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修炼方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00:54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1、丹田呼吸法:
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调身、调息、调心。其中的调息,就是指对呼吸的调整,武术谚语云:“能柔软,所以能灵活,能呼吸然后能刚硬”。丹田之呼吸呢方法极简单,吸气时小腹自然凸起,呼气时则意念肚脐与小腹内收,并后贴于命门即可!
2、肩胯开合:
肩与胯,在内家拳中是人身体的根节,形意拳有“六合”之说,其中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能达外三合者,已经可以打前透后,轻易的致人于死命啦,这里肩与胯又是关键的关键。
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顺序形成前纵立圆的运动,且吸气时为向下向后,呼气时则向上、向前运动,大家切不可忽视“肩不活,力不透”。
胯部是难以主动运动的,但在呼吸中也有开合,大家略为注意一下,以体会为主,不要追求大辐度动作。
3、双手开合:
严格的说,双手开合这一步,还包括了双脚的开合。但与肩胯开合一样,下盘的开合为隐,上盘开合为显。也就是说,在丹田吸气外凸时,人的双掌心的劳宫穴要有内吸之意,双脚心的涌泉也同样如此,此时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内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气后贴时,则人的劳宫、涌泉要有外吐之劲意。
从传统气功的说法来讲,双手(足)开合可以迅速打开劳宫,练出开砖断 石,以及击表伤内的小天星掌力,而我个人体会,这一要决是人修炼由外用内,开发人体潜能,功臻上乘的关键。
丹田开合桩功法:
丹田开合桩功的具体训练其实就很简单啦:
双脚平行站立,间距略宽于肩,下颌微收,虚灵顶劲,上身正直,从头向下节节垂直放松,松肩,松腰,松胯,随放松使重力落于双足心连线之中点,双膝略屈,五趾抓地。
双手由身侧缓慢上抬,于胸腹之间高度形成环抱状,双手掌心相对,掌指斜向前,然后随呼吸之配合做双掌之开合。
要求,以呼吸为号令,吸气时,小腹随之自然凸起,肩胛骨也随之向下,向后张开,以肩胛带劲手臂,手掌外张双掌劳宫随吸气而内吸;呼乞时,肚脐随之内收后贴于命门处,同时肩胛向上向前合,带动手臂,手掌内合,掌心之劳宫外吐。劳宫外吐时,要意想双掌夹一气团,气团密集凝实,两掌压之不动。
如此,功法为丹田开合功之第一步,下丹田的炼法,修炼得法者,七天之内,丹田形成气团,劳宫穴打开,初具开砖断石之实力,进一步修炼,大约36天之内,内气可以打通大、小周天,百日之内气贯周身,是习武、养生、健身的绝佳妙法。
说在后面的闲话:
丹田功的训练,其内蕴丰厚,它结合了内丹功,武术的筋骨功以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精华,形成了高效速成的武学内功。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太师爷一系的传人,吴炳文先生曾说:“单求气者,为气所滞,单求力者,为力所拘”,这恰好是对丹田开合功的注释。
在气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法都练丹田,但成者寥寥,是丹田功难修吗?绝对不是,一般练丹田的功夫,敏感者7天,慢的100天,基本就可以形成丹田气团,可以行气于大、小周天。可问题是,单纯练气,炼下丹田者,往往在几天内就可以初步的精气充足,进而欲望大灼,难以自控,使元精走遍,所以对于炼气者而言,炼精化气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而在武术的力量训练中,丹田功属于腰胯的力量训练,采用西式肌肉训练者,没有不伤腰的,所以有此人认为腰不是练出来的。
丹田开合功的妙处,则是把内修与外炼完善结合,把丹田、肩胯、手足结合起来,这是它高效速成的原因。
再者,内家拳中有龙虎二气之说。有人说“钻裹践为技,龙虎二卸为击”,还有人说:“龙虎二气为技,钻裹践为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将此“龙虎二气”之说放在丹田功之后的闲话中,其实已说明了我的观点,是以“钻裹践为技,龙虎二气为击”。何谓龙虎二气?对丹田开合功深入实修,应该有所体悟!
练丹田开合功,还应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最好能节欲百日。
此外,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身形、呼吸、神意。内家拳核心讲究“形正气顺”。其内修之功验主要从身形间架上得来,虽然修炼丹田开合功是以呼吸为重,但如果有人修炼的功效不明显,那么应当从身形间架上寻求答案。
如果有人在室外炼功,效果不明显,还可以找一棵松树,以双掌虚抱松树,进行开合。这算个小窍门。
修炼本功时间、次数不拘,随时可炼,尤其以子、午两时为佳。唯一必须注意的,修炼本功之后,必修收功!

内 壮 篇 
 现在社会上一些武术家和气功家妄谈什么:功夫不分内外家。这种观点大谬不然,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是泾渭分明的,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将之揉在一起内外兼修,这倒是事实,不过豪不妨碍内-外二家的划分和区别,而且,真正达到内壮的人太少了,故而堪称内外兼修的大家更稀如凤毛,屈指可数。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壮 (家) 功夫呢 ? 也就是 - 说只有注重脏腑功能,改善人体机能,发掘固有良能,导气入骨,通过练功能达到骨坚髓满、五脏充实、气血通畅、骨节通灵,从而产生抗打、抗热、抗寒、抗病功能,用于武术能产生神力,并且这种效果一旦出现就不容易退化 (非绝对不退) ,只有这样的功夫才称得上内家功夫,而且必定是内壮功夫。 
 练习内壮功夫就不能不讲究精、气、神,首先必须能固精,然后要能生精,最后要能化精,这一方面的问题详见下部篇。神的锻练是必须慎重的,这中间有一个由动入静的过程,本易筋洗髓宝篆主张先动后静,练好后天,先天自现,因此,暂不述此,下面专讲:培元固体、开关展窍、导气入骨三个问题,现在世面上有多种版本的易筋经均着重于枝叶的论述,反而掩盖了其核心技术,诚可叹也? 
培元固体 
 其目的是为了生发元气、增加真气、锻炼肺气、强化肾气, 使之充盈五脏六腑,外润皮毛,其于行、走、坐、卧之间均可练习,但初入手时以立、坐、卧三式为佳。 
 玉环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穴位,它的具体位置在脐后命门前,心下,会阴上,其中空悬一穴,即玉环穴。玉环穴是产生元气的场所,诚结丹之田,故名丹田 ( 下丹田) ,古丹道家入手即练这个部位,称之为“金鼎”,可见其重视程度。 
 立势:双足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双膝微曲,尾闾中正,头项上领,目微闭,双臂环抱,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手心向内,对准玉环穴,意念能集中于玉环最好,若有走念不妨,觉后意念重注于玉环穴,不求高度入静。一个星期内必丹田渐暖,此即元气生发现象,一个月后加入如下意念:站立时,宇宙四面八方之白色元气从四肢百骸汇入玉环穴中,练功日久,则能达”内气不出,外气反入”之境,如此渐至天人合一,”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内外元气均汇入玉环,此诚内壮之源也。三个月可成效大见。 
 坐势:以自然盘最妙,或以端庄姿式坐一中度凳子也可,练法与上同。 
 卧势:随意卧躺 (唯忌俯卧) ,练法同上。 
 揉中:揉功广泛应用于内外二家功夫,揉功用于‘内壮,能起到意念专注,聚精会神之效,而意为气之君,意到气到,揉之既久,则真气自聚。用于外壮能将筋膜练得富有弹性而腾起,同时又能畅通气血,起到按摩的作用。揉时要注意几点:第一,要从身右边推向左边。因人体左肝右肺,肝主血,肺主气,如此使气入血,至气血融合。第二,揉时应该动作轻、缓、浅。第三,揉时不能与皮肤相擦,因为揉功主要是为揉筋膜所设,因此亦不能太轻。
第一月行功:仰卧,手掌放在心下脐上正中处,自右向左慢慢推揉,揉时要闭目内视,意注掌到之处,每天分早晚两次,每次半个小时, (时间长更好) 。 
第二月行功:一月之后,周身元气逐渐凝聚,渐觉丹田充实,气海宽大,腹部两旁的筋都腾起各有一寸宽,努气鼓起,硬如木片,这说明一月之功已初见成效,可在第一月下掌处的两旁,向左右各移旁一掌,仍按前法推揉。 
‘第三月行功:下掌处可上下移开一掌,仍从前法徐徐推揉,这时可感觉到两肋之间,由心至腹等处软而下陷,这是因为膜在皮肉之下较深之处,故练筋易练膜难,不要性急,缓缓习之,同时不可忽略玉环穴的锻炼,每日至少半小时,当然越多越好。要知丹田又名气海,气之海洋,永难充满,因此要倍加努力,培元气,保中气,使气畅达五内,行筋串膜,气至膜起,气行膜张。同时可加入一点助行:即练功满三月之后,可在身体原软陷后浮起之处,用一木槌轻轻槌打。其余部位续用揉功。注意:如软陷部位没有浮起,暂不可槌打,仍须加力培元固体揉中练功直至浮起,方可槌打。 

