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鸦片战争失败并非武器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2:37
一提到鸦片战争的惨败,通常的说法是外国列强的尖兵利炮让清政F成了惊弓之鸟。是的,鸦片战争中清政F战败不是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双方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悬殊?清朝的武器装备又是否真的有那么孱弱,而外国人的武器又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般锐不可挡呢?刘润堂先生在《中华传奇》著文对中英双方武器装备加以比较,认为清军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武器差的原因,而是另有原因。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前装燧发滑膛枪发射的速度不快,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不过3发,这是平时的成绩。实战时,能够维持每分钟2发就不错了。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为低。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弓箭赛过枪


  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为什么不是全部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三百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两百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普通火枪子弹未必能够做到。


  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又由队列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由于清军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士兵装备火器,英军全部装备火器,且槍支装有枪刺,当清军与同样数量的英军对阵时,实际是先用大约一半的火器兵,对抗全部英军,再用大约另一半冷兵器兵,对抗全部英军。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清军兵力分散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八十万人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两万人。从数字上看,清军占绝对优势,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未能显现。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F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四千人至一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清军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战术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