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传播模式研究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9:53
Web2.0传播模式研究
一、Web2.0及其传播模式形成背景
(一)网络媒体的起源
1950年,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1960年,美国军方的ARPR网络开始运行[1]。随后随着TCP/IP协议的使用,ARPR逐渐演变成了对大众开放的互联网。
到现在,不同的计算机用户和通讯网络之间进行常规通信这个目标早已实现,大部分计算机都接入了Internet,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接入,物理上的联接早已不成问题。这个时代通常被人们称为Web1.0时代。
(二)Web1.0传播模式的特征
Web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虽然各个网站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其传播模式上有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对于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新浪最初就是以技术平台起家,搜狐以搜索技术起家,腾讯以即时通讯技术起家,盛大以网络游戏起家,在这些网站创始阶段,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的痕迹。
2.Web1.0的盈利基于一个共同点—–点击流量。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点击率为基础,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其受众基础,决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早期的新浪、搜狐和网易等,继续坚持了门户网站的道路,而腾讯、MSN、Google等网络新贵,则纷纷走向了门户网络,尤其是对于新闻信息,很多网站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门户网站盈利空间更加广阔,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占据网站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值意图,并延伸由主营业务之外的各类服务。
很明显,在Web1.0传播模式中,互联网担当着“织网者”的角色,门户网站往往使用大量编辑从报纸等媒体搜罗新闻,然后集成起来打包推给网民,这是网民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传统单向信息传输模式,受众(网民)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传播模式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以其快捷、海量的优势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随着知识创新对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已不满足这种单向传播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人们还有表达自己思想及发布信息的诉求,有共同探讨及交流的欲望,有挖掘获取尚未在传统媒体发表的最新的思想、灵感、知识等。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是Web1.0无法实现的,难道互联网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 能否充分挖掘网络的特质,真正实现双向传播、互动,实现信息交流共享,使受众不仅仅是受众,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这种强烈的需求驱动下,Web2.0 产生了!
二、Web2.0传播模式发展现状
(一)Web2.0 概述
Web2.0的概念是2004年3月美国著名的O’Reilly公司的Dale Dougherty与MediaLi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一个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的[3]。O’Reilly公司副总裁Dale Dougherty在这次会议上指出,网络非但没有破灭,而且随着许多令人激动的新程序和网站让人惊讶的突然出现,网络比以往的作用更重要。2004年10月,这两家公司联合召开了全球第一次Web2.0主题会议。
作为新生事物,至今Web2.0尚无严格的正式的定义,它是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的概括,是在web1.0的服务基础上,互联网络用户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
(二)Web2.0传播模式的特征
1.参与性
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也就是说人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修改者。通过Blog,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当然,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这就引发第二个特征:自组织性。
2.自组织性
以自组织为中心,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力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爆发。
3.真实性
在Web1.0时代,强调的是虚拟性,包括BBS、即时通讯软件、个人邮箱、个人主页在内的网络用户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大多是虚假的,而在Web2.0时代的一项基本的原则就是真实,在Web2.0时代,要隐藏的身份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利用Web2.0的便利性,比如不能把自己的照片共享,也不能让朋友通过工作单位等相关搜索找到,而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4.去中心化
Web2.0因为具有自组织性,因而只需要少量甚至不需要的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一点与传统的Web1.0有显著不同,如新浪网,每一个频道都有大量的专业编辑存在。
5.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基础
微内容(Micro Content)将信息传播对象分解成很小的单位,类似于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数据元、信息元、知识元。
Web 2.0的所有概念中,微内容的概念尤其重要。微内容的定义很简单,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Blog,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民主、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事实上,Web 2.0不过是带领用户往数据共享的方向走了一小步。
(三)Web1.0与Web2.0的主要区别
1.从模式上比较,前者是单纯的受众“读”、“索取”,后者,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受众“写”、“贡献”;
2.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比较,前者提供的是“网页”,后者增加了“发表与记录的信息”功能;
3.从服务工具上比较,前者是利用互联网浏览器发布信息,而后者扩展到利用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新的服务工具;
4.从内容创建主体进行比较,前者信息是由门户网站、各种新闻媒体、zf机关、企业为信息创建的主体,而后者,每个网民都可能是信息的创建者。
三、Web2.0传播理论研究和模式应用
(一)Web2.0传播理论基础
1.六度分隔理论: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提出来[4]。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2.Copyleft:一般翻译为“反版权”、“版权属左”、“版权所无”、“版权左派”、“公共版权”或“版责”[5]。Copyleft声明任何人如果要重新发布软件,不管是否做了修改,必须使得这一重新发布的软件有被复制和修改的权力。Copyleft保证每个用户都有自由的权力。
3.长尾理论:长尾是2004年Chris Anderson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词汇,用以描述某种经济模式,如亚马逊网络公司通过销售大量的不畅销书籍,但是总量超过一少部分畅销书销量[6]。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Google是一个最典型的“长尾”公司,Google可以为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和个人打广告,但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被重视过,也从来没有广告商愿意以低廉的费用为这些毫无影响的小企业或个人做广告。
(二)Web2.0传播模式的主流应用
Web2.0传播模式的主流应用主要有Blog、RSS、Ping、TrackBack和Tag.