蜀中黄氏《真传易筋经》之核心“九转呼吸法” 
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法。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
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势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浊气。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如时练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此为早课必行之功。余时炼气,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闭合,眉头舒展,面带微笑,舌尖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
此为练气正行。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于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 
第一转 服气 
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出入的气,细入一线,往来到底,出完即吸,吸后即呼,如胶似漆,绵绵不辍。这样一往一来,不断地吸气呼气,舌尖随着不断地轻轻上下动摇,腰腹部也随着不断四向外张内缩,并且口鼻不可见呼吸之形,自己不得闻呼吸之声,外相要好似无呼无吸一般。如津液充满,即分小口微微仰头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时鼻孔里还感觉到有气出入,后来功夫深了,就只觉腰腹外膨,气即摄入,腰腹内缩,气即挤出,鼻孔如同虚设一样了。 
  此功夫专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业余修习,早午晚各一次,总以不感疲劳勉强为原则。若计数修习,一呼一吸为一度,初学四十九度,渐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过三百六十度为准。 
第二转 换气 
练气功夫,很难一帆风顺,初学服气,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须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轨。但已上正轨之后,又经若干时日,可能又出现呼吸不匀,心气不能一致,甚至气喘如牛,心乱如麻,这是脏腑受炼而起急剧变化之故,名之为“换气”,是好现象,不要惊疑害怕。当全身放松,心神放自在,照样锻炼下去,所以换气的口诀,只有坚韧二字。 
换气,是炼气中的一个过程,大抵初学炼气的人,多数要经过这个阶段;还有炼不如法,身体或精神上有勉强不自然时,也能出现这个现象,说他是好,因已有明显之故,但终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诀。若是在先已练过气功,或者资质特别相应,也有可能不出现这一过程,总要任其自然,有了不惊疑,不有也不着急,才能顺利前进,不入歧途。 
第三转 调气 
经过换气阶段,渐渐又可达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为“调气”,调气的意义有二:一是有为功夫,就是使不调者仍归于调;二是功夫的阶段,则是指气已调顺的境界。什么是调气的有为功夫呢?服气时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细匀深长,此调气的呼吸要求,则要求专在自然从容四字上留意。应当能调到几许细即几许细,几许匀即几许匀,几许深即几许深,几许长即几许长。做到自在悠闲、缓急中度,一点也没有勉强为准则。呼吸已调的境界又怎样呢?气息往来自然、匀整而有力、舒适,即已达到“调气”的境界。 
功到“调气”阶段,大脑宁静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种种证验感觉发生,或身轻如毛,或体重如山,或四体动荡,或觅身不得,或有寒热骤生,或有见闻异境,其他尚多,难以尽举,此当不惊不喜,不见不闻,专心行持,他非所知,是为至要。
第四转 凝气
于空气清新所在,以两鼻从容细匀深长吸气,纳入丹田。于吸气的终了,即心气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动,用以增益气神,填补虚损,约经三、五秒钟,稍觉不耐,即将气缓缓放出,同时存想清新之气并未随出。每次停住的时间,随功力进展,逐步增加,由数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缓缓而进,总以呼气仍然从容自在为度。
以凝气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体或精神上的紧张不自在,都是错误。前此一至三转,忌饱腹行动,此功则正宜饱腹从事。于每座功完,最后一口气呼出时,更应神入丹田,觉气亦安住丹田,并未随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当常保此意态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气晴朗之时,每早宜于朝阳初出之际,增加对日行动,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长胆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传的内养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过内养功的停气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过九字(即入气出气各占一字,中间停气七字)。本法最初停气的时间,亦只一字、二字,后则可以尽量延长。
又高级层次至此,当修体呼吸。体呼吸亦有浅深层次,当根据学人之资禀量级而多种变化,须量体裁衣,勉强不得,此赖明师之指点,非纸币文字之所能为力矣。
第五转 闭气
此是大停气功夫,前此凝气,至不耐即出,此则须尽力多住,此为不同之处,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之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须有前面四转为基础,若无基础,是不能修习的。若勉强为之,无益有损。
此转即是修刚气,不过是由渐而至,与下手直接修习为有别。此种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别强调,但对修习者的年龄限制很严,一般都要在三十五岁以前,并且要体质强壮的才能胜任。
第六转 导气
导气是在闭气功夫已稳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须炼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彻,心中有白色号(倚天按:应该不是“号”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顶门,摄集宇宙间所有精英,化为白色金刚;再由顶门下入心中,自身即化为金刚,坚固至极,无物能坏。
再入正修,此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密语通关。诀曰:“*字导气起丹田”,即用气之后,存想心气凝结于丹田,现一白色*1字。*2字导气至命门,*1字下行而穿尾闾至命门,转成白色*2字。*3字导气在夹脊,*2字沿脊上行至夹脊变成白色*3字。*4字导气至顶门,由*3上行过玉枕,入泥丸,变成白色*4字。*5字导气至喉间,泥丸之*4下行至喉,变成白色*5字。*6字导气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间,变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为白*1字轮流一周。至此方让气出,又再闭气行之,周而复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转。
第二阶段,是导气四末。即闭气之后,存想气透手指脚趾之末梢,更或从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讲的发放外气,即是此类。此是气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导气至于身外之法,黄师戒谓不宜多练,多练恐于身无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坏、诛四法,除诛法不宜乱用,坏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长可多用。盖高级功法,自别有善巧,此须学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应该是藏文,可惜无法打出来,故只好这样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怀疑这六个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于印刷有误也不能确认,不过我想不必观想出具体文字的形象,只要存着这个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七转 火气
火气的修习,是增加健康、延长寿命、揭开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须于闭气、导气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观想丹田所在,有一红日,色红,光明,透亮,火热,炽燃,任何物体遇着,都会立刻变成火焰,其火焰温暖、舒适,能使人产生无限安乐。以观鼻前径寸之地,乃宇宙大气之精华,能使丹田之火,不断增长。于是,从容细匀吸气,纳入丹田,前后二阴之气,同时微向上提,与外入之气,会于丹田,尽融入于红日之内,光热因之愈益增长炽盛。至气步能耐,缓缓放出,但红日的观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稳固之后,应观光热外侵,凡火热触处,立刻转成红热之火体。初由丹田而满腰腹,又由腰腹而满两肋,而满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发,整个身体成为一轮红日。凡火热到处,皆有温暖、舒适、安乐之感觉,尽力而往。
炼此火气之时,应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热之品;或更以壮阳益气之药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红铅等药适当配丸长服之。
又此火气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长不宜超过顶轮,此点值得注意。
第八轮 水气
火满全身,应修水气。先将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珑光洁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观顶上高约一尺,悬一月轮,清凉皎洁,寂照光明,与秋夜碧空的月轮一样。次想皎月流出清凉甘露像乳一样润泽,冰一样凉爽,功能润枯泽朽,起死回生。斯后调整呼吸,用小停气法,于吸气之时,想甘露随气罐入顶门,直趋丹田,停息时,想润泽全身,安适异常,停后不需久主,吸、停、呼各占一字即可。随呼气时,清凉安适观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积愈多。充满全身,全身即变成一个月轮。以后专住此观,呼吸任其自然,时间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气,一贯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调理阴阳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过观想不同。此处观想,与佛法密宗相近,不过不观脉轮。古哲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观修,也是性命双修的一法,不要轻视。
第九转 伏气
伏气亦称胎息,是呼吸气微,仿佛鼻中无出无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为功夫,到此入无为正定。其法:先须停止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运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无所着”之正念。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辨析现在,安安稳稳,舒舒适适。自在寂照而住,时间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长住,需随时提起此念,不断熏习。不断缓缓增加住的时间,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长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这里,境界体验甚多,唯一的要诀,是见若不见,闻若不闻,既不跟着内外缘境转变牵缠,也不要去制止压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难以住止的境界里,这就叫“转不住为住”却成大住长住。
此上九转功夫,每一转修习时间的长短随修习者的体格、年龄、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别。一般的情况是:一至三转,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转,大约需修习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两转,最少修习一百天,至九转伏气,则是终生(身)行持功夫了。
善后尾功
此中分二。
(1) 还虚功
实修九转功夫,每座功之后,皆当接修此功。其法:初将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长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时间久暂不拘,能久一点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开,呼吸任其自然,将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随之放开,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体空松通透,一呼一吸,无处不相通连,恍如身体与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样。如此约五至十五分钟为准,可免走漏滑遗之险。
(2) 解座法
凝气宁神,两手掌互相搓擦,至觉火热,一手在内,一手在外相叠,按于小腹之上,顺转三十六,逆转二十四,觉外摩内应,腹气随之盘旋,愈旋愈宽,广无边际,感觉舒适清泰为则。又再搓热,摩两腰,不计其数,火热为度。再双手浴面,开口吐气,令火外散。再摆腰腹,扭肩胛,旋颈项,舒手足,起身,活动手足,散步片刻而终。
如身热有汗,应以干毛巾拭干,不可当风贪凉。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始可行之。
此真传易筋经功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级而登,引人入胜。凡年龄不大,身体较好的人,修此最为相宜。
若年老体弱,最好按柔气功修习法行动。(可参考拙著《胎息经注释》,较为适合而无弊。若必欲修此,则须尽量做到自然舒适,不可勉强图效。且闭气一转须略去,导气亦当审慎从事为要。
混元坐

