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拉子——诗人的摇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5:29

纵然伊朗的妇女黑衣加身,她们也绝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保守、阴郁。

她们甚至比我们更开放、更热情、更快乐、更友善。

 

是什么,让她们在清规戒律的制约下,依旧如此呢?这或者是源于古老波斯民族深藏于血脉之中的高傲和浪漫?

 

 

波斯出诗人。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鲁米……我们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据说也有波斯血统,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李白会讲波斯语是事实。

 

很多伊朗诗人与社拉子藕断丝连。社拉子被称为‘玫瑰和夜莺之城’,缘于这个城市的两样特产:玫瑰和诗人。社拉子,这个波斯历史上的‘九’朝古都,不仅没有历史城市惯有的沉重感,反而造就了许多浪漫的不朽诗人。

 

萨迪和哈菲兹,是他们之中的两位。他们的陵园就在社拉子,相去不远,内部的构造也基本相同。建筑的正中安放着诗人的棺椁。棺椁上,精心地雕刻着诗人的作品。

 

图1,2,3 萨迪陵园

 

萨迪(Sa'diMoshlefoddin Mosaleh12091291)萨迪的作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果园》早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拉丁、土耳其等多国文字。《蔷薇园》也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他的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已被联合国奉为阐述其宗旨的箴言。

 

图4,5 萨迪墓室内的玫瑰花瓷砖和诗歌雕刻

  

走进萨迪陵园,会看到很多色彩鲜艳的花儿,我确信,那不是玫瑰不是蔷薇,是月季。《蔷薇园》原文的本意是花园,有多种中文译名:玫瑰花园,真境花园。如果按诗歌中的描写,能够在社拉子这个地方四季常开的,或许也只有月季。不过,反正这几种译法区别不多,它们都是近亲。我个人更喜欢真境花园这个名字。

 

 

图6,哈菲兹陵墓

 

哈菲兹的陵园更开放,棺椁就在一个敞开的八角亭下。许多当地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拜。说参拜,是因为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动作,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会轻抚棺椁,口中念念有词。问过老师模样的人,原来哈菲兹在伊朗民间的地位甚高,他著作的地位仅次于可兰经。人们在这里诵念哈菲兹的作品,只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此刻,我真希望能读懂那些天书一样的波斯文, 读懂一个伟大诗人的内心。

 

图7,这样的诵读,是诗人希望的么?

 

信步走到陵园的后院,看到一间屋子敞开着,走进去,空荡荡的,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我问,这是哈菲兹的房间么?他说不,这里没有哈菲兹的房间,但这间屋,人们曾经在这里祭典过他。

 

从包里翻出专门带来的、伊斯法罕细密画老人给我画的哈菲兹头像,恭恭敬敬地放在壁龛上,拍了一张照片。当然,我也没忘记带着这张铅笔画,在诗人的棺椁前轻吟,尽管我背不出任何一首他的诗。

 

图8,在壁龛上放置哈菲兹画像,以这样的方式向诗人致敬

 

哈菲兹Hāfez,本名沙姆士乌丁·穆罕默德(Shamsoddin Mohammad,1320-1389),是14世纪伊朗伟大的抒情诗人和神秘主义诗人。哈菲兹(Hafiz)是他的笔名,意思是“能背诵《古兰经》的人”。他还因为他的诗歌而被誉为“不可见者的喉舌”,亦即神的代言人。作品主要有抒情诗、颂诗、短诗、鲁拜诗(四行诗)。哈菲兹的诗歌以手抄本和民间艺人吟唱的方式,广为流传。其诗集于1791年首次出版,从18世纪起,相继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恩格斯和歌德都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1981年,中国出版了《哈菲兹抒情诗选》。

 

图9,社拉子的可兰门,可兰经会一直保佑这里么?

 

在社拉子著名的可兰门附近,我还发现了哈朱·克尔曼尼(1280-1352)的雕塑,这位与萨迪和哈菲兹两位都有年代交叉的诗人,也是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他或者没有前面两位知名,但对于社拉子,对于伊朗,他们同样重要,社拉子同样为他们骄傲。

图10,11,哈朱·克尔曼尼的雕塑

 

回国后,我翻看了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鲁米的部分诗歌,他们都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却又各不相同。菲尔多西气势恢宏、萨迪斗志昂扬、哈菲兹多愁善感、鲁米空灵睿智。

读这些诗的时候,想,若是让李白与他们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呵呵,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彻头彻尾的关公战秦琼

 

图12,在可兰门边上,哈朱·克尔曼尼的雕塑下边,是这一组小品,谁能读懂它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