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8:37
汉星 发表于 2006-12-10 0:31:00
摘要: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讨论”、“对话”、“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传教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讨论、实践、自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当前它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新课标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不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而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现代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应该扬弃传统模式中的不适成份,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涉及到教与学关系、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等问题作探讨,从而为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部分,结合实践经验而来。其中主体部分来自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不再是第一位,而是把学生的学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课程观、价值观、知识观、文化观。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是知识、社会文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着重于对原有知识的解释与传授,又或者局限于单学科的教学,而没有联系其它学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放眼世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几手计算机技术,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定型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教学可谓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运用电脑技术控制学生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有板有眼地跟着教师走;有的认为以学生主体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学习,结果就培养出一批游戏迷。无论是用电脑技术控制,还是放任自由学习,都是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就会容易形成“无政府主义”“没有牧羊犬的放羊”,以致于教学偏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教师的角色不可能给现代的信息技术所取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并没有被遗弃,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在某些方面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高级资源。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并且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比较高的。
(一)分组讨论模式
分组讨论模式适用于一些理论学习,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决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所以教师不用给出确定的唯一答案,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者是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讲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功用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方便了我们生活,没有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有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危害极大,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经常威胁我们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有些学生则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用好它的利而除去它的弊。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各方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他们说法中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修正。
通过分组讨论,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未证明有假设、以及矛盾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对立、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升华,完成初步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探究模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让学生所学知识随之不断更新,就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能力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群体协作下尝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展开。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又有定统筹安排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学习活动中就起着牵头的作用,负责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问题的讨论、经验交流,最后还能总结出每次讨论的结果;小组长还在上机操作时起小老师的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提请教师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都要找教师,可以向小组长提请帮助;也可以通过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尝试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起的是支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如一些软件工具、网站地址以及关键技术支持。这些资源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知识有了确切了解。 同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还对待确定答案的假设、现象有了学生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因此,在我们制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出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要求这个任务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下的。笔者在初一《信息技术》(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从网上查找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以下的若干任务,要求学生选一个完成。
任务一:以学校九十校庆为题,收集学校的相关资料,经过加工处理最后形成电子报告。
任务二:省市学者组团到我们县进行调研,要求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看《怀集县志》和读《怀集报》等方式搜集本县旅游、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情况。最后形成电子演示文档向考察团报告。
任务三:以在“遇到蛇”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进行“安全自救”为任务,叫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与“安全自救”相关信息,最后处理所得资料制作成电子报告。
任务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查找材料。比如:地理上的世界最深的海沟是什么?等等。通过网上搜索得到答案,再把相关的资料整理成文档。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和看报纸杂志等信息搜索方式搜索信息,处理所得材料,最后进行总结报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不是放任不理的呢?当然不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如何运用Yahoo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与下载资料等。
(四)多媒体演示——学生参与模式
可以说,多媒体演示——学生参与模式是一种活动式教学课堂。这种模式源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强调教学的非线性、无序性。笔者在上初一《信息技术》(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就尝试实践了这种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在安装有多媒体电脑和投影机的教室里进行。笔者在教学生如何使用录音机和画图这些小软件时,首先是介绍这个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然后再进行演示操作。这段时间不长,控制在十分钟时间内完成,剩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告奋勇到多媒体上操作。上台操作的学生可以在台下的同学指导下,尝试录制音乐、绕口令。学生自唱自录,自己画图,台下学生观赏和评价,并且在台上学生遇到困难时提示帮助。最后,教师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把学生作品全部分类分班存放。这样一学期下来,笔者整理出相当数量的学生作品,其中就有学生自己录制的音乐和绕口令、图片图形、成绩表、文稿、下载的资料等等,生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名符其实的愉快学习。如果在机房上机,每人一台电脑,学生画的画,录制的音乐,其他学生都不能看到听到。这样就缺少了其他学生的评价。然而在多媒体电脑上的所有操作,台下的学生都能看到,台下的学生更可以为台上的提供支援和评价。它的缺点就是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出乱子,影响教学进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相当的课堂控制能力。
(五)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思维取自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无序性、非线性。但这种模式的实行需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在当前我国的国情下相当多地区还不能完全实施。本文只是作简单介绍。
网络的主要特征是其互联性、开放性、共享性,这就决定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信息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信息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会话等特点,决定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以及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涉及到校园网和网站的建设。笔者所在学校就建立了学校主页(网址:http://www.hjyz.net)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网址:http://www.zz6789.com)。后者为广东省怀集县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和政治科组共同研究的省级科研课题。基于这两个网站,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多种模式相结合,不局限于某一模式不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硬件条件允许下,我们都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样,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不妨“拿来主义”,并且尝试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1998年第8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注:此文为原创,作于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