9月,蒋介石纠集130个团的兵力,向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红2、红6军团准备在内线寻机歼敌,但由于敌人兵力密集不易分割,红军多次寻战未成,敌人堡垒封锁线越来越紧,内线粉碎“围剿”己无可能,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向湘黔边转移,创造新的根据地。11月19日,红2、红6军团1.7万余人,由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为了迷惑敌人,故意向东南方向猛进,直插湘中地区。蒋介石集中5个纵队,分路追击,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沅江、资水之间。红2、红6军团到达武冈以北地区,突然掉头西进,于1936年1月中旬进入黔东。留在苏区的部队,也突出重围,与主力红军会合。红2、红6军团于1月20日开始西进,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连克瓮安、乎越,迸至贵阳以北60里的扎佐,又经修文西渡鸭池河,占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
这段史实各种资料记载甚祥,本不必赘言。不过问题还出在地图上。
关于红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苏区路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地图》中是这样表达的: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是这样表达的:

新版《长征沿线交通图》是这样表达的:

另一幅常见的长征地图中不表示至江口会合的一路:

军事博物馆中的沙盘图属于“战史”图的系列:

这里关键的区别有几条,第一,从根据地西进经酉阳至江口与主力汇合一段,标与不标?“常见图”,不标,其他图,标。第二,这段路线标不标方向?“现代史图”,标。另两版图,不标。第三,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那一小块“木黄”根据地标不标?新版“长征图”,不标,其他图,标。第四,这两个方向的线段宽度是否要有所区别,以表示主力与非主力。“战史图”的起点有区别,但在溆浦汇合以后则不区别。其他图一律无区别。
看看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吧。
萧克将军的回忆录第13章中,对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苏区路线是这样说的: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从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记得出发前,省委及军委分会在桑植讨论过多次,研究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当时决定到湘黔边,也就是江口、凤凰、石阡、镇远、黄平那一带。我们分析,那里的敌人薄弱,可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为了隐蔽向西突围的战略意图,我们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故意向东南走。”“便水战斗虽打得不理想,但制止了敌人的急追,取得在江口和石阡地区的短时休整,并迎回了在湘鄂川黔苏区担任箝制任务的6军团18师53团及一部分地方武装。他们在强敌围攻下,掩护主力胜利转移,就由师长张振坤(抗日战争时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率领,从苏区西面突围,采取迂回曲折、避实击虚的战术,经过头寨、黔江、酉阳、秀山、松桃一带,突破敌人重重包围,到江口与红军主力会合,根据地虽然丧失,但保存了部队。”
关于张振坤率领之6军团18师53团的突围诱敌之战,有不少文献记载。其中王明友发表在重庆《酉阳报》上的《红十八师从酉阳突围进行长征》一文记载甚详,摘要如下: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李达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根据上述情况,于1935年11月4日在桑植县的刘家坪召开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湘鄂川黔边省委及军革委分会会议,研究战略方针。。。。。确定11月19日为突围日期。留守根据地。牵制敌军的任务交给红六军团所属之十八师。贺龙在给红十八师布置任务时说:“这回你们要更辛苦一些,你们要从龙山一带,往长江边上打它一家伙,向北佯攻敌人,把敌人吸引过去掩护主力南下”。王震深情给生死之交的老战友张振坤叮嘱道:“即使十八师被敌人打垮了,你们也应当想办法,就是化装成工人、农民也要追赶主力。”
“红十八师是来自中央苏区的一支老部队,素以能攻善守著称。农民出生的师长兼政委张振坤,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是红六军团的“游击专家”。师参谋长刘风、政治部主任李信也是征战多年的年轻将领,供给部长罗政坤是多年搞给养的能手。为了便于与主力通讯联络,专为十八师拨五瓦电台一部,并成立了电台通讯队,由黎东汉任队长。该师辖两团,五十三团团长刘风(兼),政委余立金,副团长兼参谋长苏鳌;五十二团团长樊孝竹,政委刘诚达,参谋长魏成德,再加上师直机关干部,野战医院工作人员及苏区地方干部,全师约三千余人。
1935年11月16日,红十八师由桑植返回龙山县的茨岩塘后,兵分两路,主动出击,以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牵制敌人,迫使敌三十四师张万信部和敌陈渠珍部不知虚实,疲于应付,从而拖住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六军团主力19日的突围转移。当红军主力突围后,红十八师仍然转战在湘鄂川黔苏区的腹地,这就给敌人造成一个错觉,认为红军主力很快会回到苏区来,因而除少数敌军随红军主力追击外,绝大部分敌军仍在根据地周围同红十八师作战。这就为红军主力胜利突破敌人封锁线,顺利地实行战略转移,制造了有利条件,当然红十八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减员到一千余人。”
“1935年12月22日,红十八师遵照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你们已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应相机甩开敌人与主力会合”的电令。来到酉阳与来凤交界的兴隆坳。得知蒋介石亲自电令一个师的兵力埋伏于酉阳,坐等红十八师入网的情报,于是乘敌不备,调头南下,强渡酉水,于23日占领了川鄂湘三省交界的百福司、学堂堡及酉水沿岸。”经过一路转战,“1936年1月3日,电台队长黎东汉用苎麻绑绑扎扎修好了滑坡时甩坏的电台与红二六军团总部取得了联系。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命令他们甩掉敌人,速往贵州的江口归队。”
“红十八师为了避开敌人,绕开酉阳县城与龙潭镇,突破蒋介石亲自电令刘湘在酉阳埋伏的一个师的最后防线,途经酉阳境内的甘溪、高庄、楠木菁、菊花坝、三岔坝、双桥、金家坝、马蝗井、麻糖溪到达南腰界进行短暂的休整。在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游击队帮助下,筹备了物资后,于7日进入贵州的甘龙口,然后经石梁、乌罗司、木黄、德旺、茶寨。1月9日,肖克、王震、张子意、吴德峰走出十余里,把英雄的红十八师接到贵州的江口县城与主力会合。之后,红二、六军团召开师以上的干部会议,欢迎红十八师胜利返回归队,根据红十八师减员的情况,把剩下的600多人缩编为一个团,归还六军团建制,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后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这支人数不过3000余众的红十八师,在国民党30万大军“围剿”湘鄂黔革命根据地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巨大牺牲牵制了十倍于己的敌人,胜利完成掩护红二、六军团突围转移的任务。为此,该师2000多名优秀的指战员血洒疆场,壮烈牺牲。”
与1·7万人的红二、六军团主力比起来,3000人的红十八师是个吸引敌人的侧翼部队。但是他们胜利完成了吸引敌人主力,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任务,历经转战,浴血拼杀,最终与军团在江口会师。
根据战史,也根据地图表达的一般规则,当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地图》中表达规则,在需要区别的行进路线的端点是有箭头标示的。同时,表示红二、六军团主力的线段在溆浦汇合以后,应略宽于十八师的线段,以显精确。
因此,我认为这段路线的正确标绘应当是“现代史”地图上相关标法,不过应有宽度上的区别。
说了半天,其实是很细节的一点事:关于箭头,关于谁粗谁细。但是我认为,这么仔细的抠是必要的,因为,那条线上有两千名先烈的生命!
《关于长征路线的“青红皂白”(一)长征地图的歧见与编辑逻辑》http://blog.daqi.com/article/43358.html
《关于长征路线的“青红皂白”(二)红四方面军在康区的行进路线》http://blog.daqi.com/article/4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