1. Blog
1999年9月,Jorn Barger在其站点的简介中,对Blog作了这样的定义:
“Weblog(有时被称为Blog或Newspage)是Weblogger(有时被称为Blogger或Pre-surfer)“Log(记录)”其认为有趣的网页[7]。通常的格式是把新项添加到页面顶端,这样,经常访问的读者就能简单地从上至下阅读,直至看到上次访问的位置。”
当试图给Blog下定义时,要小心这个定义是反Blog的。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定义,微软MSDN给Blog的定义是——
“Weblog(网络日记)是一人或多人定期更新的Web页,通常包含带有时间戳的项。它可以是个人页面、技术页面或只是有关任主题的页面。许多人将Weblog缩写为Blog。”
如果让笔者来下这个定义,会宽泛地将Blog解释为“基于Web的个人记录”。这里有三个要素:Web(包括WAP)、个人、记录。
尽管Blog可以用来记录各种内容,但其表现形式却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可以从Blog的定义中推导出来。推导出Web2.0
个人化、个性化——每个Blog通常只有一个作者(相对于所谓“聚合Blog)并会明确写出;作者通常也是Blog管理员,并且有一个后台可以管理文章和其它项目;Blog上通常会体现作者的个人兴趣,例如经常访问的站点链接;
记录——Blog的内容是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出现;Blog文章的排列方式是最新的文章在最顶端,按发表时间倒序排列;Blog中通常会强调发表日期和时间;Blog中会以存档的形式保存以前的全部记录;文章允许读者进行评论。
Blog从最初的“个人网志”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网络文化。Blog文化代表着“自由、开放、交流”,这无疑是与互联网旨趣是暗合的。
2. RSS
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DF Site Summary或者Rich Site Summary缩写[8]。这三种叫法实质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版本略有不同而已。RSS是一种用于发布和获取网络内容的XML格式,内容提供者用RSS标记哪些是新发布的内容,哪些是刚刚被修改过的;用户通过RSS文件,得知内容提供者的动态。用户使用RSS阅读器,可以便捷的跟踪知道所关注网络内容的更新情况。
RSS不光用在Blog站点,很多新闻站点也支持RSS,例如BBC等。RSS让读者可以不用逐个网站去看,就能知道哪些站点有新内容。一些服务商还推出RSS聚合服务,让读者可以基于Web阅读RSS频道。一些服务商基于RSS技术推出了各类订阅服务,例如,在网页上查看多个RSS源、监控RSS并通过邮件通知内容更新等。这些服务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利用RSS。
传统媒体虽然被称为大众媒体,但它的采编过程却是小众的,只是那些自命精英的编辑记者掌握着话语权,大众媒体的大众性只表现在他们说话,大众听着。但是大众手中的Blog媒体,现在反倒被视作小众媒体,这是因为单个Blog的访问量很小,天然就是分散的信息孤岛。互联网的本质是分散、消解中心。它的诞生即是为了在核打击后通过无中心的通信完成残余网络间的通信。但媒体的特征不是分散,而是集中。Blog要想在网络媒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必须解决BBS、个人主页、新闻组没有解决好的“分散和集中”之间的矛盾。所幸的是,Blog不仅具有易用的外观,它通过RSS标准的Ping中心和Trackbacks很容易解决汇聚的问题。
3.Ping
Ping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词,一般指发送一个数据包给某个服务器,而服务器返回的结果称Pong。Ping-Pong也就是一次请求-响应的过程[9]。这里的Ping,指的是向某台主机发送消息,告诉对方:嗨,我这里有新文章了。那台被通知的主机,应该把所有更新了的Blog站点内容,放到列表中,便于读者统一查看。
Ping中心的方式是,Blogger(Blog作者)更新自己的Blog时,按照事先约定的分类将自己的更新同时推送到一个或多个信息汇聚的中心。这个中心即多个Blog的信息汇集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接入发布系统(CMS),进行内容的深度选择、分类和表现,也可以简单按照时间顺序形成一个集体首页即可。
Ping中心的意义在于,多个Blog可以排列组合出N个Ping中心,可以在N个Ping中心的基础上形成N×N个Ping首页。Ping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只向中心Ping标题,可以是标题+提要,也可以是全文,全靠Blog和Ping中心的约定。
Ping中心靠人流大吸引众多Blog将内容Ping过来,丰富的Blog内容又会带来更多的人流,如此形成正循环。由此可见,Ping中心建得越早越好,宣传得越早越好。越早越容易形成壁垒。
为平衡Ping中心高效和高质量之间的矛盾,Ping中心可以对Blog用户进行分级管理,高质量、能自律的VIP用户,Ping过来的Blog无需检查,可立即出现在Ping的各个首页。一般用户Ping过来的Blog,则需要审核后,才能出现在人流较大的Ping首页。Ping中心各个首页的审核尺度和人流量成正比,人流量越大的首页,审核越严格。
4.TrackBack
