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发展的内在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58:28
流媒体网】摘要:当博客风正劲时,播客之风也渐渐地刮起来。虽然播客是博客发展的一个分支,但是将博客的发展公式完全套用在播客上面,似乎有点过于简单。以声音或视频作为表达的手段,毕竟有着与文字传播不同的一些内在逻辑,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文化景观,也许正是这些将决定播客未来空间的大小。
当博客风正劲时,播客之风也渐渐地刮起来。虽然播客是博客发展的一个分支,但是将博客的发展公式完全套用在播客上面,似乎有点过于简单。以声音或视频作为表达的手段,毕竟有着与文字传播不同的一些内在逻辑,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文化景观,也许正是这些将决定播客未来空间的大小。
一、播客的“使用与满足”
为什么有了文字的博客,播客还会兴起?如果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看,那便是因为播客提供了与文字博客所不同的一些“满足”。寻求口语表达或影像表达的乐趣,是播客获得的主要“满足”之一。文字博客所掀起的全民写作运动,是对个人书写能力的一种锤炼。以书写表达自我,获得社会报偿,这是文字博客的主要诉求。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擅长文字,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书写的乐趣,有人更擅长口语的表达,这时,播客也许更符合其口味。即使有人也喜欢文字的书写,但是口语传播中的趣味,仍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反波”两位创始人的宣言是:“我们口沫横飞说音乐、心领神会说传媒、百无禁忌说段子,我们只说彼此听得懂的真心话……”。在“说”这一动作的前面,可以加上各种各样的修饰,这也许正是口语表达的妙不可言之处。而对那些喜欢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感的人们来说,他们同样通过文字之外的手段获得了自己的“满足”。素材的多元化,也是播客较文字博客的一种特长。除了自己的声音,播客也可以广泛地依赖他人的对话、环境音响、音乐等等其他素材,视频播客更是可以通过镜头去收集各种素材。播客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独白,它成为广泛记录社会、再现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社会性的视觉、听觉资源的一种重新组装。每一种传播符号都有它自己的特长,这种特长是它产生聚集力量的内核。声音符号、影像符号的特长,满足了一些人的诉求,这也就成为了播客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播客带来的表达手段的丰富,也契合了娱乐化这一当下的文化潮流。虽然娱乐化的弊端值得警惕,但是,至少在现在,很难用人为的方式令其刹车,播客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加速。而从外在方面来看,技术赋予了播客生产随身性、可移动性的特性。只要有MP3、DV、手机等等录音、录像设备,便能做到想说(拍)就说(拍),想在哪说(拍)就在哪说(拍),比起文字博客相对苛刻的输入条件来说,播客的生产过程显得更随意、自由,素材采集的范围更广,活动的舞台更广。虽然有些播客为了获得最佳效果,会在生产环节耗费大量时间,但是,对于未来更多的“播客”来说,在不经意中记录生活的原始状态,已经足矣。对于网民来说,播客平台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使个人化的表达有了一个公共性的出口,这一点与文字博客是一脉相承的。它所给予播客们的社会化报偿,是播客获得激励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其“使用与满足”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在音乐、影视剧、语言学习等资源方面交流与共享的便利性,也是播客比文字博客更具魅力的地方,它使网络在娱乐与教育方面具有了更大的潜力。由于做播客目的及生产水准的差异性,未来的播客将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越来越专业化,它将不断挑战专业媒体,并有可能与之汇流;另一个则仍自娱自乐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无论是哪个阵营,都是通过网民的“使用与满足”得以巩固。
二、播客的非主流与主流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非主流文化的空前繁荣。播客的发展,更是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漫延到了一些新的领域。例如,视频播客的发展,将由DV所带来的影像传播革命推向了深入。普通人不仅拥有了制作影像的能力,还拥有了自己的发布平台,他们的作品可以以一种低门槛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可以在一个更平等的舞台上同台竞技。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是这样一场革命的前奏,无论是对胡戈自己,还是与他一样的人。他的《鸟笼山剿匪记》比起《馒头》来说,更意味深长。因为,它不再需要借助主流文化的外壳,它是彻头彻尾的个人化的,是全过程自生产的。而这样的生产能量,因为有了播客这样的出口得以充分释放,甚至会大大超出生产者自身的预料。