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原则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7:56
作者:李绍昆 |  文章出处: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个案一
有一天早上大约十点钟,我的个案(Client)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之前,我有一个很平静与详和的早晨。当我开门让他进来的时候,也是礼貌的招呼着他,没有什么异样。有意思的是,当我关上了辅导室的门请他坐下后,我自己也坐定了的时候,我感觉到有一股强烈的对他的怒气从我的腹部生起。我很惊讶,立刻检视自己是否是对来访者(Client)有特别讨厌,或是误会,或是曾经发生过什么过节?没有呀!他向来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上课也认真。这不是什么反移情的反应。为什么我会对他生气呢?我与他没有什么牵连呀!我很不理解这个现象。因此我决定对来访者直接的分享我的这种感受,看看他对我这种对“他”的怒气有何想法或是感受。我用充满生气的语调对他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对你很生气。」我期待他会像一般正常的反应来对我,那就是收起笑容,想理解为什么我会对他生气,或更甚者,对我对他的怒气不舒服,因为我颇为莫名其妙,或许他会觉得委屈,或是害怕,因为我无原无故的对他不高兴。奇妙的是,他并没有这些反应,他依旧是笑容满面,两眼看着我,好像没有听到我说什么。我的愤怒更强了。因此,我更生气的对他说:「我真的很生气哪!你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他很从容但无奈的对我说:「我早就习惯了。生气有什么用?生气有什么用?」在他说第二个“生气有什么用”的时候,他的眼泪哗啦哗啦的流了下来,一下子我内心的怒气像破了的汽球消失了,整个人松了下来。在那瞬间,我知道了,我的怒气其实是他的,只是他从来就拒绝,没有接受它,因为生气没有用呀!他一直哭,哭了很久。他抬起头来对我说:「好久好久没有哭了。现在觉得舒服多了。」然后他开始叙述他的生活,展开了整个的咨询过程。
他告诉我他和爱人的关系很不好,常和他吵架。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没有用,就不说话。他以为这样就能对彼此关系改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爱人火气更大,他对怒气的压抑非但对家庭关系没有改善,反而使关系更恶劣。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根据能量学的原理,他的生气并未消失,反而在他的家庭这个系统中“洩”了出来,感染了他的爱人及孩子。除了他的爱人更生气之外,他的孩子有好动、任性的表现。
主体与客体
卡普拉(F. Capra)在其畅销名著《物理学之“道”》(The Dao of Physics, 朱润生泽1999)中曾写到,所有事物有其统一和相互的关联性,是超越孤立的单独自我的概念。当他谈到西方科学将自然界分割成主体与客体时,他认为这是很不正确的。他说,从东方的观点来看,把自然界分割成独立的客体,不是根本性的,因为任何的客体都具有流动性及永远变化的特性。是的,这种宇宙间互有牵扯的论点,也印证在我与上述个案(Client)的互动上。每一个人看似是独立的自我,但是,彼此的关系却是紧紧的纠缠在一起。如果,我们身为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未能理解这一点,而仅仅是处理“个人”的问题,或是属于头脑层次的理性理解,它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疗法的治标,或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理性游戏,而忽略了人们内在心灵(Spirit)所产生的讯息(能量、体悟、洞察)与宇宙间的有机的、生命的互动。
从事心理咨询这个专业已有二十余年,刚开始学的技术是指导式的(Directive),分析式的(Analysis),行为矫正式的(Behavioral),而这些基本上是属于用口语(Verbal)来表达与完成。我发现这种咨询方式的咨询师是专家,是权威,他们比来访者(Client)更懂来访者。但是,事实上由于人的复杂性却显示出并不尽然,因此,往往没有办法“根本”的帮助来访者。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效果很短暂,很表象,它似隔靴骚痒,没有办法碰到人的心灵深处。我内心有一种无奈与不知所措。
个案二
