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的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5:38
有这么一种观点:只要中考、高考不改,教学方式就无法改革;只要考试存在,课程改革就无法进行,把考试与课程改革完全对立起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守旧思想的借口。考试真的就那么可怕吗?我们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历史阶段、哪一个国家教育没有过考试?只是怎样对待考试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用不正确的考试思想来指导考试,为了应试,不顾学生的感受,一切为了分数,拼命地给学生加压,老师给学生猜题、押题,当然把教学引向歧路,把学生引向绝路。
目前,考试存在着如下现状:
现状1:考试方式存在单一性。笔试,而且唯纸笔考试是当前考试的唯一方式。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口头语言部分——口语交际,仅用纸笔来测量是不全面的。一张卷子也只能体现某一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怎能在一张卷子里体现呢?
现状2:考试内容存在局限性。“教材”成了目前考试的唯一依据,因此,考试内容或者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教材。从卷子看:考试内容有课文的句子含义、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看拼音写字、写词、组词;造句、乱句重组、句子或词语的逻辑归类;按课文内容或原文填空,甚至连略读课文也在按原文填空的考试之列;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看:有的卷子体现“七二一”,有的卷子体现“八一一”(即70%基础知识、20%略微提高、10%综合或者80%基础知识、10%略微提高、10%综合)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以知识为主,综合能力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甚至有人还担心课文内容考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考试内容无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老师也不必进行教学改革,因为只要让学生死背、硬记,背句子含义,背中心思想,背课文,甚至连略读课文也要求学生背下来。生字不厌其烦地写,教一课,学生的课外作业就写第一课生字,教第二课,学生写前两课生字,教了二十课,学生也要把前二十课的生字重新再写一遍,天天如此,这样准能得高分(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确实存在)。这样的考试内容只关注课文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考察,只能助长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加压,无形当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负担是不必要的负担)阻碍了课程的改革。教育的高质量=会背书、高分?这显然是谬误。
现状3:考试思想存在陈旧性。考试为了什么?很多老师甚有些教育行政管理者也认为: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校长的管理的唯一水准,把考试当作教育评价的唯一依据。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再加上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及考试方式的单一性,直接导致应试教育的思想不能得到彻底的转变。
综上所述,目前考试的现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改革,但影响改革的本身不是考试。笔者认为: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合理的考试内容、正确地对待考试结果,考试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反过来促进整个课程改革。因此考试改革势在必行。考试改革改什么?笔者认为必须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方法,对考试结果的处理等方面作改革。
一、考试内容综合性
考试的依据是什么?是教材,还是《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这显然是两种理念的根本区别。所以,考试内容将对课程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墨守陈规,势必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局面。新课程的整体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学会学习而言,学生要获得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考试内容也应全面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考试内容的综合性。
综合性指的是打破过去的单纯考察学生知识的局面,做到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各种语文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考试促进学生语文的发展。
①   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但把这些知识当作死的教条,死记硬背而得到的知识,就没有意义。因此,应该把“死”的知识进行“活”的考察。如: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要求写出字典里的解释,应该把词语放到阅读文去理解,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可以采用写句子的形式,还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如:用“足球、绿茵、友谊、沸腾”这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对课文所学的基础知识的考察,应融合在阅读与写作中,融合在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中考察,在阅读文章中去理解、运用,尽可能在应用中考察,少一些单独考察,或者不进行单独考察;少考一些教过的课文阅读,多考察一些课外阅读,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大,逐渐增大课外阅读的比例,到了高年级,课外与课内的比例应该达到:“6:4”“7:3”或者更高,即使是课文的内容也可以进行综合,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写景的课文可以这样重新综合成一篇文章,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祖国山河美如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青水秀,有着数不清的名川大山,美丽的江河湖海……
你看!那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江南不但水美,而且鸟语花香。听!那株大榕树下面起了一声鸟叫。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顿时,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了起来,有的在外面扑翅膀。
祖国的南方山水秀丽,北方的大草原更令你心旷神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草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连俊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无限乐趣。
草原的美怎么比得上美丽的雪景呢?整个胶东半岛,山川、树木、房屋等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啊!祖国山河美如画!