混元坐为最合理的高级静功,是抟聚真气、提高功力、积精全神的有效锻炼方法。且易学易练,功效显著。混元坐一般是在气通任督后,十二经相继通畅,疾病好转,体质相对增强,但功力尚须精进、提高时锻炼的高级静功。由于大脑的调节管制力量不断加强,深度入静,常表现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形神相抱的全真佳景。鼻息微微,若有若无,丹田真气活泼旺盛,一体圆融;全身毛窍随呼吸而动,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昏昏默默,物我两忘;暖洋洋似浴温泉,熏熏然如沐春风;更有祥光屡现、三花聚顶等高级境界,美不胜收。

混元坐通过姿势的调配,两手两足的交叉相叠,使四肢阴阳相抱。右上左下是取阴静阳躁之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义。意守丹田,可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五气朝元,真气凝聚,日益坚牢;百脉通调,遍体熏蒸,精神日长,智慧日开;精气神凝物如珠,晶莹可见。故真气抟聚法,是穷理尽性以至命的有效方法,必修方法。

《大周天歌》云:内亦交、外亦交,三关通透不须劳;尾闾流转天一水,自在河车泛百遭。奇经八脉十二经,指趾之端阴阳交,真气运行无滞碍,形神俱妙意逍遥。

附:混元桩

混元桩为立式动功锻炼方法,有采大自然之混元气,补人体真气能量之功能。其通过深长的外呼吸运动,吐故纳新,推动真气旺盛的循经运行,对丹田真气的抟聚,效果显著。若每日清晨在花草树木丛生、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之处练功,则身心愉悦,头脑清新,妙用无穷。
[转帖]意拳气功的练髓化气

  在意拳气功的“麻、热、胀”三种功感中,以“热”感功效为最佳。大家都知道,人类致命的癌细胞就怕热(凶残的癌细胞有个弱点,它比正常细胞更怕热,在41-43度的高温下容易死亡,于是治癌专家便用“高热疗法”来热死癌细胞。这种疗法已使相当数量的乳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眼癌、脑癌病人受益),风、寒、湿等病症也怕热。当练功者内视体内“热”时,最高热度可达摄氏39度、45度以上,尽管别人感觉异常之热,但练者本人却感到很正常。

  看过炼钢的人都知道,炼铁炼钢,须在高温下将铁溶化成红红的铁水才行。那么,人经过修练要想脱胎换骨,也必须有个高温下的转化过程,尤其是内视到第三层的“骨骼骨髓”层时(正如意拳气功的创编者王安平在诗中所形容的那样:“……..上下左右,内外皆通,骨骼骨髓,似火熔熔。……..),可意念体内的骨骼骨髓尤如烧红的铁棍一样发热发烫,使人体的骨骼骨髓产生质的变化。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机构,其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变化。人体的造血功能主要依赖于红骨髓,红骨髓越多,造血功能就越强。而人在胎儿及幼儿时,其骨髓是红色的,称之为红骨髓,故造血功能尤为旺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中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长成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到老年的以后,红骨髓日益减少,造血功能便日趋衰竭。此外,骨髓之造血功能还受肾脏产生的红激素及肾上腺皮质的影响。修练气功,一般都可以促进肾脏多分泌红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之维持或增长红骨髓,从而便造血功能旺盛。

  意拳气功则是在气达三层后(指皮下肌肉,五脏六腑、肌骼骨髓都有了麻、热、胀功感),就是将从一般气功的练精化气,转至为练髓化气,让黄骨髓在“热”感的不断刺激下,最大限度地气化为红骨髓。这个“热”,就是要在高温下烧掉体内的杂质,以便净化身体虽然练者的身体结构会有些变化(如瘦增重,胖减肥,矮增高等),但主要的变化是体内的分子细胞被高能量的物质代替了,也即我们俗称的“脱胎换骨”了;从细胞分子到血液分子、以及到骨骼分子,都有会发生高能量的变化,从而为人体生命再生工程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转帖]王安平论“八静” 

 静是浑圆武功的基础。
 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要有科学的认识,因为过度盲目的运动伤害身体,生命在于科学的合理运动,不在于超负荷运动,也不在于起不到身体变化的量小运动。
浑圆武功的静的层次主要表现在站桩。因为培养真正的武林高手没有别的办法,唯有站桩。本文以王安平先生的原论为主导,适当加些本人肤浅的认识,依次整理,供浑圆武功爱好者参考,大家可对照检验自己所到的层次,以求新的进阶。

一、 平静
心平气和,思想波动则静不下来,所以感觉不到功感。歌诀:

