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与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3:41
2007-3-9 6:56:00
人类要在思想上理解和把握周围的世界,需要概念、判断及其基础上的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说来,需要概念和模型。模型构造概念间的联系,若用文字述之,则为概念模型;若用图形示之,则为几何模型;若能用数学语言述之,则为数学模型了。模型构造的概念间联系,无非是要解释某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或行为,说明其为何以及为什么为何的道理。我们理解之,就是对现实经济现象和行为在思维上的把握了。我们往往偏好于某种或某个模型,是因为它让我们理解得更好、更透,更符合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趋势。现代经济学发展已有200多年,好的模型要符合经济学的范式和传统,这自不待言。
看看一些例子。经典的模型教科书上都有,不说了,说些年轻有为学子的例子,更有启发。
例:复旦大学经济学青年才俊陆铭的博士论文《工资和就业的议价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考察》,此文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该文通过一个关于工资和就业的议价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问题,对该问题的解释给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崭新思路。模型构造了中国经济转轨中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可以很好地通过一个由政府、企业和工人三者参与的二阶段的工资和就业议价模型来模拟。模型中,政府的议价目标被自然假定为获得企业较高的就业数量和较低的工资水平;而经过产权和激励机制(所谓的“放权让利”)改革之后,国有企业内部已存在效率工资机制,国有企业经营者则自然力图将就业数量与工资水平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有水准靠近;中国特有的转轨经济环境(其本质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的管制)使得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议价过程一定会导致如下的结果:就业数量与工资水平偏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水平,在职工的激励方面存在明显的效率工资机制时,偏离最优水平的较高就业和较低工资会与效率工资的激励机制相悖,由于工资被压低了,职工的努力水平低于当工资由企业自由决定时的努力水平,长期动态的发展结果是,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有关该模型更为细致的论证说明请参考原文)。
实际上,该模型所说明的道理并不比非专业经济学家的一般观察家和评论者(如记者)说的更为深刻多少,模型所涉及的解释或多或少在普通的评论家的文章中都已有提及。但其宝贵之处在于其运用了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和模型,构成了对经济学自身理论和方法运用的拓展,并且其与普通大众对现实的观察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