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之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2:42:26
抚 摸 河 南
在我还穿着开裆裤、扑楞在黄土高原的秦川道上耍泥巴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河南人的蔑视,这种心理就像铺在炕上的尿褥子,尿渍清晰可辨却不知哪一天洇上去的。很多年以后当我反省自己的这种心理的时候,我想到了那条似乎非常冰凉又似乎非常滚烫的陇海铁路线,想到了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每当此时,河南的许多人就沿着陇海铁路线,穿函谷关,过潼关,走进狭长的八百里秦川,一家人甚或一个村子的人从东往西缓缓穿行,他们希望在这相对安稳的秦川道上寻到自己的落脚地,落脚的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联姻,但这种联姻常常是不平等的,河南的俏闺女常常嫁给陕西丑陋的或者有残疾的小伙子,河南的英俊的小伙子常常倒插门到陕西的有女无儿的家庭当男媳妇。逃难的河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家的当家人用一根扁担挑着全家人的家当,所以秦川人轻蔑地称河南人为河南担。只有走在秦川道上的河南人明白,河南的土地并不比秦川的土地薄,河南的人并不比秦川人懒,河南人也并不比秦川人笨,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但这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没有给河南人民带来丝毫好处,反倒带来兵祸,兵家常用饮马黄河来形容他们得到中原的自豪感,所以兵祸像割韭菜的镰刀一样在人们心上一茬又一茬地割。还有黄河,常常泛滥的黄河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狰狞的,因为它一旦到来不但毁灭家园而且夺人性命。所以秦川道上虽然天高风硬,陕人眼光虽然居高临下,河南人还是愿意低眉顺眼地走过来。于是,现在的西安城,有三分之一河南人,而且大都分布在火车站附近;咸阳城里,有二分之一河南人;在宝鸡,就更奇了,有三分之二河南人,宝鸡的官话就是河南话。因为这里是秦川道的最西端,河南人走到这里,不可能再翻过险峻的秦岭南去四川,更不可能北上到“一川碎石大如斗”的塞外。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我这个体形、嗓门都具有浓重黄土高原特征的秦川人,却在湿气和绿色几乎每天能把人醉倒的南方,看上了一个河南女子,并且千辛万苦地娶她为妻。甚至在20年前,从部队转业,跟随媳妇到河南扎了根。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将婚讯告诉父母亲的情形。那是一个冬天的风吹得树木电线吱吱乱叫的下午,我穿着军官服到秦川老家探亲,当我将在部队寻了个媳妇的消息告诉父母亲时,父母亲高兴得连连说好。我有意不将媳妇的籍贯告诉父母亲。但沉浸在喜悦中的父母亲最终还是想起来问了一声媳妇是哪儿人,于是我就很郑重地说出河南两个字,我的声音里有意充满了对河南的敬重,但父亲还是惊讶地说了一声:“河南……”后边半句话他吞咽回去,我猜想那是一个“担”字。母亲连连说:“也好也好!”我猜想母亲是担心她的长子面子上挂不住。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所以我也没有在意,我只是一有机会,就将父母接到河南来住,时间久了,父母亲对河南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概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不太冷的冬日,我和父亲到郑州我家附近的粮店排队买面粉,父亲突然对我说了一句:“我看这河南不比咱陕西差,有些地方还比咱那儿好,干脆把你弟弟调到这儿工作吧。”我一听这话很高兴,因为我弟弟从西安铁路学校上完学后分到了陕西工作,父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对河南产生了好的印象,绝不会让他的最小的儿子也到河南来工作的!
我很快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从1981年到现在,我已经在河南的土地上生活了21年,来河南的时候我28岁,现在已经49岁了,我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在河南,自然而然地,我对河南有了缠绵的亲情。于是就常常闭目静坐,观察、抚摸装在我心中的河南。观察带有审视、研究的意味,而抚摸就纯粹是情感使然。这种情感不断积聚,终于在新千年的晨曦里冲撞开欲望的闸门:写一组关于河南的文章!
经过仔细琢磨,确定这组文章的总题目为:在河之南。
但是展开地图,却发现河南省并不全在河之南,而有一大片土地在黄河之北,这就不由使我对河南省省名加以考证。
说真的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甚至拿来我女儿的初一历史教科书,最终确认:河南省省名得之于黄河,因全省绝大部分土地位于河之南。在远古时期,甚至在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河流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叫河,其它河流皆叫水。如汉水、淮水、洛水、漳水等等。而且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那时候河北面地势低,加上河北至东海落差很小,难以形成深长的槽形河道,黄河就常在目前河北省地面漫流,将戈壁滩上大风吹进河水中的大量细沙和黄土高原上的沃土冲淤在河北,形成了肥沃而又平坦的河北平原,许多地方淤积的土层甚至厚达100多米。当人们终于发现黄河已在河北造出一块宝地的时候,黄河已改变漫流入渤海的形式,集中成了9条河道入渤海。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河道,皆名河水,这两条河道之间有一个县,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冠之以河间县。所以现在的河南省,真真正正在河之南。而目前的黄河河道,是千百年来长期运用的抑北疏南的治理黄河思路所形成的,于是就有了河南省不在河之南而在河之两岸的局面。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河南省最得黄河之气韵或气运,国家统理黄河事务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设在河南省省会郑州;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大河报》;河南省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团体都围绕着黄河而取名。我在准备写这一组文章的时候,也油然地借河而生文。
但真正要动笔时,才发现在我国这个人口最多的省份,要写的东西很多,就是穷尽我余生所有精力,也不能表现其大概,于是我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长久地在办公室徘徊之后,决定梳出自然、山水、风情、文化这几条辫子,写6篇文字。读者若能从中管窥中原文化之一二,我就对得起我喝了20多年的黄河水了。
-------------------------------------------------------------
版权所有 郑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