 麻热胀感气血通,上下左右不平衡。
 局部功感星点有,情绪不能有始终。

此一阶段一发现思想开小差,马上把神收回来。达到平静的时间虽短,但总的来说没有大起伏。有时静不下来,守不住神是缺乏锻炼。

二、 安静
站桩有舒服感,安静就是心安理得。歌诀:

 麻热胀感通体流,舒舒服服静中求。
 似想非想有所悟,时隐时现时强有。

安静有一种舒服感,理得且有所悟。身心安静,环境安静,心安理得,心要放下来。此时皮下肌肉通了,个别内脏器官也通了,思想有所悟,悟的范围较广。功感虽不稳定,但不断线。

三、 宁静:(凝静)
专心致志,不再乱想了。歌诀:
 
 麻热胀感不分层【1】,恍恍忽忽在运行【2】
 我是谁兮谁是我【3】,一颗明珠在心中【4】

此时专一静得较深,达到三层通,感到站桩最舒服。【1】指气通三层,功感同时出现。【2】指站桩时在舒服中体会功感。【3】只体会功感,达到“忘我之境”。【4】追求向往的是你心中的一颗明珠,而且对自己的追求向往充满信心。三层功夫、四个阶都在这前三静中,完成这三静已完成桩功的第一大时期,可为浑圆武功的小成阶段。

四、 定静
思想不动(不胡思乱想),形体不动,功感平衡,不会有大的变化。歌诀:
 
 松中有静静中定【1】,时间对我无作用【2】
 不饥不渴不疲劳【3】,内外环境在静中【4】

【1】身心感觉很松和。【2】不看表,忘时间。【3】身心双层静的时间长。【4】不但外环境静、内环境也静。
定静之后,心态特别平和,气血运行、心脏脉搏跳动都能明显感觉到,整个的很松和。练功持续时间长,一次在一小时以上者,静到一定程度,可关闭知觉神经,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同时思想修养上也提高一层,感到时间一恍惚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此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可谓之中成功夫。

五、 虚静
双层身心净化得好,至此就有可能达到精满浑圆身。歌诀:
 
 大脑空白一灵光【1】,后天意识已无藏【2】
 体内如同透明物【3】,各种异常皆出场【4】

【1】静得好像只有灵魂村在,没有其他。【2】此时后天识神已经不存在,儿女情长在道中。【3】达到四净化(意识、神经、气血、肌体)【4】人在静中全神时,功能就出来了,一种先天本能就有,一种是通过锻炼而得。
此时身体疾病消失了,四净化达到肌肉若一了。有时静得可听到蚂蚁打架。超级功夫此时已出来了。人在虚静时,它的功能就出来了。此时对外界事物特别敏感,在虚静之前只能出高级武功,但不能出超级武功,出超级武功都在虚静之后。

六、 灵静
万物通灵,各种功能出现。歌诀:

 万物通灵有感应,有关事物在心中。
 说是神奇是平常,功到无常皆有情。

到了灵静阶段,对外界事件感应特别敏感(有关自己的事)。无常就是自然,情就是道情,道情就是自然之物。

七、 圆静
内外圆融相通。歌诀:

 天地人圆静相通,人事万物皆有情。
 圆缘融通皆是道,圆缘深浅心不同。

圆,方圆;缘,缘分。方圆的圆于缘分的缘是有联系的,缘分往往作基础,心静体安。心理平静会导致身体平衡,身体平衡反应到心理平衡。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万物生于静,万物终于静。
静极见哲理,浑圆得天地。
对自身、社会、自然等事物要有圆通的认识。

八、 真静
达到真静方能随心所欲,大智大慧,大智若愚。歌诀:
 
 行走坐卧皆自然,说是练功又无功。
 超越世情是真情,自然而然是人生。

至此无所不为,大道修成。
达到真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不是人为的做作。天在心中,你的言行要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真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有人修炼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
修武成道的几个条件:
1、 要有科学的知识和锻炼方法
2、 要有适应修炼的环境
3、 要有条件,要有帮手,一个人不行(衣食住行)
4、 要有物质经济作基础作后盾
修炼大道越到高层次越有慈悲心,如太阳普照大地。我炼站桩功的几个阶段

1、疲劳关:初炼站桩时炼了十余分钟就累了,但我不放弃我坚持了下来月余就少有累的感觉了。后来每次炼时就很轻松了。
 
2、气感感觉:炼有十几天的时候就有热凉等气感出现。开始时气感少后来全身都有气感出现那个热闹。
 
3、气冲病灶:炼有三个来月我原来动过手术的嘴内有了肿胀的感觉,有一个星期才恢复正常。
 
4、气感全无:炼有一年多身上的各种气感现象慢慢消失了,最后竟一点也没有了。
 
5、气化现相:炼有三年多时后出现的,先是手和头部后来是全身皆气化。后来就有全身气化的感觉了,现在每次炼时一两分钟就能进入气化的状态。
 
6、气化之中现光明:近几年每次炼功是时有银白色亮光在体内出现。亮光出现时是在身有气化感觉时出现的,意识上感觉身体消失了,但是意识上还能看见有亮光的出现。体内的亮光就象光透过一瓶水时,瓶里的水发出的光一样。有时全身变成水晶透明态,收功后睁开眼睛感觉没有闭上眼睛亮.高效的采气方法《 转帖》

