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明《太极拳要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6:30
陈子明《太极拳要义》(2010-01-29 03:16:12)
陈子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老拳谱丛书”第一辑)中有《太极拳要义》三篇,一为陈鑫拳论自《身》至《夬》等15篇,二为《开合与阴阳》至《命名与取象》等7篇,三为《太极拳之圈》、《太极拳之用》两篇。
先严讳复元,字旭初,初学於耕云公,功成后复从仲甡公习新架,故发手能柔如绵、坚如刚,往来口外数十年未遇敌手,子明少小侍侧,习闻拳理,兹就记忆所及者笔述一二,以成本篇,固陋如余未能道其万一也。
一、开合与阴阳
动为阳,静为阴,一动一静,即为开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此就太极拳之全体而言也。
以运化而言:左手领左半身,向左方运化者,开为太阳,合为太阴。右手随之而开者为少阳,合为少阴。右方亦然。刚柔即包于其中。
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者,阴阳也,亦即开合也。四象者,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是也。阴阳开合,互相化生,得其极致,则浑元一气,循环无端,变动莫测。是以不明阴阳开合者,即不明刚柔动静之互相为用。偏刚偏柔,不能相济,则去太极拳之根本远矣。
又,吾师品三先生谓:“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
有一诗云: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能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又云:
阴阳无始亦无终,往来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
二、运化转关
运化为转关之先机。关即人之周身六节,故转关亦曰转节。
凡初学之人,多尚拙力而无灵劲。故以运化去其滞气,使转关达于虚灵。盖虚则有以聚,灵则有以应。虚者集,灵者感;集者静,感者动。起落旋转,开合变化,不能离乎运化转关。所谓运化转关者,即由柔筋活节,而至接骨斗榫。苟不知此,即不足与言动静之虚灵者也。
三、虚实
太极拳动静瞬息之间,无不有虚实。故其练法中之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以举足为虚、落足为实,向左则左实,向右则右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倘虚实不分,必犯抽脚拔腿之弊。精而求之,则一处有一处虚实。练时如是,对待敌人时,亦复如此。彼虚则我实,彼实则我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临敌乘机,切勿拘泥定法。斯为得其要谛。
四、变化
变化者,有一手之变化,有一着之变化,有一势之变化,然无论一手、一着、一势,其变而能化,皆由简单渐至详密。以开合为一手之变化,以转关为一着之变化,此即上传下接之义。惟身法、步法,旋转紧凑,方向之变,皆属一势之变化也。由开展至于紧凑,切莫逾乎范围,乱其顺序,自能积手为着,着合为势,势联成套。始练似觉有界,久练功夫娴熟,自能豁然贯通,运转自如,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矣。
五、步骤
先哲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无深浅之别、先后之序,即是失却根本,无论教者本领若何高强,学者定不能艺超于众。
故练太极拳术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慢,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教者必由是而教,学者亦必由是而学,则庶乎无差忒矣。
练太极拳术者,固愈慢愈柔为好,不宜用力带气,又必须知至何时可以换劲,及慢至何时可以速,柔至何时可以刚。此于教授之责攸关,宜从事解释其发端而至于究竟,继则实施于法,俾易知用途之次序,为入门之阶梯。如能预定进度,因人施发,使学者精神焕发,兴趣环生,自必易得门径,进步迅速。
六、腰裆之开合
练太极拳者,对于腰裆两部之要点,不可不知。一开一合,一动一静,腰裆各有专注,且贵互用,故宜分析明白。
腰之要领曰:拧腰、活腰、塌腰。
裆之要领曰:松裆、合裆、扣裆。
拧腰时,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须合,不合则浮。凡塌腰合裆者为蓄劲,活腰松裆者为柔劲,惟出劲时须扣裆拧腰。
兹以各势各着说明之:如拳式中之掩手捶、披身捶、青龙出水、肘底看拳、闪通背、青龙戏水、二起式、踢一脚、蹬一跟、小擒拿、抱头推山、前招、后招、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摆脚跌岔、十字脚、指裆捶、真龙搅水、摆脚、当头炮等,均属扣裆拧腰。金刚捣碓、懒扎衣、单鞭、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收式、合式等,均属松裆合腰。
凡姿势成时裆宜合,腰宜塌,其义主静,即本着已停,下着未作,虚灵劲预蓄其中,动则必变必发,故其功效无量。其时间及所趋方向,不可预定,遇左则左应,遇右则右应,上下、前后、刚柔、缓急、轻重,悉如之。
七、命名和取象
研究太极拳者,须分命名与取象为两点。其所云太极、两仪、四象者,乃拳法中形而上之命名也。然必知其取象原则,方能明乎实际。太极拳之取象,即肢体练法是也。肢体之大要,不外手、眼、身、步法。其运用之大要,则不外乎前进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右转。
故研究此等动作,须在科学上追求,始能彻底。如开步转势及前后互换之距离,当以直中线判其远近,手足身法上起下落之间隔,当以平中线分其高低。余如拗步之旋转,为斜线及弧线之牵引,收放伸屈为来复线之纵缩。故太极拳之圈的内包尚有直线、平线、斜线、来复线等与力学、数学之理有密切关系。虽其取象出于形而上之命名,而在科学方面实有相当之价值。
一、太极拳之圈
闻诸先严:太极功夫,以没圈为登峰造极,非一蹴可及,必须循序渐进;由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没圈;复以内劲为其统驭,联贯变化,运用神妙。技至於斯,形式上无从捉摸之矣。
吾师品三先生之言曰: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世人不识,皆目为软手,手软岂能击人?是但以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自己用功与外人交手,皆以中气运行使之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
两肩軃[1]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威若猛虎;手中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以称他人之上下左右、进退缓急,无不悉以神明之度量使之皆中其节,而令敌之从所从而来者抑负所负而去,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甚矣!其孰能欺之?
