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红楼梦》(三)——薛宝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6:02
薛宝钗,《红楼梦》中另一极其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冰雪聪明、才貌出众、善良温厚的女孩。前面我提到,薛宝钗,我不欣赏,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年轻生命没有自已鲜活思想,只是封建礼教下一个“活标本”,故而不欣赏,但其为人处事还是圆润周到,值得可圈。之所以要写下她,是因为她在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同时也是导致这段恋情走向死亡的间接“杀手”,正所谓“我不杀伯乐,伯乐却因我而死”。故要了解红楼,对这一人物的认识断不可少。
宝钗的才智,也是园内公认的。所有诗社活动,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并齐,远高于其他女孩。其知识面,让宝玉这个爱读杂书野史的人都为之叹服,这也是让黛玉为何一开始就视她为情敌的缘故,黛玉的才情在宝钗来前是无人可及的,现在来了一个强劲对手,且更深得人心,怎不让人为之忧愁。让这个心高气傲的林妹妹也不得不发出感叹,竟然这世间有了一个我,为什么还要生出一个薛宝钗来,可见薛宝钗这一人物不同凡响。宝钗的智慧在园内也算是拨尖,通过书中一小段,我们可以知道:一次宝玉问宝钗为何未去观戏,宝钗说热故而未去,宝玉戏谑:“难怪人家把杨妃比姐姐,原来却也是体丰怯热”,宝钗闻之,大怒却又不得如何发作,只冷笑道:“我倒是没有什么好哥哥可以做得杨国宗。”黛玉听了宝玉对宝钗的奚落,心中很是得意,本想也逗趣两句,却还是改口问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看到黛玉脸上的得意之色,宝钗知刚才宝玉之言随了她的心愿,便道:“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其意是讥讽宝玉和黛玉早两天拌嘴,今天却又向对方互赔不是,一时未反应过来的宝玉笑道:“素闻姐姐博古通今,这叫‘负荆请罪’,怎也不知?”宝钗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博古通今,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羞得黛玉和宝玉当即红了脸,从这一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聪慧和机智!其嫂子金桂欲与较量,驾临其头,宝钗窥探其心,几番较量下便相形见拙,忌惮而不敢妄为之!
宝钗的容颜也是超群的。与黛玉相比,各有千秋,其容颜拟比杨贵妃,书中所云:肌骨圆润,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由此可见其秀色诱人。珠圆玉润、肌肤赛雪是其靓丽特点,与黛玉相比另具一番妖娆,这也是宝玉一次偶然暼见她的手臂时,发呆而煞是感叹道:“可惜为什么不是长在林妹妹身上呢,若是长在她身上还可摸一摸”。此呆状恰被过往的黛玉而瞧见,心嫉而招来一番打趣。宝钗原是为待选皇妃而来到京城借住园内的,至于后来为什么不再提及其入选妃情形,我们不得而之,总而言之,其美丽姿色一点也不逊色于林黛玉。园内小厮是这样比喻的,在园子里见了她二人不敢喘大气,为何?惧之?非也!只是怕吹口气,就把这弱柳一般林姑娘给吹倒了,把欺霜赛雪的宝姑娘给吹化了。