采气、行气、养气、发气这几个名词练功者都很熟悉,也都懂得运用。但是,据我所知,许多练功者只是懂得单项运用:采气的时候主要是采气,行气的时候主要是行气,养气的时候主要是养气,发气的时候主要是发气……纵然彼此之间有一点联系,但大多未能做到四项一体,所以练功效果差,发气损伤自己。本人自幼修持,谦虚好学,得诸明师教导,深悟其中奥妙,今于此处,谈谈我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练功的过程就是不断向外界吸收能量的过程;发放外气的时候,虽然从你身体的某个部位不断的向外界传递能量。但是,周围空间也有许多能量会被你吸收到体内或是吸附在你身体的周围,这也叫做外气内收或者叫做采气。
 万事万物皆有“场”,人也一样。所有的“场”都是由一种非常微小的东西所构成的,这种东西古人叫做“精”,密宗叫它做“明点”。一般练功者采气的方法是:面对着树木花草或日月星等,意想它们的气源源不断的从我们的某个部位流归下丹田。这种方法的采气,对内气的增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修炼境界的提高和功力的增长效果不大。因为境界和功力的真正上升,是自身气场和内气的同步增长才能实现。即使,你采了许多的气,内气很充足了,它也会向体外辐射,形成气场。总之,外场和内气都是相对平衡的:内气增强外场就增强,外场增强内气就增强。所以,我不用一般人的那种方法采气,我是用融通万事万物的气场的方法采气的。具体方法如下:
 时时处处对父母、对长辈、对上司要有真诚恭敬的心;对同辈要有真诚友爱、谦虚的心;对晚辈要有关怀爱护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自己的东西和公共财物,都要珍惜爱护……只要这样认真做好,你就能够融通周围的一切人、事、物的气场,使你的气场和内气不断增强,每时每刻你都在采气,每见到一个人,你的气场和内气都会增强,每办一件正当的事情、每到一个处所、每看到一件东西……都能使你的气场和内气增强;就是回想往事、展望未来……都能使你功夫进展!当然,你一定要有真诚恭敬的心,千万不能骄傲自大、是非人我。
 以上叫做整体的采气法。接下再谈定向采的气法:打个比方说,你想采一棵树的气,你可以站在树的附近,心里要对这棵树有真诚恭敬的心,有以这棵为师的念头,身体放松,心平气和,你就可以感觉到树的气自动从你身体的许多部位进入你的体内,使你感觉到内气增强、流速变快,体外的气场也增强了。收功的时候,轻轻意守下丹田,然后,恭恭敬敬的离开。也可以用手掌、手指尖或印堂穴、肚脐等,任何特定的部位进行定向采气,操作方法和收功方法同上述。
 为人发气治病时,其实也可以做到采气、行气、养气、发气同时并行:面对着病人,你内心要恭恭敬敬,不要自高自大。因为恭恭敬敬,你的气场能够和周围一切人事物的气场融通,你可以感觉到内气和气场增强了。你用手对着病人发气,不要想象你的气从手上发出去。因为你用想象发出去的气,它的频率跟病人所需要的气的频率不一定对上号,治疗效果不好;另外一方面,想象我在发气就有了我执,不能融通周围的气场,造成功力发挥不佳,又影响外气内收,损害自己。正确的方法是,当你在为病人发气治疗的时候,对病人和周围的一切人事物要真诚恭敬,要忘我甚至无我,要全身放松,要心平气和,轻轻伸出你的手,对着病人需要治疗的部位,专心感应你的手和病人部位之间的反映:一般可以感觉到互相吸引或互相排斥,你的手可以顺着这股力量轻轻推拉;也可以不管这个变化,原位不动。用这种方法发出的气,它的频率跟病人所需要的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治疗效果好;另外,用这种方法发气,你本身是处在良好的气功状态下,你可以感觉到内气不停的运转,跟平时练功一样,体外的气和气场不断吸入你的体内,使内气不断增强。这就形成了自动发气、自动采气、自动行气、自动养气的状态。
 一般来说,没有修炼的普通人和周围人事物的气场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虽然彼此在一起,但是沟通的程度很底,鱼是鱼,水是水;通“大周天”之后的人,跟周围人事物的气场沟通就好一些了,因为身体许多穴位打开了,自己的气场也比较强了,能够较好的从周围吸收能量,这个层次的练功者和周围人事物的关系就好像海绵丢在水里一样,有一部分融通了;中脉通了之后,“天门”大开了,上、中、下三个丹田合为一体,整个肉体感觉“气化”了,体外形成高能量气场,这个层次的练功者跟周围人事物的关系,就好像墨水倒在水里边一样,身体基本上和外界融通了,但思想上还有一些淡淡的我执。到这个层次的练功者,为人发气治病,对自己一点损害都没有,甚至感觉到治病的次数越多,他的功夫增长越快;假如练功者证得以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就具有远距离、全方位用功治病的本领,越是用功,功夫越是上长,决不损害自己。这个层次的练功者与周围人事物的关系就好像清水倒在清水里面,彻底融化贯通……[转帖]大成拳精神训练

 大成拳的精神训练是大成拳独有的训练方法。大成拳学习者进步的快与慢、收获的大与小,都与其有直接的关系。常言说:人神疲则气馁,神旺则气足,而气足则勇,气馁则怯。在技击实战中,一名高水平的实战家,又无不以气势当先,而气势又是以精神为主宰的。王芗斋先生讲:“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从此话中,足可以看出精神训练在大成拳中的位置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精神的作用无处不在,一个人在危急的情况下,可搬运他从来搬不动的重物;在被逼无奈之时,可以做出他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这就是特殊情况下的精神力量。但大成拳所追求的精神,也就是精神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出一个人人的先天本能,这就是大成拳和其他拳种的不同之一。我们知道,在人类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除了万耕火种,还要同豺狼虎豹等猛兽争夺生存空间。由于原始工具极其简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用树枝、石块甚至常常徒手与多种凶猛的野兽进行搏斗。那种原始的、简单的、本能的也是当时最实用的搏斗形式。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那种原始的搏击本能慢慢地退化了。习练大成拳,就是意在恢复人的先天本能,增强其搏击能力。但恢复人的先天本能并不等于说是恢复人的兽性,没有理智或不受法律约束,而是通过大成拳的精神训练,使人在生命安全受到侵害时,能毫不犹豫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此,大成拳的技击威力,也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那么大成拳这种原始本能怎样获得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静”中求得,这个“静”,就是大成拳的桩功。一个人力量的大小,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除了与肌肉的解剖横断面的大小有关外,重要的是与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站桩,从健身的角度讲,只需心平气和地一站,全身放松,即可气血畅通,祛病强身。从技击的角度讲,站桩可在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速动,抽象中求具体,使其内外合一,精神、意志、气血、筋骨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以达到从精神到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例如站技击桩要求精神自我放大,“欲与天公试比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期用此类意念调配肢体,久而久之,自不难达到“视敌如蒿草”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在“动”中求得。如果我们把站桩称为静功,那么大成拳的其他功法就应该称为动功。在静态下的精神训练,如果没有动态下精神训练的延续和加强,没有动静结合,互为表里,就没有拳术上的内外如一,拳学水平也就难以升华。例如做钩锉试力时,意念自己把一棵千年大树用双手拉得弯向自己又送回去,一拉一送犹如老叟戏玩童,这样从精神上无形地拔高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下面分别介绍一种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精神训练法。

一、静态(以矛盾桩为例)

   矛盾桩站法(以左式为例),立正姿势站好,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同时两臂缓缓抬起,曲肘环抱,与肩同高,前手略高于后手,五指自然分开,后手指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坐臀提胯,两腿重心前三后七。然后进行以下意念调配。

  意念1:设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大刀阔斧之敌及毒蛇猛兽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由于敌兽多,种类杂,攻击手法各异,所以你设想用精神威慑)。你不动,敌不敢动;你若动,意念运用各种手法拳击、掌砍、脚踢,撕、劈、咬、撞等等,使敌粉身碎骨。

  意念2:设想四周全是城墙厚壁在层层禁锢着你,你不动便罢,一动,墙壁顷刻土崩瓦解,不堪一击(成外形不动的情况下,你设想运用大成拳的各种技击手法,头顶、身撞元所不用,无所不能)。

静态训练有一定基础后,可进行动态训练。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练功基础、训练强度各有不同。所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时间较难一致。一般技击性站至一月左右,即可进行动态训练,也可静态与动态互练。

二、动态(以炮拳为例)

  丁八步站好(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脚之间夹角形式非丁非八,即丁八步,此外仍以左式为例),两手向正前方举起,似虎抱头,含胸拔背,全身放松,目视前方。然后手成半握拳,左拳向前方缓级击出,右拳以同样速度回拉至下颌处;等左臂快直时,左拳回拉,右拳同速击出,如此反复。

  意念1:设想两拳之间系一拉力很大的弹簧,在两拳的来回出击之间体会争力,即矛盾力。练至一段时间后,可体会两手之间似在撕扯一块厚帆布,一撕即开,干净利落。

  意念2:自己站在一棵大树前,技击间架站好,两手交替出击,设想每一拳均能把大树击穿(注意出拳先慢后快,这样时间一开可练出穿透力来,拳头不可击着大树)。

  还有一种精神训练方法,即环境刺激法,此法笔者受益匪浅。具体方法是习练者自己选择一个恐怖的场所去练功。形意拳巨擘郭云深就喜欢夜深人静时去坟地练功。如果在恐怖的环境中,习练者能用大成拳的精神意念与恐怖气氛做抗争,心身能达到平衡,无所畏惧,那么其功夫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但这种练法,在初习者中不宜提倡,应该待其练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去体认。否则不但欲速则不达,相反还会损害习练者的心身健康,得不偿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介绍的几种大成拳精神训练方法,只是一个虚中求实的训练手段。要达到精神到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周身无点不弹簧,一触即发,一发必毙,还有一个从实中求实到实中求虚的过程要走,即模拟实战训练、有规则的实战格斗,再到生活中无限制的真刀实枪对搏之后,方可走上清逸大勇的大成境界。