若第以[2]软手视太极拳,不惟不知拳,且并不知太极之为太极。太极者,阴阳开合而已矣。必阴阳相停,而后名为太极拳,夫岂偏阴无阳之谓哉?!
二、太极拳之用[3]
吾师品三先生之言曰:
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时交战,切勿先进。
如不获已[4],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持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常守其真[5]。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守为攻。
一引即进,转[6]进如[7]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8]忽下[9],或顺[10]或逆[11]。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我之进取,须令不防。人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四面旋绕,一齐并进。
斩将搴旗,绝妙如神。太极至理,一言难尽。
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1] 軃:音“朵”,意为垂下。
[2] 第以:意为仅以。
[3] 即陈鑫《太极拳权谱》。
[4] 意为“不得已”。
[5] 有的版本是“让彼偷营”。
[6] 原注:“转者,方引而忽转之。”
[7] 原文为“为”。
[8] 原注:“手足向上”。
[9] 原注:“手足向下”。
[10] 原注:“顺者,用顺缠法。”
[11] 原注:“逆者,用倒缠法。”
余缀父师之言,成太极拳要义三篇,又恐初学者不能得其要领,不嫌烦复,谨举其要点,以为初步研究者参考:
1. 性质
太极拳之性质,吾师品三虽言“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此言成手时之功夫也。初学宜以自然柔活为主,柔宜松活、宜领,柔而不松,活而不领,即不自然。安能致坚刚于将来哉?
2. 方法
太极拳之方法,其最主要者为虚实开合、起落旋转八字,初学宜辨别清楚。
3. 程序
习太极拳之程序,须先慢后快,快后复缓,先柔后刚,然后刚柔始能相济。
4. 姿势
动作停止时之架式曰姿势。太极拳姿势之要点,不外乎手领,眼随,身端,步稳,肩平,身合。尤须注意顶裆内部之动作,无使有失,否则必致上重下轻,周身歪斜,站立不稳之病百出矣。
5. 动作
太极拳之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运化,灵活循环无端,要知其虚实开合、起落旋转俱从圆形中来。凡初步入门,以大圈为法,始则柔筋活节,进则接骨斗榫。学者诚明乎此身作心,维朝斯夕斯,精而求之,进步自速。
6. 呼吸
呼吸调气,足以发达肺部,若于早晨呼吸后练习拳术,或在练拳时有相当之呼吸,随其动静出纳以调气,则筋肉与肺部必同时发育,自无肺弱之患。
7. 精神
太极拳之精神,以虚灵为极致。初习者固不能达此境界,然能守所举要点,契而不舍,久久自能水到渠成。
8. 周身相随
四肢百骸,协同动作,此之谓周身相随。故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9. 变着转势
太极拳之变着与转势,原属两解:
一、前着已停,下着未作,其中间之动作成一势,曰变着。如懒扎衣下练之右合式,又如搂膝拗步下练之右收式,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前之两个左收式,均为变着。
二、此着一停,要作下着,中间之一动作名日转势。如单鞭以下之左转,又如掩手锤以下之右转等动作均属转势,均须辨别明白。
10. 身作心维
语曰:诵心维让。书且如此,况习武乎?故身而作心而雄实最易使人进步之一法。太极拳之身作心维至要者曰:身宜作其圆活,心宜维其虚灵。
11. 无贪无妄
习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须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什九难免,切宜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