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藏军浴血鸦片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7:05
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使汶川一下成了全世界关注的地方;“汶川坚强”的祈褔声在祖国大地上此起彼伏。全国同胞为汶川顷情顷爱,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血脉相连的感动。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在168年前的同一时间,汶川人在祖国有难的时候,也曽挺身而出,血染沙场,用生命捍卫华夏儿女的的尊严。战后,损失惨重的英国人心有余悸,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军的武器与英国军队相差甚远,再加上几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实战的洗礼,尽管清军官兵作战英勇,仍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军一路北上,先后攻陷了定海、宁波、镇海等地,随后又占据了吴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面临被切断的危险。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仓促应战。
    1840年底,清政府的调兵令传到了远离前线的藏族聚居区——汶川县三江乡土司索衍的手中。面对国家危难,索衍当即决定,派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会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军开赴东南沿海,协助清军保家卫国。
    在历史上,藏族人民一直有着协助中央政府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清朝乾隆年间,瓦寺地区的藏兵协助清军抵抗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在清军总督福康安的统一指挥下,瓦寺藏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在那场战斗中,许多藏兵为国捐躯。几十年后,当英国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响起时,藏族勇士们再次作好了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准备。
    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远征军官兵在松潘一带集结完毕,准备出征。四乡八里的父老为这些勇士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喇嘛们祈求神佛的保佑,乡亲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藏军将士们骑在高头战马上,头戴虎皮帽,身穿藏袍,个个精神抖擞,踏上了保卫国家的征程。

                     血战宁波,“虎头”藏军成破城先锋

    就在藏军出征前几天,道光帝的侄子、钦差大臣奕经也从京师率部出发。但奕经并不懂军事,是个夸夸其谈的公子哥。
    1842年2月,奕经一行抵达杭州。不久,各地增援前线的兵勇也陆续赶到。就在等待藏族援军到来之时,迷信的奕经听人说杭州西湖关帝庙最灵,就去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3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远征军千里迢迢赶来后,奕经恍然大悟。
藏军到达后,奕经惊喜地发现,藏兵们头戴虎皮帽,正好与签中的“虎”字相应。奕经天真地认为,只要按签上所示,让戴着虎皮帽的藏兵打头阵,定可保清军旗开得胜。于是,他不顾双方悬殊的武器差距,竟命令部下强攻英军收回宁波和镇海。
    开战后,哈里克和阿木穰率领藏军英勇善战。每次发起进攻前,他们总是主动要求打头阵,不甘落在别的队伍后面。在作战中,他们更是表现英勇,视死如归。
    按照战役部署,由阿木穰率领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宁波城的西门。战斗打响后,在城里内应的配合下,藏兵擒杀了城门口的英军哨兵,打开城门。随后清军大部队迅速攻入城中。
    攻入宁波城后,清军大队人马直奔英军指挥部。据史料记载,英军指挥部的所在地“门坚墙高”,进攻士兵无法攀登。英军用优势火力射击,将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清军击退到宁波城狭窄的街道里。随即,英军又爬上临街的屋顶,对准拥挤在街心的清军进行射击。清军冒着弹雨发起强攻,但毕竟火力太弱,始终无法前进。不久,英军拉来了大炮轰击。清军伤亡惨重。阿木穰和他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全部为国捐躯。
    事后,曾有英国军官记载:“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是用老虎皮制的。”从英国军官的记载中可以肯定:这些英勇捐躯的将士正是前面提到的藏族士兵。

                   再战镇海,藏军肉搏战中重创英军

    在宁波反击战打响的同时,由哈克里率领的另一队藏兵来到了镇海附近。作为清军将领朱贵的先头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招宝山上的要塞威远城。由于他们人地不熟,藏军在进军时迷了路。当他们赶到时,正遇到从镇海城下败退下来的清军。两军随后合为一路,向招宝山发起了进攻。
    攻山战斗开始后,哈克里率领藏族士兵冲上陡峭的台阶,杀向招宝山上的威远城。藏兵身手灵敏,在英军的枪林弹雨中闪转腾挪,攻入威远城。山上的英军拼命用大炮向下射击,但命中率极低,没有对藏兵造成什么威胁。就在英军抵挡不住,准备四散逃命时,停泊在江中的英国军舰从背后向藏军开炮,腹背受敌的藏军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撤退到慈溪大宝山进行防御。
    3月15日,英军从宁波出动2000人前后夹击驻守在大宝山的清军。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清军弹尽粮绝。眼见英军冲上了阵地,哈克里从腰间抽出战刀,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在乱军中,他身中数枪,倒在了阵地上。战后,损失惨重的英国人仍心有余悸,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
    由于在大宝山之战中伤亡惨重,英军不敢再次进攻,慈溪县城才得以保存。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清军的功绩,募捐建立了“交节祠”,祭奠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这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藏族远征军官兵的辫子被剪下后送回了故乡汶川县的三江乡。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辫子坟”,以缅怀这些为祖国捐躯的勇士。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一代代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