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如何虚增业绩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4:17
从2005年9月到2007年5月,中国A股市场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上涨了两倍以上。关于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股票价格的飙升是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上升相联系的,股价得到来自利润的坚实支撑,因此中国A股市场的动态市盈率并不算高,股市泡沫说不过是杞人忧天。
这种观点的逻辑本身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其前提可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那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真实的。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54%,同比增长14.22%;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3781.17亿元,同比增长46.8%。[1]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98%。如果以上数字是真实的,那么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实在是可喜可贺。我们对中国A股市场目前的行情也不应该过分担忧。
笔者在此并不打算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作任何评价。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和报告的披露,来分析某些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来虚增业绩。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供投资者在进行基本面分析时有所参考。当然,本文中所举案例都是虚拟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目的
在展开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明确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目的。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动机包括:
第一,为了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对于未上市企业而言,尽管自身未能符合中国相关法律对企业上市的严格规定,但由于一旦成功上市就能在一夜之间募集数以亿计的资金,这种巨大的诱惑使得不少未上市企业为了成功上市而不惜虚增业绩和资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为了实现通过增发、配股或可转换债券等手段再融资的目的,它们往往需要通过虚增利润来满足证监会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后来下降到6%)的再融资标准。
第二,为了扭亏摘帽。为了便于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对部分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实行了S、ST、*ST、SST、S*ST等处理。上市公司一旦带上ST等帽子,就意味着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丧失了在股票市场上再融资的权利。为了避免公司被停牌甚至摘牌,就必须进行扭亏和摘帽,因此部分公司不得不求助于虚增利润的手段。
第三,为了最大化管理层的利益。随着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了股票奖励、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报酬形式,这种激励机制使得公司业绩成为管理层个人收入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公司业绩和股票价格就成为管理层追求的目标,某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仅通过各种手段虚增业绩,甚至与某些机构联手炒作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牟利的目的。
第四,为企业并购的讨价还价增加砝码。由于在中国上市资格不容易取得,壳资源格外珍贵。很多非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往往试图通过并购上市公司来实现借壳上市的目的。在谈判过程中,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买个更好的价钱,因此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增加购并时的谈判砝码而虚增业绩。
二、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手段
下面我们将具体剖析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种种手段。为了举例方便同时避免某些公司对号入座,我们用虚构的上市公司A来进行说明。我们将上市公司虚增业绩的手段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通过关联交易来虚增业绩,第二类是通过粉饰报表来虚增业绩。
1、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
上市标准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都是一道较为严格的门槛,为了满足上市标准,未上市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往往会有所设计。例如,未上市企业B会将自己的资产负债进行剥离,将优质资产注入即将上市的企业A,而将质量较差的资产以及大部分负债保留在控股母公司B内部。在某些时候,为了避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追溯调查,控股公司B会设立另外一家未上市企业C,将集团的较差资产和负债剥离到企业C。通过这种资产与负债的剥离处理,上市公司A在投资者眼中是非常的完美和光鲜,但是这种操作使得公司A从上市之日起就背负着“原罪”。既然集团是倾自己全力为公司A的上市保驾护航,那么一旦公司A成功上市,公司A就有义务帮助困难的控股公司B或者兄弟公司C。很多中国上市公司后来受到大股东借款和挪用资金的困扰,根源就在于此。
当然,为了帮助公司A成功上市,集团就可以采用各种关联交易的方式来虚增A公司的业绩。况且上市融资并非一锤子买卖,公司A上市后还能够通过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获得再融资,为了帮助公司A符合证监会规定的再融资条件,集团也存在帮助A公司虚增业绩的动机。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虚增业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转移定价来转移利润,第二种是通过注入资产重估增值来虚增利润。如果某集团拥有一家以上的上市公司,那么上市公司之间还可以通过交叉持股来虚增利润。
转移定价
由关联公司C购买上市公司A的一批产品,该批产品的市场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但关联交易的价格为2000万元,这样就虚增上市公司A的业绩1000万元。当然这种明显的转移利润方法已经逐渐被证监会和市场所发现,因此利润转移手段变得越来越隐蔽。其一,可以通过一家集团外的企业来实施关联交易。例如,各方达成协议,由集团外公司D以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A实际价值1000万元的产品,再由关联公司C向集团外公司D购买这批产品;其二,关联交易涉及的商品价值容易确定,但是如果关联交易的标的是服务,那么证监会和投资者就难以衡量其中的真实价值。例如,由上市公司A向关联公司C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实际上服务本身子虚乌有,即使有也远低于合同价值),每年咨询费为人民币1000万元,这同样达到了虚增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