如果写Blog,或是经常阅读别人的Blog,这个单词看起来应该并不陌生。一般一篇Blog最后,常常可以文章下面看到“评论(0)、引用(0)”之类的字样,这个“引用”指的就是TrackBack[10]。
TrackBack功能一般出现在一个Blog文章的下方,同时会显示对方Blog的摘要信息、URL和Blog标题。
TrackBack是一种引用通告的方式,当一个Blogger引用了其他人的文章的时候,如果对方的系统也同样支持TrackBack协议,那么系统就会把一条XML格式的消息发送过去,这条消息中一般包括了作者,Blog的题目,摘要等等,这条消息被对方的Blog系统接受,并且显示在被引用的文章下面,这样,原作者就知道了有人引用了他的文章。对于Blog系统,TrackBack是非常有用的互动方式。
简单说来,一篇Blog中,往往会引用到另外一篇Blog的内容,或许是因为需要讨论,或许是赞成对方观点,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这篇Blog写好之后,作为作者,理应和被引用者打个招呼,告诉他“我引用了你的这篇文章,地址在http://xxxx,内容是关于xxxx的,如果有时间,请你也来看看。”这就是TrackBack了。
较早的Blog系统中,需要手动去复制对方的TrackBack地址,然后通过Blog的PingBack功能完成TrackBack。这比写Blog多了几道工序,使用起来有一些难度,当引用的文章比较多的时候会变得非常麻烦。幸好,后来大部分Blog系统都可以自动完成这些工作了,Blog用户只需要在引用的时候,为引用的文章加上超链接即可,Blog系统会依此从这些联接地址的页面中获得TrackBack的地址,并自动发送TrackBack。
阅读新闻的时候,每篇新闻后面都有编辑人工或是自动增加的“延伸阅读”的若干篇的相关文章,带有TrackBack的页面的用户体验有些接近延伸阅读,但是TrackBack的延伸阅读是许多用户共同完成的,不是一个编辑或是一段程序通过计算指定的,TrackBack带来的带有摘要的消息可以帮助用户判断是否要继续阅读,要阅读哪些内容,这是一种自由的,共同创作的体验,这也是最能够表现出Blog的社会性的地方。
5.Tag
Tag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Blog分类方式,用户可以为每篇Blog添加一个或多个Tag,然后可以看到网站上所有和读者使用了相同Tag的Blog,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Blog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
当然,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理解为一个Blog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首先,分类是在写Blog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写完Blog之后再添加的;其次,可以同时为一篇Blog贴上好几个Tag,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Blog只能有一个分类;再次,当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最后,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志趣相投的Blogger。
例如一篇到玄武湖旅游的Blog,原来都是把这一类的Blog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可以给这篇Blog同时加上“旅游”、“南京”、“玄武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这篇日志。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
(三)具有Web 2.0媒体特征的网站及其优点评述
Web2.0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多的用户参与:所有的用户者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加工者,其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信息更为丰富。2.更好的信息共享:通过引用、类聚等技术,大大加强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也提高了信息的共享程度。3.更好的用户界面和更方便的使用:其简易便捷性比Web1.0大为提高。有了Blog,使得只要会上网的用户就可以发表信息了。4.弥补了原有的缺陷:原有的软件工业的缺陷完全消失了,没有定期软件发布,只有持续的改善,没有许可证或销售,只有使用,没有平台迁移,只有开源的操作系统和可以伸缩的网络。5.更加真实:采用实名制和真实个人资料,其信息可信度大大增加。
上述的优点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为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丰富、方便、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具有Web 2.0传播特征的网站
1.Del.icio.us(http:// del.icio.us)
Del.icio.us网络书签是一种在线的书签服务,它可以将用户喜欢的网页地址收集起来,存放在Del.icio.us网页上,方便用户随时的阅读,类似于IE的收藏夹、Firefox的书签,只不过Del.icio.us不是存放在本地,而是存放在服务器上,并且可以让其他人也能看到、使用。
