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及相关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28:25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及相关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及相关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天一证券 迟宇
化工新材料是介于化工与材料之间的边缘学科领域,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
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近几十年在逐步加快。化工新材料
领域主要包括功能高分子类材料、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特种工程塑料、
高性能复合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涂料等专用和特种精细化工材料。
一、 化工新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
在当今世界化工新型材料的发展中,不论哪种材料和什么品种,都在利用各种
有效途径使其功能化和高性能化,赋予其某些特定的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高性能纤维,除了发展高强度、高模量产品之外,还在为适应高耐热、高
导电、高导热、高活性、抗静电干扰及其他功能复合材料的需要而开发新产品
。如膜的功能化研究已经成为膜材料开发的主攻方向。目前世界上功能高分子
类材料发展迅猛,多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已获得实际应用。
二、目前国内化工新材料发展的现状
化工新型材料的发展对高性能和高质量材料的生产、设备制造、机械加工,特
别是精细加工等基础工业及原材料的配套发展依赖性很强。我国化工新材料的
研究开发工作起步并不晚,实验室的工作进展也较快,水平也不能算低。但由
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装备较差,原材料配套不够,对生产工艺的改进不重视,再
加上体制的原因,我国化工新材料的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年以上。简单说
,主要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消耗
定额高;(二)、品种牌号少、产品档次低、质量不稳定;(三)、发展速度
慢。
下面主要对有机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进
行简要分析。
有机硅材料:
有机硅产品是具有许多独特使用性能的新型材料,如耐高低温、耐腐蚀、
无毒等,是普通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现在世界有机硅产品年消费量估计
已达到80万吨,我国消费量增长速度在20%左右。
有机硅单体的工业化生产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技
术含量高,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一生
产技术,并在行业内形成了技术垄断,因此世界上从事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厂家
不多。主要生产厂家有美国的道康宁(约30万吨生产能力)、通用电气(约20万
吨生产能力)、德国的瓦克(约16万吨生产能力)、日本的信越(约11万吨生产能
力)等,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能力已占世界生产能力的80%以上。
我国有机硅工艺研究起步于50年代,直到1991年才刚刚建成星火化工厂(
现属星新材料)的1万吨级装置,并于1997年投产。紧接着公司对1万吨装置进
行了2万吨的扩建,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该生产工艺的国家之一。
目前国内有机硅单体主要生产厂家除星新材料外(2万吨生产能力)还有吉林化
工电石厂(2万吨生产能力)、北京化二(5千吨生产能力)和浙江开化有机硅厂(5
千吨生产能力)。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是由纤维与树脂和金属、陶瓷等基体材料复合而成。树脂
基复合材料是目前技术较成熟、应用最广的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
基复合材料,以重量轻、强度高、和易加工为其最大特点,用于航空、航天及
交通、环保、文体等方面。
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应用最广、规模最大,下面着重介
绍碳纤维。
20世纪70、80年代碳纤维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90年代以后,碳纤维
从传统的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向体育休闲、交通运输、汽车工业、能源等领域渗
透发展。
2000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在4.5万吨左右,当前这一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供
货严重不足及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由于我国目前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时间不
长,工业基础较差,目前高强碳纤维的最大生产装置只有每年100吨。由于总
的生产能力较小及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增长速度近
20%,而我国的需求增长高于这一速度),市场需求主要靠进口产品来满足,
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
碳纤维产业的前景,关键看它的市场价格。如果价格能因成本的降低而有大规
模的下降,则碳纤维产业必将因市场应用的扩大而得到飞跃式发展。
特种工程塑料:
现在通用工程塑料是指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PA尼龙(聚酰胺
)、 聚苯
醚(PPE)、热塑性聚酯(PET/PBT),这些材料在最近几年消费量增加较大。
1998年我国通用工程塑料消费量:
产品名称       PA       PC       POM     PBT     PPE       总计
消费量(吨)  45291    85996    55994    6415    3500     197196
不同于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又称高性能工程塑料,在机械、汽车
、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上可以代替某些金属作为结构材料,而且它
的某些特性和用途是一般金属材料所不能比拟和代替的。
我国特种工程塑料的研制开始于60年代初,与国外相比起步并不晚,但发
展速度较慢。聚酰亚胺的研究始于1962年,目前的年生产能力为1000吨左右,
但实际产量不多。双酚A型聚砜1967年开始研制,目前的生产能力约550吨左右
,但实际产量只有300吨。其他聚砜类产品,如聚芳砜,聚醚砜也都有研制,
但其研制基础和条件远不如双酚A型聚砜。聚苯硫酸的研制开始于70年代初,
目前十个生产厂家的年总生产能力约1500吨。其他品种如聚芳酯、聚苯酯、聚
醚酮等也有研制,在技术上有一定基础,但都未形成商品化规模生产,市场需
求基本依赖进口满足。
在特种工程塑料中,聚碳酸酯因其多功能而引人注目,可应用于从CD制造到汽
车工业等诸多领域。2001年8月,上海氯碱与拜尔集团签署合同,双方合资兴
建5万吨级生产装置。项目投产后,中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万吨,
从而能够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
三、化工新材料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亚星化学:尽显行业龙头风范