  大成拳不仅是形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修养。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理及心理,使您在生活中斗志昂扬,不惧怕任何挑战。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速成秘法

高华新

清末,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郭云深、杨露禅、董海川)横扫当代武林。而现代武坛,内家拳却雄风不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即是内家拳的核心功法“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失传。“六面整体浑圆力”是内家拳法的精髓所在,为中华武学所独有,这正是它优于西洋拳法的高明之处,练就此功后只须不失间架,根本无须有意防守,无沦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无论来力如何巨猛,都会被自身强大的功力反弹而起,来力越大其反弹力越大!造就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再配合“炸力无断续”的训练;即可在电闪雷鸣般的生死格斗中令对手鲜血狂吐,筋断骨折。著名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成功不会垂青于那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锥骨,而不讲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大幅度地提高格斗水平,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通往顶峰的捷径。李紫剑老师也说过:“路有千万条,最近最直的只有一条”。为了使真正追求武学真谛的朋友们早日步入中华武学之殿堂。现以《卢氏浑元桩》为例,向大家介绍获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佳途径。

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十趾抓地,足心空涵,双膝关节弯曲到大于150度而小于180度之间,前顶,并向内转向上提起,这时大腿的肌肉就会向里裹,只有产生拧裹方会使肌肉如钢丝绳一般拧成一体。同时这种拧裹运动又可使肌肉产生相应的磨擦,使下肢肌肉长度得到伸长拉伸,这样膝胯关节也会相应的产生一定间隙的拉伸量。只有如此在运动状态中,步法才会灵活自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这三大关节在站桩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如足趾抓地与足心空涵,膝关节与髋关节形成前后的争力,而髋关节与踝关节又形成上下的争力,由此可看出这三个关节形成的矛盾力,正符合原传内家传授的"三角力"原理,而三角力之深入将变化为螺旋力,所以单纯下肢的螺旋发力由三角构造开始。因而我们要求站桩中臀部似坐非坐,如果不坐或坐得过死,则不会产生髋关节与踝关节形成的上下争力,争力之运用尽在均衡中体现。所以三大关节争力一定是相等的。(关节产生的争力来源于骨骼的支撑,而争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肌肉的拉伸程废。所以我国近代一些拳家为了获得“尽争力之妙”,往往把间架,步距放低,拉大;如八卦掌中的夹马桩,大成拳中伏虎桩,降龙桩都是如此。从髋关节至肩关节这段人体躯千部位,是人类运动中最难调动的部位,它的形成是一个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若想使躯干得到合理的运动,以结构原理分析,必须使之与上下肢连成一体。我们在站桩中强调的敛臀提肛,就是通过脊椎的训练,把下肢和躯于连通(还必须加上小腹掖在胯内的要领),而上肢与躯干的连接是由背部肌肉放长,牵动肩胛骨向两侧运动,曲肘环抱。使肘关节横撑至生理的最大极限,(但须注意肩窝及心窝不得僵硬),然后体会腕与肘、肘与肩、肩与腕关节形成的争力。当然仅仅体会手臂的争力是不够的,必须把两个三角争力组合一处才是真正的浑圆状态,即:左腕与右肩,右腕与左肩形成争力交叉状态形成三角争力的组合浑圆状态。从俯视图来观察我们刚站桩的形成,我们间架模式为平行四边形。深入之后,加大了张力的效果,我们间架就会成为圆撑状态只有这种形态才能调动更多的臂部肌肉产生长度的扩张,才能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做功。通过上述的讲解。我们己基本体会到;站桩的浑圆状态,是由多个三角力组合而成。我们在站桩中具备了撑抱劲力后,对方用力推撞我们的间架时我们的间架不会散。但如果对方上挑下砸;我们能否不失桩架呢?这时肘高手低或肘低手高就显示出它的作用了。当手与肘处于一个平面时;对方用力砸挑,我们就会完全承受对方的作用力,但手与肘如呈一斜面就会分解对方一部分作用力。现在我们把站桩的完整姿态奉献出来,(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原传内家拳训练从站桩开始人手。有些人认为,站桩时间越长,功夫越强。事实上,这是错误的站桩并不是耗时间,而是在时间的限制下;保持基本姿势的准确性。虽然有些颇能吃苦的武友,在初练站桩时即能坚持一小时;但这不代表他站桩的正确性,尤其刚开始站桩,能保持3分钟的正确间架定型就很不容易。因为站桩追求的是六面的力,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对称拉伸所以初入站桩之门的朋友,应在站桩中重点找出上下二争力,待此力定型后,再加上左右横撑力,待“左右横撑力”定型后。再加入“前后撑抱力”,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下面我们根据结构原理详细阐述:“六面整体浑圆力”的获取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上下托按力的求取

上下托按力的物质基础是改变中枢系统脊椎的拉伸长度。因为脊柱的伸缩运动可促进脊髓的自我调节。现代解剖学认为脊柱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传导功能是将来自四肢、躯干及内脏的感觉,通过脊髓向上传到大脑小脑,而大脑小脑的神经冲动传到脊髓,再由脊髓传到效应器,以实现对骨骼肌及大部分内脏活动的调节控制。另外,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是上下肢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持体重,传递压力,缓冲震动,保护脊柱及内脏等功能、我们从侧面观察成年人的脊柱。可见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弯、胸弯、腰弯、胝弯。颈弯和腰弯是向前凸的。

新生儿的脊柱只有胸部和骶部的后凸,在婴儿开始能抬头时(3一4月)出现颈弯,从6个月婴儿能坐开始,直到会站立,又出现了腰弯,随着年龄增长和劳动习惯,这两处弯曲会越来越明显。从婴儿的爬行和脊柱动物的身体结构,我们可成发现这种四肢履行的状态,是维持脊柱不发生形变的先天合理的构造人类的进化不可能让我们再趴在地上,去保持脊柱不发生形变。因此我们必须在直立中去探求一种维持脊柱正直的方法。脊柱的颈弯和腰弯是使脊柱正直的两大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骶弯正好是相逆的S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就必须做到:"头如线系","下颌内收"和颈椎后领的要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手触摸颈部,发现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而且与胸椎后的生理弯曲,形成了一个方向的运动,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形改变成一条直线。腰椎弯曲是变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了段的训练,极为艰苦,但它又是连接上下的关键部位,只有坚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能成功。改变腰椎生理弯曲的要诀是"敛臀提肛","敛臀"的检验方法是臀大肌肉明显向内收缩,用手一摸即知,而"提肛"则是会阴穴处向上收缩,如忍大便状态。"敛臀提肛"做正确之后;我们就会感到腰部酸胀难支,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把一段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节改变成和胸椎、骶椎弯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缝隙拉大,因此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为了继承这些先辈留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应该知难而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我们去感觉腰椎,如腰椎由内弯形成的竖沟会被填平,而且外凸越来越明显。使背部整体连通,且弹力极强。长期站桩而进展缓慢者,往往都是因为此项要领错误,大家一试便知。“敛臀提肛”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和胸腔弊气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这是因为敛臀提肛,后绷腰椎之际,小腹极容易因为腰部向后绷而弊气缩腹,这样腹肌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呼吸失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我们从侧面观察,脊柱虽然向后绷起的但不是正直状态、而是有些驼背,丢了上下的矛盾争力。我们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顶”的要领,而向下的力仅仅靠“敛臀提肛”是不够的,故必须加上"小腹内掖"的要诀。"小腹内掖"就是“敛臀提肛”之后,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从而把骶骨向地面引下。这样吊顶带动颈椎,掖胯带动骶骨,一上一下正好形成两端对称拉伸运动,这样脊柱才会正直,"折腹弊气"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第二步:左右横撑力的求取