宝钗也是善良温厚的。她的这种善良温厚几乎一度让林黛玉认为是虚伪藏奸,脱离了一个十几岁女孩的天然禀性。十几岁的女孩就知道如何考虑到大人的喜好而放弃自己的内心所想,就知道做事不分亲疏里外,一视同仁,连园内一直不大招受人喜欢的赵姨娘也夸起了宝钗的好,当然宝钗做这一切并不是要讨大家的欢喜而刻意为之,她只是觉得按照当时的礼仪规范,自己当然得那样做了。在黛玉与宝钗一次推心置腹的言谈之后,黛玉与宝钗关系比及好上十分时,宝玉疑惑时,黛玉这样解释道:“我一向以为她是个内心藏奸的人,却没想到她真是一个这么好的人,难怪云姑娘总夸她好。”且其哥薛蟠(一个欺行霸市之人)想淫意柳湘莲(男),却被柳湘莲施计暴打了一顿后,其母薛姨妈要找柳湘莲理论时,宝钗就劝住其母,安抚道:哥一直是个顽教不化之人,家中也一直管教不了,让别人管教一番也是好的。由此可见宝钗还是明是非,识大体之人,不会仗势欺人,也不会倚财恃娇。
宝钗一个看似如此完美的人,却为何难入我眼,最关键一点就是,太没有了自我了,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她的思想和一些言论就显得就过于迂腐和呆板了。她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自己饱读诗书,却认为是不务正事,针线刺绣才是正经女人做得事情,且常规劝于黛玉不可多读。小女生的天性似乎在她身上难寻踪影,这就是贾宝玉为什么对黛玉亲近,却难以对宝钗亲近的原因,因为和她在一起,很难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她身上少了那种少女的纯真浪漫天性,就如季节的轮回,错过了最好的繁花似锦的春天,却直接步入了盛夏季节,让人说不出的遗憾!对宝钗,宝玉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最令人可悲可叹的是宝钗对自己婚姻的选择态度,毫无一点自己的观点,全凭母亲作主。贾宝玉并不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男人,从宝钗对宝玉的屡屡规劝却招来他的讥讽就可得知,宝钗希望所嫁的男人是能够立身扬名,考取一定功名的男人,而宝玉最厌官场,最恨功名利禄,更可气是宝钗明明知道宝玉喜欢的黛玉,且与她心性相通,也知道宝玉并不稀罕所谓的‘金玉良缘’(宝玉有玉,宝钗有锁,便有园内人开玩笑是金玉良缘)之说。一次,宝玉熟睡时,梦中喊道:“我偏不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就信它个‘木石奇缘’(暗指他和黛玉)”,正被一旁坐着刺绣的宝钗所闻,由此可见宝玉对宝钗的心思很淡,但她却依然还是要嫁给宝玉,实在叫人可恨可叹!气死了为爱而生的绝代佳人黛玉不说,还弄得自己最终守了个活寡(黛玉死了,看破了红尘的宝玉成亲后不久就出家为僧了)。
黛玉的悲惨结局如果说是封建思想的迫害,那么宝钗的可悲下场却是一种自残行为。因为黛玉是想选而没得选,气死于无望的结局下,而宝钗是有得选没去选。尽管我们知道封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宿之言,但事实上,那个年代,有的父母还是会征求一下子女的意见。如王夫人提婚,薛姨妈就先征求了宝钗的意见,宝钗只要说说黛玉与宝玉两人间的感情,黛玉的发痴、宝玉的发疯皆缘于心病,这也是园内人皆知的事情,其母亲就知让女儿嫁于宝玉并不妥,但宝钗却没有发表自己的任何意思,只是要母亲做主了便是,并道哪有婚姻大事女儿家自己作主的,可见其迂得可怜,可悲!也正因为宝钗的这一选择,让无数拥黛的人恨透了宝钗,无形中置黛玉于死地,事实上黛玉的死与宝钗的出现是分不开的,尽管一切不是宝钗故意而为之,但黛玉的心境变得狭隘,变得敏感,变得尖刻,变得忧伤,都是从宝钗来到园后开始的,书中有云:宝钗来前,黛玉和宝玉之间可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可见那时的黛玉是快乐的,满足的。黛玉与宝玉后来隔三差五的要拌嘴,多是因为吃醋和试探宝玉心思所引起的,也正于此,更加坚定了贾母不选黛玉作孙媳的原因,但凡长者都希望看到夫妇相敬如宾,而不是三天两头的闹别扭。所以开篇,我说宝钗从某种意义上也是黛玉的“间接杀手”。
宝钗也好,黛玉也罢,都是悲剧的角色,黛玉是失了人心,赢了爱情,宝钗却是赢了人心,失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