有个个案,有一天走进了我的辅导室。当他坐定之后,我开始用上述“技术”与他交谈。他描述他的身体很差,每个星期至少感冒一次。照往常一样,我问他身体为什么这么差,为什么会常常感冒。他说他从小身体就很差……,他进入了冗长的叙述。我开始觉得有些无奈,这种有问有答的情况,似乎没有办法进入问题的核心。在此同时,我注意到他的二个大姆指打起圈来,双手放在生殖器附近的位置,手指僵硬,我问他注意到他的手指打圈及手指僵的情形没有。他回答我说:「我没有呀!」(他否定了。)明明是如此明显,他欲否定了(正常的情况,一般人会回答说,我没有注意到呀!)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提醒之下,他的手指依然僵硬,倒是两个大姆指绕圈的情形暂缓,很显然的,他的理性理解与身体的动作有些不一致。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记号,所以我要他闭上眼睛,夸张他僵硬的手指,并且刻意的转动姆指。之后,他的姆指越转越快,头及身体开始向后仰,并且开始喘气。他的气越喘越急,并且咳嗽,想呕吐。我问他现在几岁,他说是初中一年级,然后又告诉我他的身体很差,他的问题不是自卑。奇怪,我没有提到他是自卑呀!而他欲主动的否认了自卑。这又是一个提示。“身体很差”这个主题再次的出现。我顺着他说“你的身体很差”,他又开始喘气,喘不过来,他张开口大口大口的吸气。我仍然“亦步亦趋”的陪伴着他,不着急也不惊慌,只是静静的观看这一些变化。
在Brihad-Granyaka Upanisha这部书中有过这么一段叙述:
“它富于一切之内
虽然并非一切,
一切都不知道它
一切都是它的身体,
它从内部掌控着一切——
它是你的灵魂,
内在的统治者,神祗。”
我就任由这个来访者(Client)内在的它来带领,我则好好的聆听,聆听它在此人内在的讯号及呈现于外的表现;也聆听我内在心灵与来访者心灵的互动与呼应。我直觉地问他:「你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差?」他不回答,只是皱眉头,撇着咀巴,这是另一个记号,整个过程已进行了一个小时。此时,我觉得是暂停的时候了,所以我要他深呼吸睁开眼回到了现场,我们恢复了口语交谈。
他又说:「我的身体很差,我觉得比不上别人。」我继续的陪伴,并没有追着强迫他说出他身体为什么差,因为我明白如果我陪伴得好,当他觉得安全时,他会自己说的。果然,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由于我的开放与包容,他说出了他有手淫的问题。追朔至初一,如此才把身体搞得很差。他内心有很深的自卑与内疚。难怪他的手指僵硬并放在生殖器的部位而不自觉。说出之后,他深深的吐了一口气,身体放松了许多,而我也相对的放松了。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
在宁静的心灵互动中,在沉思默观(meditation)的意识状态中发生,没有很多的话语,有的只是接纳与容许。就像溪水那样悄悄的流过。我聆听、我观看来谈者的所言、所表现的行为,并顺势的回应,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经验。我实在是没有做什么。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知与观
我想到了东方哲人所说的,这种知与观是对“实在”的直接体验(F.Capra,1999),它不仅超越了理性思维,也超越了感性的认知。这个“体验”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要在这个无分别(林安梧译著,2000)的状态下,才能观看道体的奥妙。在上述的这个个案身上,我容许了他全人(身、心、灵)整体的呈现,并且不去执著于他所说的话或行为,而是让他的一切自然发生。而我,并未视为自己为“专家”来“帮助”他或“指导”他或是分析他的思想、感受及行为,而只是直观的聆听以及观看这个宇宙发生在他与我之间的互动,并顺应自然的反映出来,我们是浑然一体并息息相关的。
李约瑟(J. Needham)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道家经验主义的看法。他说,道是一种直接的洞察,这种观点连西方心理学之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有同样强调,他认为“洞察”(Insight)是极其重要的。只是一般治疗师太强调分析的“权威”,而忽略了他们的权威也是要建立在这直观的洞察上。洞察,不是靠思维可以得到的,因为它超越了理性的范畴,而必须通过对自身内在的直觉与外在开放观察的结合而得到的,它是一种“体悟”。中国禅宗佛家讲的顿悟,也指的是这种“见道”。
罗杰斯的治疗原则
当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大师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这本书上提到他在团体聚会的时候说过他避免做任何的计划。如果要做的话,也可以写个团体进行的纲要。但是,有没有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却不是他的决定,而是团体的。他又提到,任何“自然”发生的,才是团体所需要的,任何“技术”或是“活动”,无论是角色扮演、肢体的碰触、心理剧或是其它,都可以在团体中运用进行,重要是它们在“当时”“自然”的发生(C. Rogers,1970)。