当人类处于爬行状态时,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四肢撑直为180度平角状态时,对方如果用力去推我们的肘关节,我们会因为没有横向支撑力而向一侧失重(或因没有横向支撑力而使肘部受伤)况且关节伸直后,我们也无法运动。当我们站立起来后,发出直拳发力,就会感到肘关节在发力的一瞬间一震,如果不把肘关节角度变小、就不会产生第二次发力,而且这种形式的发力,如果对方突然给一个横力,那么这种力量的方向就会被改变。我们趴在地上,把肘关节变为90度左右,让对方用力推打,就会发现对方根本打不动。而且关节角度越小,这种横撑力越大。这时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站立状态还必须保持这种横撑力。遍观整个世界搏坛的格斗技术均无左右横撑力的训练,更没有横向发力的技法。直拳的发力过多,会因关节被动撕扯而错位损伤导致病变,如骨质增生和风湿关节炎。所以一个运动员的运动青春极为短暂,基本是因伤痛引起的。毕竟关节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枢纽。 《卢氏结构》认为,左右间架的横撑力是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无须格挡对方的两面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头部,再有敌人侧闪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为发力点进行横向的发力。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能使大臂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得到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由于骨骼的支撑作用肩关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而使关节枢纽得到了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检验左右横撑力的标准是站桩中,我们可用手去触摸大臂内侧从腋下到肘间有一根较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横撑力符合要求,这根筋会成拉紧或绷起状态。

第三步:前后力的求取。

从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们组合一处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状态。芗斋先生云"于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们知道,贯穿于整个格斗中最广泛的是前后力量的应用,所以前后撑抱力必不可少。所谓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于体前,两指的连线交叉一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就会产生长度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加圆整,撑抱的前后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双肘横撑定位后,小臂向前抱与身体向后靠,正好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因为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度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体只能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浑圆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支撑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过渡,故芗斋先生言:"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由上述得知",所谓的整体劲力就是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合理运动而产生的量的变化。
第四步: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发动的必要条件。古谱中"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即是此意。当我们操习桩法之际,间架结构的配备标准是我们用大脑反馈肢体的结果,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主动印证,我们就无法判别我们所维持的桩架是否趋于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体运动细致入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动力下,必须去正确、合理、深人地调动神经系统,以获得人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利用更为真实、强烈的意感训练,刺激和启动人体中那些懒惰和被动的肌体细胞,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全部的人体功能,使人们追求的整体劲力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

当我们初步印证了站桩所具备的相对结构均整之后,就会发现拳学进步缓慢,开始停滞不前,无论怎样用功练习都觉得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运动量在达到一种相对饱和状态后,如果人体的大脑神经不去进一步刺激这些肌体继续运动,当然不会继续进步。因此,当间架结构处在一种尚有棱角的阶段,就必须利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体的做功。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体浑圆。由此可见,我们通过站桩中关节间隙的增大;来促进小臂与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与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与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长,以及与大腿小腿、与膝关节等矛盾的连接放长。这样,人体的肌肉系统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体连接运动。这时,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导引去体会这种连接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检验是否符合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大脑思维去检验身体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从而每一点的感受都从大脑反射出来,再反射回去,这时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加微妙的变化。所以意感的训练与肢体运动是相反的、平均的。

这三项矛盾争力的建立就是把我们的间架变成一个膨胀的圆球状态,因为球的状态会产生弹性力,所以当学者基本具备了这个状态之后,我们就让同伴去拍对方的间架,看看会不会产生弹性,如果没有,就证明哪一部位的要领不对,应及时纠正,并重点练习。继而应让伙伴加大力量去拍、推双肘,如果自己在对方力量下弹起又恢复原来的姿势后,证明间架是正确的,这时就让伙伴给记时间,检查督促自己维持正确间架的标准时间。由于站桩对人体肌肉、骨骼、内脏呼吸的刺激很大,体能会很快地消耗下降,这时伙伴就要随时告诫自己哪一部位变形,并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让伙伴再用力拍自己间架,看看散没散,如果没散就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坚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则证明体能已达到极限,就应缓缓把手放下进行适当的休息,等过十分钟之后,感觉体能又恢复过来,再站桩寻求精确度,让伙伴看桩检查。如此反复练习,才会形成正确掌握站桩的良好习惯。否则虽然站了一小时,但只有三分钟是标准的,也只能证明你只练了三分钟而己。因为错误的间架根本产生不了浑元力,长时间的习练错误的桩法,还会产生错误的间架定型,这是习内家拳最大的障碍。我们编著的《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从一个新的视觉角度,扭转了当代武林对桩功的误传。阐述了真正《中国原传实战武学》桩功的精髓。初入拳学之门,切忌死练蛮练,功夫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习站桩,首先是掌握正确的姿势,然后再寻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们想尽快她掌握站桩并提高功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人的体质不同对站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标准操练40分钟桩法,任何人在人门之期均无法接受,有的自责,有的怀疑。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标准桩法40分钟划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钟标准桩,然后休息一会再站5分钟标准桩,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钟,待站5分钟标准桩身体能够适应之后,我们把时间标准加到每十分钟一次,中间休息一会再站,连续4次,共计40分钟。这样就证明我们有了进步,之后由20分钟一次站两次合40分钟,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钟,保持间架不失为标准,这种方法的训练要比一味苦练强得多。因为体能是逐渐增强的,况且站桩还有意感的训练,如果间架标准,精神、意感与间架统一一处,在这期间,不但不会感觉时间长,而且有舒适得力之感,能体会出自身内部的细微变化。如果间架己丢,证明精神已散,意感全无,身体的机能己经处在无絮状态,若坚持下去只能加强机能的无序混乱,这是有违生理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杨鸿尘先生的弟子

 


《卢氏结构》认为,左右间架的横撑力是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无须格挡对方的两面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头部,再有敌人侧闪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为发力点进行横向的发力。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能使大臂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得到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由于骨骼的支撑作用肩关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而使关节枢纽得到了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检验左右横撑力的标准是站桩中,我们可用手去触摸大臂内侧从腋下到肘间有一根较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横撑力符合要求,这根筋会成拉紧或绷起状态。

第三步:前后力的求取。

从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们组合一处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状态。芗斋先生云"于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们知道,贯穿于整个格斗中最广泛的是前后力量的应用,所以前后撑抱力必不可少。所谓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于体前,两指的连线交叉一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就会产生长度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加圆整,撑抱的前后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双肘横撑定位后,小臂向前抱与身体向后靠,正好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因为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度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体只能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浑圆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支撑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过渡,故芗斋先生言:"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由上述得知",所谓的整体劲力就是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合理运动而产生的量的变化。
第四步: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发动的必要条件。古谱中"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即是此意。当我们操习桩法之际,间架结构的配备标准是我们用大脑反馈肢体的结果,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主动印证,我们就无法判别我们所维持的桩架是否趋于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体运动细致入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动力下,必须去正确、合理、深人地调动神经系统,以获得人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利用更为真实、强烈的意感训练,刺激和启动人体中那些懒惰和被动的肌体细胞,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全部的人体功能,使人们追求的整体劲力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