通过RSS订阅可以很轻松获得感兴趣的栏目内容,同时也可以订阅好友的书签,共同分享。
2.Bloglines(http://bloglines.com)
随着RSS功能的突出和Blog群体日益增加,Bloglins提供很为方便的在线订阅和浏览工具。
Bloglines提供以下功能:
在任何平台上均可用,包括Windows、Linux或Mac;自动发现指定域的RSS提要;从任何计算机访问用户的订阅。阅读历史在各台计算机中保持持久状态,确保读者只查看未读过的内容;具有用于支持互联网的移动设备的移动版本;强大的Firefox支持:要添加新的RSS提要,只需简单地右击RSS图标或Web页面(需要相关插件);隐藏没有新内容的频道;
允许读者为日后检索保存帖子;包含一个Blog帐户;订阅可以公开,这样其他用户就能够阅读用户的订阅,这被称为Blogroll;显示订阅相同频道的其他用户数量。
3.维基百科(http//wikipedia.org)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多语言版本的自由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根据网站流量统计分析公司Hitwise的调查,Wikipedia的多语言版本网站访问量自2004年以来上升幅度高达154%。Wikipedia是依靠捐赠发展起来的非赢利机构,目前还没有接受广告的计划。
从各种热门话题如互联网、性和希特勒,到获取技术或科学题材,Wikipedia网站,以其公开的中立态度来定义那些充满争议性的主题而吸引了大批用户前来访问。
Wikipedia系统是基于一种协作性群编辑的网络编辑软件“Wikis”完成,与Blog的个人言论及自我发布相比,Wiki是通过大家群体写作建立起来的开放式网络社区,也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发布模式。Wikipedia吸引了35万人投入到这种草根性的媒体发布潮流,任何网民都可以在Wikipedia参与对任意主题的定义、背景介绍,甚至只是修改错别字,他们自发的努力共同促成了Wikipedia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
在属性定位上,维基百科定位为开放的百科全书,其特点为:(1)维基百科定位在包含所有人类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2)维基百科是最先采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的编写的协作计画;(3)维基百科定位在内容开放,并采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允许任何人不受任何限制的复制、修改与再刊登文章的任何部份或是全部。
维基百科的定位上,分为“根本定位”、“功能定位”、“内容定位”等三面向,维基百科最根本的定位在于“自由开放的百科全书”,它与传统的百科全书的分别在于-它并非藉由印刷技术以呈现实体形式的出版品,只要不断更新储存的软硬体设备,在储存的空间上,是没有任何设限;在功能定位上,它希望使用者的重心放在内容的编撰与修订,它将内容与讨论分为两种各自独立的页面,任何人都可针对内容的缺失或优点在讨论页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在内容定位上,维基百科并不等同于辞典、指南、术语与传记等项目,它希望任何条目在编撰的过程,尽量将其完备,以符合百科全书内容的原则。
四、Web2.0存在的问题
(一)Web2.0传播模式的应用前景
1.细分客户:不断的细分客户,现在互联网的机会就是在现客户群体基础之上不断的细分,开发出一些新的应用和产品出来。
2.服务化:在个人化、个性化的基础上,个人与个人的互动,还有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形成非组织的社区化的倾向,最后要服务化。
3.与行业的结合:如Blog与教育、IT业的结合,形成一些教师Blog群、程序员Blog群等。在国内,从04年开始,教育行业Blog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起来。从师范生的课堂教学、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甚至到专家之间的交流,Blog都有广泛的应用。
与图书馆的结合,形成了图书馆2.0的概念,即Web2.0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或者说Web2.0的思想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和思考。国内目前应用的例子有,厦门大学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了WiKi版主页,集成了部门概况、规章制度、常见问题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则推出了专题信息门户RSS订阅。还有一些图书馆改变了以往独立建立数据库的做法,提供用户评论,并开放了上传功能,极好的体现了用户参与的原则。
4.与企业的结合:在国外,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众多的CEO博客,企业博客,产品博客,财富500强的企业很多都为网站的媒体中心部分配置了RSS功能。IBM公司则从2005年8月开始,开始在其投资者关系网站上采用Podcast。