注入资产重估增值
控股公司B向上市公司A注入一笔固定资产,这笔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上市公司A在获得这笔资产注入后,按照规定进行资产的重新评估,评估后的实际价值为1亿元。那么根据中国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资产重组增值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那么通过本次资产注入,控股公司B就成功地帮助上市公司A虚增利润5000万元。以上分析同样适用于通过实物资产和股权置换的手法来调节利润的情况。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
如果控股公司B有两家上市公司A和E。A公司在第一年以极低的价格获得E公司20%的股权,而且通过数次分红后成本降低到零。假定A公司和E公司的市盈率都为30倍。那么在当前的会计准则下,E公司每1元的利润在形成本公司30元市值的同时,还使得A公司获得6元的投资收益,进而使得A公司的市值增加180元。换句话说,1元钱的真实利润通过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居然形成210元的流通市值。
即使没有真实利润,仅凭细微的股价上涨就能够带动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股价飙升。例如,E公司股价上涨,使得持有E公司股票的A公司资产增值,那么价值重估后A公司股票将会上涨,从而使得持有A公司股票的E公司资产增值,那么价值重估后E公司股票将会上涨。。。。。。在交叉持股的构架下,股价上涨成为一个不断放大的正反馈机制。
2、上市公司如何通过粉饰报表虚增利润
由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因此通过粉饰报表来虚增利润的手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虚增收入,另一类是虚减成本或费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增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项转移为损益表上的收入项,虚增成本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递减项转移为损益表上的成本或费用项。
虚增收入
虚构客户、虚拟销售。上市公司A虚拟销售对象F及相关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程序进行模拟运转,包括伪造订单、伪造发运凭证、伪造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
在真实客户的基础上虚拟销售。上市公司A与公司G的确存在真实的购销往来。但是上市公司A在真实购销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虚构销售业务,造成公司A在客户G名义下确认的收入远高于实际销售收入。
提前确认销售收入。上市公司A收到公司G的一批预付货款,由于在当期内并未交货,因此这笔款项应该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款项。但上市公司A为了调节本期利润,将这笔款项提前确认为本期收入。
利用应收账款来确认收入。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入严重滞后于盈利确认。由于应收账款能够直接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并且具有隐蔽性强和便于操纵等特点,因此成为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上市公司A虚拟一笔价值1000万元的交易,直接增加本年度的收入和利润, 并将其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内。如果这笔账款的时间超过1年,就把它转移到长期应收款或其他应收款中长期挂账处理。
冲红。冲红是指上市公司A在未发生实际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在每年年底之前给产品销售商H虚开巨额发票,形成产品已经大量销售的假象,从而虚增业绩。到第二年年初,又在财务报表上对销售商的应收款项用红字票来减去上年虚增的部分。冲红是中国某些上市公司最为常用和最为隐蔽的虚增利润操作手法之一。
利用营业外收入来虚增利润。营业外收入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它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耗费所产生的,因此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能与相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营业外收入常常成为企业调整利润的工具,例如上市公司A可以通过对公司资产的人为评估增值,通过增加营业外收入来虚增利润。
虚减成本或费用
虚减成本或费用的最常用手段是在各种计提上做文章。计提本来是企业防范未来价值变动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相关法规对各种计提标准的规定存在弹性,而且监管方作为外部人不可能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完全了解。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少提或不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手段来虚减当期成本或费用。
企业当期应摊销的费用不摊销或少摊销,将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计入递延资产、再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益等项目,用虚拟的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来粉饰财务报表。这不仅虚减了成本和费用,还虚增了公司的资产,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结论
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账面业绩增长很快,从而为股市价格的上扬提供了基本面上的支撑。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真正发生了飞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我们的判断是,其一,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尤其是某些资源型行业和原材料行业,更多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善(市场需求的大幅上升),而非是由于公司生产率的改善;其二,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通过各种人为手段来操纵利润、虚增业绩的现象,我们可以不时从监管部门的公告和财经媒体的披露中得到证实。中国股市的健全、监管层监管能力的增强,以及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培育,都需要更好地甄别和防范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和粉饰报表来虚增业绩的操作。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处理问题,就需要详细地剖析问题本身,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笔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博士)
[1] 以上数字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4/30/content_6046975.htm。本文来自:http://zhangming1977.blog.sohu.com/4993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