当我们初步印证了站桩所具备的相对结构均整之后,就会发现拳学进步缓慢,开始停滞不前,无论怎样用功练习都觉得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运动量在达到一种相对饱和状态后,如果人体的大脑神经不去进一步刺激这些肌体继续运动,当然不会继续进步。因此,当间架结构处在一种尚有棱角的阶段,就必须利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体的做功。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体浑圆。由此可见,我们通过站桩中关节间隙的增大;来促进小臂与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与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与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长,以及与大腿小腿、与膝关节等矛盾的连接放长。这样,人体的肌肉系统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体连接运动。这时,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导引去体会这种连接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检验是否符合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大脑思维去检验身体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从而每一点的感受都从大脑反射出来,再反射回去,这时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加微妙的变化。所以意感的训练与肢体运动是相反的、平均的。

这三项矛盾争力的建立就是把我们的间架变成一个膨胀的圆球状态,因为球的状态会产生弹性力,所以当学者基本具备了这个状态之后,我们就让同伴去拍对方的间架,看看会不会产生弹性,如果没有,就证明哪一部位的要领不对,应及时纠正,并重点练习。继而应让伙伴加大力量去拍、推双肘,如果自己在对方力量下弹起又恢复原来的姿势后,证明间架是正确的,这时就让伙伴给记时间,检查督促自己维持正确间架的标准时间。由于站桩对人体肌肉、骨骼、内脏呼吸的刺激很大,体能会很快地消耗下降,这时伙伴就要随时告诫自己哪一部位变形,并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让伙伴再用力拍自己间架,看看散没散,如果没散就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坚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则证明体能已达到极限,就应缓缓把手放下进行适当的休息,等过十分钟之后,感觉体能又恢复过来,再站桩寻求精确度,让伙伴看桩检查。如此反复练习,才会形成正确掌握站桩的良好习惯。否则虽然站了一小时,但只有三分钟是标准的,也只能证明你只练了三分钟而己。因为错误的间架根本产生不了浑元力,长时间的习练错误的桩法,还会产生错误的间架定型,这是习内家拳最大的障碍。我们编著的《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从一个新的视觉角度,扭转了当代武林对桩功的误传。阐述了真正《中国原传实战武学》桩功的精髓。初入拳学之门,切忌死练蛮练,功夫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习站桩,首先是掌握正确的姿势,然后再寻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们想尽快她掌握站桩并提高功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人的体质不同对站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标准操练40分钟桩法,任何人在人门之期均无法接受,有的自责,有的怀疑。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标准桩法40分钟划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钟标准桩,然后休息一会再站5分钟标准桩,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钟,待站5分钟标准桩身体能够适应之后,我们把时间标准加到每十分钟一次,中间休息一会再站,连续4次,共计40分钟。这样就证明我们有了进步,之后由20分钟一次站两次合40分钟,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钟,保持间架不失为标准,这种方法的训练要比一味苦练强得多。因为体能是逐渐增强的,况且站桩还有意感的训练,如果间架标准,精神、意感与间架统一一处,在这期间,不但不会感觉时间长,而且有舒适得力之感,能体会出自身内部的细微变化。如果间架己丢,证明精神已散,意感全无,身体的机能己经处在无絮状态,若坚持下去只能加强机能的无序混乱,这是有违生理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杨鸿尘先生的弟子

 

《卢氏结构》认为,左右间架的横撑力是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无须格挡对方的两面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头部,再有敌人侧闪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为发力点进行横向的发力。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能使大臂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得到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由于骨骼的支撑作用肩关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而使关节枢纽得到了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检验左右横撑力的标准是站桩中,我们可用手去触摸大臂内侧从腋下到肘间有一根较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横撑力符合要求,这根筋会成拉紧或绷起状态。

第三步:前后力的求取。

从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们组合一处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状态。芗斋先生云"于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们知道,贯穿于整个格斗中最广泛的是前后力量的应用,所以前后撑抱力必不可少。所谓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于体前,两指的连线交叉一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肉纤维的初长度就会产生长度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加圆整,撑抱的前后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双肘横撑定位后,小臂向前抱与身体向后靠,正好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因为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度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体只能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浑圆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支撑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过渡,故芗斋先生言:"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由上述得知",所谓的整体劲力就是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合理运动而产生的量的变化。
第四步: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发动的必要条件。古谱中"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即是此意。当我们操习桩法之际,间架结构的配备标准是我们用大脑反馈肢体的结果,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主动印证,我们就无法判别我们所维持的桩架是否趋于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体运动细致入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动力下,必须去正确、合理、深人地调动神经系统,以获得人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利用更为真实、强烈的意感训练,刺激和启动人体中那些懒惰和被动的肌体细胞,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全部的人体功能,使人们追求的整体劲力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

当我们初步印证了站桩所具备的相对结构均整之后,就会发现拳学进步缓慢,开始停滞不前,无论怎样用功练习都觉得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的运动量在达到一种相对饱和状态后,如果人体的大脑神经不去进一步刺激这些肌体继续运动,当然不会继续进步。因此,当间架结构处在一种尚有棱角的阶段,就必须利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体的做功。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体浑圆。由此可见,我们通过站桩中关节间隙的增大;来促进小臂与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与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与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长,以及与大腿小腿、与膝关节等矛盾的连接放长。这样,人体的肌肉系统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体连接运动。这时,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导引去体会这种连接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检验是否符合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大脑思维去检验身体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从而每一点的感受都从大脑反射出来,再反射回去,这时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加微妙的变化。所以意感的训练与肢体运动是相反的、平均的。

这三项矛盾争力的建立就是把我们的间架变成一个膨胀的圆球状态,因为球的状态会产生弹性力,所以当学者基本具备了这个状态之后,我们就让同伴去拍对方的间架,看看会不会产生弹性,如果没有,就证明哪一部位的要领不对,应及时纠正,并重点练习。继而应让伙伴加大力量去拍、推双肘,如果自己在对方力量下弹起又恢复原来的姿势后,证明间架是正确的,这时就让伙伴给记时间,检查督促自己维持正确间架的标准时间。由于站桩对人体肌肉、骨骼、内脏呼吸的刺激很大,体能会很快地消耗下降,这时伙伴就要随时告诫自己哪一部位变形,并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让伙伴再用力拍自己间架,看看散没散,如果没散就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坚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则证明体能已达到极限,就应缓缓把手放下进行适当的休息,等过十分钟之后,感觉体能又恢复过来,再站桩寻求精确度,让伙伴看桩检查。如此反复练习,才会形成正确掌握站桩的良好习惯。否则虽然站了一小时,但只有三分钟是标准的,也只能证明你只练了三分钟而己。因为错误的间架根本产生不了浑元力,长时间的习练错误的桩法,还会产生错误的间架定型,这是习内家拳最大的障碍。我们编著的《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从一个新的视觉角度,扭转了当代武林对桩功的误传。阐述了真正《中国原传实战武学》桩功的精髓。初入拳学之门,切忌死练蛮练,功夫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习站桩,首先是掌握正确的姿势,然后再寻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们想尽快她掌握站桩并提高功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人的体质不同对站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标准操练40分钟桩法,任何人在人门之期均无法接受,有的自责,有的怀疑。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标准桩法40分钟划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钟标准桩,然后休息一会再站5分钟标准桩,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钟,待站5分钟标准桩身体能够适应之后,我们把时间标准加到每十分钟一次,中间休息一会再站,连续4次,共计40分钟。这样就证明我们有了进步,之后由20分钟一次站两次合40分钟,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钟,保持间架不失为标准,这种方法的训练要比一味苦练强得多。因为体能是逐渐增强的,况且站桩还有意感的训练,如果间架标准,精神、意感与间架统一一处,在这期间,不但不会感觉时间长,而且有舒适得力之感,能体会出自身内部的细微变化。如果间架己丢,证明精神已散,意感全无,身体的机能己经处在无絮状态,若坚持下去只能加强机能的无序混乱,这是有违生理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杨鸿尘先生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