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车年耗2000亿人民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9:19
(2010-01-05)
早报导读',1)">
二战以来最严重 欧洲领空大关闭 冰岛火山灰局面恶化,各国领空关闭范围为二战以来最大。到昨天为止受影响的国家达29个。
送干部到海外培训 中国首选新加坡
青海地震已致1484人遇难 胡锦涛前往灾区
红衫军24首领 要在下月中自首
疱疹湿疣--口服疫苗上市
★早泄-阳痿-别盲目补肾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牛皮癣—排毒净血抗复发

● 于泽远 北京
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22亿新元)。自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每年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支出(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约1500亿元至2000亿元。
目前,中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北京有关人士对本报指出,如果加上国企、学校、医院、军队以及各地各部门普遍存在的超编配车,每年公车消费至少3000亿元以上。
新华社下属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据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5000公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五至六倍,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公车使用中多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使用公车的官员以及司机的“灰色福利”。
尽管一些地方尝试公车改革,但效果都不理想。公车消费黑洞仍然是官场和社会腐败的温床之一。
中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公务员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公车消费支出的加速增长,不仅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成为政府管理的黑洞,更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在中国被称为“三公消费”,几年前有政协委员统计说,“三公消费”每年耗资上万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因此,“三公消费”黑洞被认为是官场和社会腐败的三大源头。
公车消费弊端多
《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目前公车消费主要有以下弊端:
违规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据测算,1人2车比1车2用的社会成本还要高。
变相专车和固定用车现象严重。按照中央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或有关职能部门都自行给党政领导配备了专车,有些领导用车虽然不称为专车,但却专用。
加油、维修虚开发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另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至10万元。
公车使用效率低,公车资源利用失衡。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或者闲着,或者跑司机个人或领导家里的私事。由于官方对公车尤其是领导专车的使用范围和监管主体缺乏明确规定,对公车的油耗、维修等费用支出缺乏具体标准,对公车违规使用的处罚缺乏具体措施,致使公车使用弊端日益突出。
公车改革长路漫漫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地区开始尝试进行公车改革。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公车,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各部门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或由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定期结算;加强管理型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现有公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完善和强化公车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车辆外出公干必须逐次登记。
有关学者指出,虽然上述公车改革并不彻底,但仍明显减少了公车私用,降低了行政成本。不过,由于公车改革损害众多官员的“灰色福利”,一些地方对改革浅尝辄止,甚至被迫放弃。多数地区也不愿跟进,以至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部门和地方尝试公车改革。
不过,杭州市去年5月开始的公车改革似乎让人看到一些希望。杭州市上周宣布,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将启动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杭州公车改革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三年完成”的思路,到2011年,除公检法等部门外,其他所有市级机关都将不留公车、所有人员参加公车改革。
有关学者指出,杭州市用“车贴”取代公车、三年内取消公车的做法是迄今为止最为彻底的公车改革,但这一改革能不能如期完成,会不会普遍推广,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