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导弹击落卫星前后2010-07-18 10:00:4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36:20

大陆导弹击落卫星前后

2010-07-18 10:00:48

浏览 348803 次 | 评论 62 条

据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7月13日披露,今年1月,大陆发射一枚导弹,击落一枚本国的卫星。但报道中并没有披露这次演习的详情,也没有提到美国政府对此事的反应。2007年1月,大陆军方首度发射导弹,击落一枚已经失效的卫星,引发举世注目。

实际上,2010年1月11日,大陆官方媒体新华社发出消息称,大陆在境内完成一次导弹拦截技术试验。美国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透露,监测到从大陆两个不同地点起飞的导弹在大气层外发生碰撞。她提到,发射前并未接到来自北京的通报。

相信此次《外交政策》所披露的导弹打卫星,与之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甚至重叠。许多海外军事问题专家认为,大陆此前已经以北京为中心建立了广泛的导弹防御网,但公开拦截导弹试验还是第一次。

而国内媒体普遍未注意的一点是,上一次中国在相同领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恰好是3年前的1月11日。其时大陆发射导弹成功将一颗已报废卫星击落,但当时的媒体反应与此次完全不同:大陆官方媒体保持缄默,而海外媒体首先发出消息,并据此作为中国威胁论的新论据。

对于两次相同时刻进行的导弹试射行动,大陆官方至今未有透露两次试验的更多细节。

 

1960年代即密研反导导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姬文波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这次中国发展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主要目标用来对付敌方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中国HQ-9(红旗-9)地对空导弹系统及其改进型号只具有有限的对抗短程战术弹道导弹能力,因此,要具有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能力,则需发展专用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将拦截弹头送入外大气层。而纵观大陆目前试验成熟的固体燃料火箭型号,符合相关技术特征的只有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科集团”)固体运载火箭研究院研发的“开拓者”系列。

 

姬文波向《凤凰周刊》记者披露,航科集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在1960年代就曾秘密预研大陆第一代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代号为“640工程”,钱学森、宋健等曾参与了这项工作。虽然此后于1970年代末项目下马,但已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而军事专家、澳门国际军事学会会长黄东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大陆在1960年代进行过相应的科研工作,而这一工程“鲜有人知”。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报道显示,进入1990年代,特别是1994年大陆正式启动三峡大坝建设后,为保卫这一重大工程,中国导弹防御系统研究迅速进入“快车道”。

姬文波特别提到,2007年二院建院50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发来贺信,称赞其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特别提到:“尤其是实施某重点工程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我国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升国际地位,都具有重大意义。”

而“开拓者”系列火箭最早曝光是在2002年的珠海航空展,航科集团在展台前竖立多个“开拓者”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模型,据当时的宣传材料显示,其口号是“12小时送卫星上天”。

作为大陆第一枚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系列胜任各种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发射任务。除此之外,航科集团强调,“开拓者”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具有不同于“长征”系列火箭的突出特点,即该火箭能从大型运输车和其他移动平台上发射。

海外观察家就此认为,“开拓者”系列火箭具有明显的军事用途。大陆媒体曾披露美国陆军战略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2001年至2005年是大陆航天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大陆在此期间完成了小型的固体燃料火箭“开拓者”号的研制,并已经具备反卫星功能。

 

自2000年美国国防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披露大陆正在发展反卫星导弹之后,从2004年开始,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次反卫星武器试验,并最终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第四次试验中击落了一枚已报废气象卫星。

《简氏防务周刊》当时刊发报道分析,大陆采用了改进过的“开拓者一号”(KT-1)火箭进行了这次测试,但实际采用的具体运载器型号还有待确定。

大陆媒体引述外电报道称,在此次试验前,航空部门已进行多次反卫星武器仿真试验,并以发展“空间拦截器”的名义,成功利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将重约100公斤的有效载荷沿特定轨道送入太空。

当时美国军事专家费舍尔就预测,大陆可能会利用该反卫星系统发展反弹道导弹。而在此次大陆反导导弹试射成功一天后,美国前空军官员石明凯在接受《华盛顿时报》采访时表示,大陆的拦截技术试验与2007年的导弹打卫星试验存在关联,因为双方使用相同技术。石明凯表示:“当前尚不清楚中国的导弹测试有多精密,以及攻击目标是什么。”

即使是没有公布任何导弹试射的技术细节,在费舍尔眼中,此次北京宣布导弹防御测试依然极不寻常,因为大陆基本每周都会进行导弹测试,但罕有对外公布。他认为就此事而言,最大的新闻其实是北京对外通告了这次导弹测试,尽管报告非常简单。

并非针对美台军售案?

 

此次大陆官方罕见地及时公布消息,以简短措辞指明“试验是防御性,不针对任何国家”的表态,引发了各界遐想。

 

由于此次试射时点恰好在美台“爱国者”导弹军售案曝光之后,海内外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迅速联想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关联。内地、本港、台湾地区的媒体以及法新社、日本《产经新闻》等海外媒体,纷纷推测大陆此次试射并将之公开通报的举动,是为了牵制或回应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不过,从军事试验角度考量,这一假设的成立实际上存在极大困难。姬文波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反导导弹试射不同于实战操练,组织类似的试验,前后协调工作就至少需耗时数月,所以即使含有部分“宣示国威”的成分,但预先针对美台军售案的可能性极小,时间上算是巧合。

试射事件发生后,美国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莫林·舒曼在第一时间发声,相信这次试验与美方宣布对台军售无关。