播客,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非主流文化的孵化器,成为非主流文化迂回包抄地狙击主流文化的一条途径。这种冲击也会在新闻领域展开。目前播客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算普及,但也许它力量的迸发只是时间的早晚。有学者预言,2008年的奥运会报道中,最大的亮点不是专业媒体,而是博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播客。当成千上万的DV机、照相机、手机、MP3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记录下奥运会的盛况,并将它们传送到网上,通过“播客”与人分享时,我们可能会体会到“全民皆记者”时代的真正到来。用文字方式写新闻报道或评论,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在文字博客中绝大多数人最多可以充当新闻线索的提供者而不是新闻的报道者。而就录音、摄像而言,即使没有专门训练,也可以达到记录的目的。因此,近几年平民参与传统媒体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DV开始的。播客将使这种非主流的新闻活动变得更加强大、持续。播客平台也将给那些有才能的个人更专业化的锤炼,这将为少数平民自己成长为新闻明星铺平道路。“反波”便是这样的例子。有则报道播客的新闻用了“播客杀死广播明星?”这样的标题,虽然标题中加上了一个代表不确定性的疑问号,但是,将两种原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的对象相提并论,这本身就反映了非主流对主流的一种挑战。但我们也不应将播客文化的丰富内涵简单化。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博客贴上“草根文化”的标签一样,播客也并非永远是平民的、非主流的。传统媒体或主流文化的“明星”们照样可以利用播客,只要合情合理。播客文化应该是文化多元化的助力器,孵化非主流文化只不过是造就这种多元化的一个方面。当播客所带来的多元性成为一种主流时,播客的文化意义便真正实现了。
三、播客的“钱程”与前程
1997年,美国人约翰·哈格尔三世和阿瑟·阿姆斯特朗出版了《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一书,书中,他们将“强调由成员产生的内容”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五个特征之一,这里的成员指的便是网民。可以说,Web2.0的思想其实早就产生了,只不过在若干年后技术的发展才能使“成员生产内容”这一行为变得更简单、持续,播客更是使成员生产内容的领域有了本质性的扩张,网民藉由播客获得的“使用与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播客经济命脉的源泉。搭建播客平台再伺机寻找赢利模式,成为国内外许多企业发展的新思路。2005年7月,维亚康姆、ABC、ESPN、《新闻周刊》等国外传统媒体,都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先后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分别推出名为“共享时刻”(Inourtime)和“口水战”(FightingTalk)的播客节目,并获得成功。为此,BBC决定将再增20个播客节目。在国内,经营播客的土豆网、播客天下、中国播客网及博客中国——动听播客,也在分别探索着自己的经营之路。通过内容聚集人气,再以此吸引广告商或风险投资商,这似乎与Web1.0时代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成员自己生产的内容与网站苦心经营的内容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们给网民带来的“满足”的层次不同,对成员的粘着度也不尽相同,由此波及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牢固程度自然会影响到广告等赢利手段的推广。一些网站也在试图通过对播客收费来维持自己的运转。这种思路未必没有道理,但是,就像以往的收费服务屡遭挫折一样,由于播客服务从一开始就实行免费策略,收费这一如意算盘将来也未必打得响。播客的发展,既是在Web2.0的基础之上,又与媒体融合这样一种发展的大趋势相连。媒体融合为人们参与播客活动提供了更多方便,也为播客的赢利提供了空间。例如,土豆网与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还为上海电视台DV365节目提供片源,这一个案说明,播客向手机、电视领域的渗透,使它的获利有了更广的渠道。在某种意义上,播客只是一个中转站,是一个内容的集散地,传统的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直至新兴的手机媒体,都可以通过这个地方采购自己所需要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成品。如果播客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中转站的任务,那么,它就会成功地营造起一条经营链条,这一链条将使播客、播客网站以及其它下游的产业都有利可图。当然,这个链条的完整建立、有效运行还有待时日。可以预计,播客的前程是光明的,虽然道路可能还会有些曲折。除了营利问题,内容的管理、侵权等等在先前互联网上能看到的问题,在播客上也许都会有所体现,甚至有些更甚。但是,这只意味着管理理念与手段的跟进,而不意味着简单的撤退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