亚星化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氯化聚氯乙烯(以下简称CPE)制造商,年
生产能力为5万吨。世界第二位厂商为杜邦-道公司,年产能力4.5万吨。目前
亚星CPE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以上,没有重要的竞争对手。除CPE外,
公司还生产聚氯乙烯(以下简称PVC)和烧碱,但这两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较差
,目前只能维持盈亏平衡的状态。
亚星化学1994年独家买断德国赫斯特公司拥有的盐酸相悬浮压力氯化法生
产工艺技术和全套生产装置,后经过多次扩建和技改,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
5万吨CPE改造扩建工程已经于2001年5月完成,目前运转正常。这一项目使公
司CPE产能扩大一倍,并使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CPE制造商。并且成为世界上
除美国道化学公司外第二家掌握了大规模生产CPE核心技术的公司。与国内其
他CPE厂商所采用的水相法生产技术相比较,其产品拥有明显的成本和质量优
势。在扩产到5万吨后,公司正计划于2002年将生产能力扩充到7万吨。在产能
大幅度扩充之后,公司2001年上半年主动下调了CPE的价格,从上年的13500元
/吨下降到11000-12000元/吨,降幅约为10-15%,由此使其主营业务利润率从
2000年年末的25.61%下降到2001年中期的19.93%,但CPE的销售收入同时也增
长了32.24%,说明亚星化学2001年上半年的降价促销策略效果明显。考虑到降
价和产量增加正反两因素,公司今年的业绩预计将会略低于上市预测业绩。
作为一种化工新材料,CPE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塑料改性剂,
即用于PVC的改性,提高PVC抗冲击强度,改善其机械、电、热性能。CPE的另
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高分子增容剂,使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共混制得性能优良的
聚合物。
国外的CPE消费需求每年在8万吨,但随着含氯产品在有些国家逐步禁用,
实际上CPE世界需求量并增长不大,国外企业十几年来也没有扩产。但国内情
况则有所不同,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建材工业的发展,CPE需求
量呈快速上升的态势,目前在10万吨左右。主要是作为PVC塑料门窗、管道的
生产原料,在此领域CPE的用量占CPE总消费量的80%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推进,国内PVC塑料门窗、及管道对CPE的需求在相当时期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目前国内有约20%的CPE被用于橡胶产品的添加剂,随着橡胶制品的发展
,预计应用于此领域的CPE也会有稳定的增长。因此,总体看国内CPE市场需求
在未来3--5年内仍将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将为亚星化学主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较
大空间。
总体而言,一方面,亚星化学的主营业务稳定,具有核心技术和规模优势
,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行业龙头地位异常稳固。但另一方面,公司毕竟从属于
传统行业,其产品需求不太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将亚星化学界定为价
值型公司是非常适宜的。
烟台万华:长期发展面临挑战
烟台万华是国内唯一能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以下简称MDI)系列
产品的企业。其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万吨MDI
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第五个拥有MDI 制造技术的国家。
公司所生产的MDI是制备聚氨酯的主要原料,或者说MDI是整个聚氨酯产业的源
头。
聚氨酯合成材料是发展最快的高分子材料之一,是继聚乙烯、聚氯乙烯、
聚丙烯、聚苯乙烯之后的第五大塑料。聚氨酯与其它的塑料材料不同,最终产
品性能比较单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只要经过控制不同工艺条件和参数,
并确定所需生产的产品结构,就可以生产出各种类型、各种专业用途的制品。
聚氨酯有优良的加工性能,能制作从塑料至橡胶、从软到硬的各种性能的制品
,至今尚未有其它高分子材料能取代它。聚氨酯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有:家具及
用品(包括床垫、家具、装饰、坐垫)、冰箱绝缘保温层、建筑领域、制鞋业
和汽车零配件等。
公司主要产品为纯MDI、聚合MDI、液化MDI、MDA四大系列。上市所募资金
43340万元用于年产4万吨MDI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及其产品深加工和原
材料配套项目。据2001年中报披露,其中最主要的年产4万吨MDI高技术产业化
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公司MDI的年生产能力已达4万吨。得益于该项目的投
产,截止2001年3季度,MDI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8%。目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
率近20%。
由于MDI产品的高附加值,烟台万华的获利能力一直处在很高水平。2000
年和2001年中期,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32.21%、38.67%,这在整个高
分子材料领域也是很高的。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聚氨酯的市场需求增长大于供应增长,成为世界上发
展速度最快的塑料品种。1999年,全球供销售了800万吨的聚氨酯产品,亚洲
地区(除日本以外)的增长率达到了14%。预计,今后几年中全球的年均增长
率达到5%,亚洲地区为7%。我国聚氨酯市场需求增长很快,2000年聚氨酯合成
材料总需求量在近70万吨。
在聚氨酯系列产品中,MDI的需求增长率独占鳌头,估计全球的年均增长
率为10%,而亚太地区高达30%以上。据最新统计,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市场,
1999?2000年,MDI需求增长率30%,目前世界上MDI年需求量为200万吨,而国
内MDI年需求量为12万吨,且需求量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长,由于目前国内
年生产能力仅4万吨,其余需求缺口必须由进口来弥补。
对于烟台万华而言,未来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同业竞争,尽管市场规模在日
趋扩大。由于公司是国内唯一能生产MDI的厂商,所以主要面临的是来自国外
的同业竞争。目前国外有5家厂商能生产MDI,其中德国的拜尔的年生产能力为
70万吨,生产能力最小的日本三井东亚公司亦达到年生产能力8万吨,国外公
司的MDI生产技术均为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烟台万华生产规
模偏小,部分产品质量尚有差距。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趋于活跃,2004年左右,巴斯夫等跨国公司拟
在上海合资建立年产16万吨MDI的生产企业,届时必将对公司的销售市场产生
一定影响。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加入WTO后,在未来5年内,MDI产品的进口关
税将由目前的10%逐步降至5%,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公司产品的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