姬文波认为,大陆发展陆基中段反导武器系统也不是对台湾施加军事压力,因为针对的目标并不是台湾军方。

为了实现“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军事战略方针,从1970年代开始,台湾一直积极研制地地导弹。在研制“青蜂”短程导弹的基础上,1981年起台湾当局制定了“天马导弹计划”(TIANMA)。计划中的导弹射程可以达到300公里到1000公里,如果从台湾本岛发射,可覆盖大陆内陆地区各省。但在1982年6月,在导弹研制计划进入功能弹测试阶段的关键时刻,美国强烈施压要求台湾停止中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开发工作,致使“天马导弹计划”中途夭折。这使台湾当局的导弹发展计划大受打击。此后,台湾当局采取了更灵活的方法发展对地攻击导弹,特别是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目前,台湾已装备了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风-IIE”巡航导弹,其改进型射程增至2000公里,使台军首次拥有了“战略反制武器”。另外,台湾还秘密研制射程600公里的“天弓-IIB”地地导弹。

姬文波认为,这几种导弹都不是大陆陆基中段反导武器系统所要对付的目标,而由于受到技术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将来台湾研制和部署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可能性很小,“雄风-IIE”这类巡航导弹才是台湾比较现实、有效的威慑武器。而对付这类目标,大陆另有手段,不需动用陆基中段反导武器系统这个“牛刀”。陆基中段反导武器系统虽然具有拦截卫星的能力,但台湾的军事探测卫星数量和技术水平有限,其主要太空情报资源靠美国等进行支援,因此也不是大陆中段反导武器系统主要打击的对象。

姬文波表示,此次美国对台军售所涉及的“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拦截1.5至2万米高度的来袭导弹,属于末段低空防御武器;而大陆此次试射的反导导弹,属于大气层内的中段拦截手段,二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弹道导弹的轨道分为三个阶段:发射后进入大气层的发射阶段;到达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中间阶段;再次进入大气层的结尾阶段。此次大陆反导导弹试验在中间阶段进行,说明其目标在于太空拦截导弹。

 

姬文波表示,大陆现有的陆基中段反导技术,并不对美国近年来屡试不爽的巡航导弹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美国在防止弹道导弹技术扩散方面一直非常严格,即使是提供“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给台湾方面,料也不会输出更高级别技术,因为弹道导弹可承担投送核弹头的任务。而面对台湾方面现有导弹,大陆军队无需出动类似于此次试验的反导导弹拦截,使用自主研发的末端拦截导弹即可完成任务。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分析,大陆反导导弹试射,也不具备向美台军售示威的必要性。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罗援在试射事件后亦向媒体郑重声明,大陆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针对台湾人民,但它是有效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卫手段。

新华社发出简讯后,在其他国内媒体热炒反导导弹试射与美台军售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时,大陆党报系统下属《环球时报》在第二天刊发评论员文章,只字未提美台军售案,并少有地在评论此次试射堪比“两弹一星”成就后,批评国内舆论并未掂清此次试射的政治份量:“部分媒体将这次试验和美国的‘爱国者’PAC-3系统以及俄罗斯的S-400导弹系统相提并论,显然误导了试验本身所隐含的重大意义。”

文章提出,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战略防御武器和战略进攻武器之间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一旦需要,战略防御武器可以立即转入战略进攻状态,并成为重要的战略威胁力量。“毫不夸张地说,这次中段导弹拦截试验的战略意义绝不亚于‘两弹一星’工程,它对我们的潜在对手无疑是一次严厉的警告和巨大的威慑。”

现实的潜在威胁

 

姬文波也认为,通过试射导弹以应对潜在威胁的现实意义,要远远高于对现时政治进行武力宣誓的重要程度。而目前的这一潜在威胁存在于大陆周边掌握弹道导弹投送技术的国家,如印度、韩国、俄罗斯等。

 

大陆《中国航天报》报道称,大陆发射反导导弹前夕,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主席萨拉斯瓦特,在印度国防科学会议上声称,印度政府正整合各方面技术资源,着力研发一种太空武器,用以摧毁“敌人”部署在地球低轨道上的卫星。届时,卫星、远程雷达、通信系统、激光制导系统以及呈现完整卫星图像的红外导引头等,都逃不过这种卫星“杀手”。

航科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在《中国航天报》分析指出,颁布反卫星武器研发计划,反映了印度政府对发展以反导防御技术为重点的空天防御技术的高度重视。

2000年以来,印度先后开展多次反导拦截试验。2006年11月,印度采用液体燃料火箭,首次进行反导试验并获得成功;一年后印度在第二次反导试验中使用了固体燃料火箭;2009年3月,印度国防部宣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拦截中程弹道导弹试验,一枚“大地”拦截导弹在8万米高空摧毁了一颗“敌方”卫星。

美联社认为,反导导弹成功试射无疑让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新一轮“军事竞赛”中暂时占据主动。

钟山称,受本国弹道导弹防御测试成功的激励,印度正计划分两个阶段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有望于2015年左右实现拦截来袭的近中程弹道导弹。

姬文波则认为,相对于防御性反导系统而言,印度所拥有的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才是大陆需应对的现实潜在威胁。

2009年2月,印度国防部宣布同意“烈火-2”型中程弹道导弹批量生产。该型导弹具备核打击能力,投送距离2000公里,可完整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及中国西藏部分地区。印度在1998年进行地下核试验也可能是大陆部署反导导弹研制进程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