这篇文章的段落都是课文的段落,但整篇又不是完整的一篇课文,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就能够读懂,如果死记硬背,答题可能就会出错,学生的成绩,真正反应了个体的语文能力。
②  思考性与操作性的综合: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解性的,也要有操作性的,例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比尾巴》,“读下面一段话:‘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想一想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各是怎样的?然后动手画一画”。又如:作文命题“把下列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再根据这个图形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
③   语文知识与能力、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的综合:生活处处是语文,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在生活这个大世界里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考试也要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全面考察语文学科的全部内容,包括语文的各种知识、能力、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一般一份卷子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和习作”五个部分。试题中尽可能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融入阅读之中,口语交际考察,可以通过情境进行,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请你和同学玩一个游戏,然后再向同学介绍这个游戏”,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改写成对话形式。语文实践可以考试的内容更加广泛,低年级可以考察学生对周围事物观察,如:你的学校门前有哪些牌子?你的学校有哪些办公室?你知道了哪些商店名称?中高年级还可以考察电视新闻内容,网络新闻内容。如:你知道最近国际国内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你看到的电视剧中哪一部印象最深?请写一篇观后感,还可以考察学生其它方面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手抄报、板报、演讲、讲故事、书法等等。习作考试,尽可能少一些命题的方式,尽可能避开那些学生随便背一篇都可以的命题,尽可能考察学生真正的习作能力,如:动脑写计划的:“五元=?”;想象的:如“用下面的词语写一个故事:‘祖父、孙子、蓝球’”;给某个故事续写:如“桑娜拉开了帐子……(给《穷人》一文的结尾继续写下去)”。
二、考试方式多样性
纸笔考试,已经成为传统考试的唯一方法。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已经不适应新程的要求。因此,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需要。
1、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并存:传统的考试均以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这些知识,是以记忆为主要的,因此,开卷是不可能的。现代语文的教学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它包括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内容,单纯的闭卷考试已不能全面体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的考试,宜采取闭卷,许多以能力为主的考试,就可以开卷。如查字典:改变以前的做法,允许学生带字典,查一查某个字的意思,再写下来。阅读考试可以开卷,作文考试也可以开卷。
2、笔试与面试并存:朗读与口语交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两个方面,用笔试的方法考察,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解,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应该怎么读?”学生只能回答到:“应该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来读”。而“赞美和喜爱”又是怎样的呢?就应该进行面试;又如“口语交际”的考试,用笔试的形式,只能考察“知”——“应该说什么?”而交际时的“情感与态度”只能通过面试。有些语文实践能力的考察,如“演讲”等都应采取面试的形式。
3、平时考试与阶段考试并存:平时考试是指经常性地对某一方面进行考察,如:口语交际的考察(平时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学习态度的考察(主动参与的程度,学习的兴趣等);语言的积累(词语的积累,优秀文章、片断的积累等);其它语知识、能力与实践等。阶段考试是指通过一个单元、半期、学期、学年结束的考试。这两种考试应重在平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4、“一卷多考”与“一考多卷”并存:“一卷多考”是指允许学生重复考试,学生对这次的考试感到不满意,可以重考;“一考多卷”是指一次考试,可以采用多份难度不等的试卷,供学生自由选择试卷进行考试,也可以让学生一次选择多份试卷进行考试。
5、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并存:“教师命题”是指传统的考试模式,由教师命题,学生考。而“学生命题”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命题,自己考试,让学生在命题中获得知识,在考试中得到发展。
6、综合考试与分类考试并存:综合考试是指对语文的“读”“思”“议”“写”“口语交际”等手段和“字”“词”“句”“段”“篇”“语法、逻辑、修辞”等语文内容的综合考察;分类考试是指对以上内容进行单独考察,即:把“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等考试项目分开进行,而每一类的内容的考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读”的考试采取试卷的形式,“说”的考试采取面试的形式,“写”的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
三、对待考试结果科学性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但考试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不应该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成败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小学考试也没有选拔的功能,应该淡化“甄别与选拔”的作用,淡化考试成绩,把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作为帮助教师自我检查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的手段;作为帮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学习的成绩与差距,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的手段。因此,应根据考试目的,灵活选择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如公开反馈和匿名反馈,完全反馈和不完全反馈,群体参照反馈和个体参照反馈。让学生自由选择反馈的形式,尊重学生的权利,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与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