要让更多的人接受Web2.0技术,必须让企业看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正是当前推动Web2.0企业应用的重点。
5.与传统网站的结合:传统的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也会吸收Web2.0的思想和技术,二者互相结合,取长补短,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新浪网目前提供的Blog服务,RSS服务等,就是使用了Web2.0的应用技术。
Web2.0作为一个新事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二)Web2.0传播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服务同质风险。Web2.0从技术上来说是很容易模仿的,如何进行服务对象的细分、服务载体的演化和服务内容的升华是每个Web2.0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2.政策监管风险。Web2.0提供给用户的是自由的信息交互空间,基本或者很少有内容的审核和控制。因此必须面对政策监管的风险,而且需要给予用户正确的引导。
3.知识产权风险。Web2.0的一些应用及技术,典型的如P2P软件等,因为缺乏监控的人员和机制,无法有效的控制盗版软件、书籍、音乐、电影等的发布及下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4.盈利模式风险。在用户规模和市场影响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为投资商带来丰厚利润是Web2.0面临的最大问题。传统网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无线增值、网络游戏和用户增值服务四种。由于Web2.0的免费性特征,很多人认为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其实无论是Web1.0还是2.0,在盈利模式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5.权威性,因为是网友产生内容,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大打折扣。网站也忙于解决各种肆意破坏和对于不实条目的指责。“维基百科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威尔士为他的产品辩护说。这只是一种温和的说法。
2005年11月29日,曾经担任过肯尼迪助手的记者老约翰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国》上撰文,指出维基百科中有一篇文章错误地把他和肯尼迪及约翰遇刺联系起来[11]。这篇文章在网站上一共出现了四个月,那篇文章中说:席根塔勒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是当时的司法部长肯尼迪的助手。他一度被认为直接参与了约翰和他的弟弟肯尼迪的暗杀行动。但是都没有证据能证明。”维基百科最后还是删除了不正确的信息,现在甚至还增加了一条条目:“席根塔勒,关于维基百科传记的争论”,来解释它自己这个错误的历史。
6.版权风险.猫扑网是目前国内著名的WEB2.0站点,每天的访问量和更新内容都非常巨大。尽管在网站相关地方都有免责声明,并对用户有相关要求,但在目前技术环境下,海量的信息不可能都被一一审核。而假如进行严格审核,就会对访问量产生不良影响。于是,也就基本“放任自流”,基本就是对一些色情内容进行管理,而版权问题则相对被忽视。
猫扑网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所有WEB2.0站点的通病!其实,假如某个版权所有人稍微注意一下,它可能就会面临无穷的官司。
五、Web2.0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内容管理解决方案
微内容来源非常广泛,来自论坛的内容、来自文章上传体系的内容、来自Blog或者个人主页的内容、来自Wiki的内容和来自数据库的内容。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无法聚合这些内容,而且,像论坛或者Blog能产生大量内容,这些内容良莠不齐,精华内容常会被垃圾内容所淹没。所以,Web 2.0时代需要一种挑选机制,让表现得更好的用户凸现出来,让最具有阅读价值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在尽可能多的读者面前。
这个时候需要这就是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顾名思义,CMS就是一系列组织、展示网站资源的软件系统。
CMS系统架构并不简单,通常可以分作四个层次:(一)内容源;(二)内容存储;(三)内容发布;(四)内容展示。
内容源,即内容如何产生或被创造出来;内容存储即以何种方式保存信息;内容发布即信息经由什么途径展示;内容展示即信息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样子。CMS聚合一切的微内容,通过Tag,把信息源找到,进行聚合。
(二)版权问题解决探讨