罗杰斯反对权威、专家们的自以为是,所以他创了“非指导”式“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法。他主张咨询师必须要“真实”、“真诚”(Genuine, Congruence),要表里一致,并且要对来谈者表达出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love),这都一再的显示出他是相信咨询中的“自然”,会带动整个过程及结果。所以他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是表里一致与无条件的,这就是真正的尊重,尊重彼此“当下”的存在,尊重大宇宙的动作力,“相信”来访者或团体成员在咨询过程中的自发性(C.Rogers,1980)。他主张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种成长的价值导向(Valuing Process),会带动其内在的潜能,突破困境而达到不断的超越与提升。条件是,信任、聆听与同理(Empathy)。
他在巴西带领七、八百人的成长团体,他就“什么事也没做”,只是让大家的内在直觉来运作,他只是静观其变,在他的书《存在的道》(A way of being)中写到老子思想对他的影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16章)
宇宙的道,是虚无和宁静的,我们人类必须在宇宙内致虚于极点,守静于笃实,方能在万物并作的情形下,观出它们往复的道理。这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用这种“宁静”与“静观”的态度来帮助他的求助者,而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心理辅导师与治疗师之一,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位和平工作者。他曾在1978年时帮助美国总统卡特,于大卫营内用这种方法协调以色列及埃及领袖的会谈而达到了二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李绍崑,2000)。
马斯洛的看法
另一位世界的心理学大师,他是为中国心理学界所熟知的,那就是马斯洛(A.Maslow),在谈到生物的发展理论上主张的是“反权与反控制”,他不仅在当今的生态学上及人种学上的研究主张人们要减少干涉与控制,而且在人的尊严上,也表示要信任孩童们的个人感受,去追求更大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这就是说,人们要重视的是“自然自在”,是“自动自发”,而不是事先预测,而更不是外在掌控(Maslow,1971)。这些多是马斯洛晚年的改变。由于他这种对“道”的体悟,他突破了西方心理学的拘限,而向东方的智慧开展了探索之路,而促成了“超个人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又称精神心理学(李绍崑,2000)的创始及发展。
结论
这种万物自化的包容与信任,这种静观自得的沉稳与深奥,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极为宽大、接纳与整合的方向。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心灵悸动所产生的肢体运作而创立了舞蹈治疗,一些则因聆听心灵的呼声而创立了日记治疗(Journaling),一些由因着手指对粘土、水彩的直觉反映,而创了艺术疗法。也有因着内心当时的感受,而展现事件的过程而创立了过程心理疗法(Process-oriented Psychotherapy),其它建立在这种原理的咨询与治疗法亦是林林种种。我本人,则因着来访者当时的叙述,、肢体表现,所传达出来的能量、讯息以及其在我内心所产生的悸动、直觉与洞察,而创立了“直观疗法”,使我在咨询过程更自在、更轻松也更有效。
这些在目前的主流称为“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ies)给世界的心理学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展望。它比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科学探索着突破以机械论的传统物理学与数学,或是现代的哲学尝试着破除传统的西方或东方哲学的局限向东方神秘主义靠拢的实践,更有弹性、更开放、更宽容,也更体现了“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整合成长的本质。
现在它们暂时还未为主流所完全接受。但是我相信时间很快就会到来的。因为这是“顺应自然”“时势所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