对于版权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要认清形势,充分重视版权问题。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措施,充分表明了我国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决心。因此,对于广大Web2.0网站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获益。现在的Web2.0网站往往还是不够重视版权。为了片面追求访问量、点击率,一般都不去注意用户上传内容的合法性问题。其实,对于这些网站来说,必须树立版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用户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其次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目前来数,Web2.0网站的内容无非是两种来源。一种是由用户从其他地方转载过来,另外一种是由用户自己创作上传到网站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网站必须要求用户在转载的同时注明出处以及作者,严格按照网络转载的要求来做。如果某些用户不能按照规定来做,网站必须下狠心处理,如关闭用户某方面的功能一段时间,直至删除用户帐号。因为随着网络版权法律的日益完善,网络转载后被其他人浏览也必然将构成侵权。所谓的“法不责众”,最终受害的可能还是网站。
针对第二种情况,网站必须要寻找相应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用户的任何创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放到站点上,被其他浏览。这样,对网站来说,它就为网站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因此,网站就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对用户进行奖励,甚至采取实物奖励的方法。这一点,从目前Blog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来,如果不能对用户实行相当的激励,那么其后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像许多早期Blog写手不出几年就在网上销声匿迹。毕竟一个Web2.0网站不可能在缺乏原创的情景下获得长足进步。不然就会成为一个典型的门户,而不是Web2.0,就像目前的博客网。尽管在短时间内,对网站来说会加大赢利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版权问题。
(三)Web2.0传播的网站经营管理
在社区经营上,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为广大的Web2.0网站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为使用者经过推荐与经过投票之后所赋予的职称,一般而言,能够成为管理员的使用者,除了长期参与和具有贡献之外,使用者多半符合部份资格:(1)获得维基荣誉的资格;(2)熟悉维基百科的政策与原则与;(3)具有自己的用户页面。但三项资格并非绝对性的规定,但已成为一般性的共识,因而申请者或被提名为管理者多半符合此共识,目前主要的管理者类型有以下四种:行政总干事(Steward)、行政管理员(Bureaucrat)、开发人员(Developers)与管理员(Sysop)。
在内容提升方面,中文维基百科为了充实其页面内容,执行“条目质量提升计划”,主要针对特定主题的页面,在固定期间,由对该主题具有兴趣的作者进行编辑与修正,最后再进行投票以决定此项主题的内容是否达到标准。
在激励机制层面,维基百科为了鼓励并吸引具有热忱的使用者持续进行编辑,故采取了三种方式进行奖励,分别为“维基荣誉”、“维基奖励”与“其他奖励”等三种,荣誉与奖励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主要依照参与的时间长知与撰写的页面的贡献,而后者则是针对使用者在摄影、技术、编辑等不同领域上所提供的专门贡献,每一种荣誉或奖励都有设定其授予规则,使用者必须满足授予规则的规定,依照奖励种类的不同,授予奖励者的层级也有所不同,同时经由其他使用者因发现并主动提名才有获得的可能。
六、结语
虽然web2.0的传播模式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甚至还存在某些争论,Web2.0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人们对它寄予极的希望,近两年,国内外召开了多个Web2.0主题会议,如2004年及200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Web2.0研讨会 ,2005年10月杭州Web2.0联盟第一次会议暨成立大会,上海于今年1月举行了中文网志年会(Web2.0年会)。会议的主题主要是Web 2.0 概念、网络模式、商业价值、应用、法律、安全等问题。笔者认为,Web2.0时代的技术储备已经基本成熟,一旦时机成熟,调动Blog、RSS、六度交友、WIKI等技术,以营造高效的创新环境为目标,对传统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重组与再造,网站将不再是单向发布正式信息的平台,而是用户大胆地写出他的需求、思想,甚至把其它网站的数据和服务结合起来,重新组合与再利用,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个可以被称之为“共享、重组、再造”的新型网站,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