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4:55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四川/左霁林

 

一、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是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掌握了国家政权,英国资本主义处于一个急剧上升的时期,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同一时期的中国则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由于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对当时世界的进步潮流毫无知觉,仍然依据历史传承的模式,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结果导致了政治腐败、统治黑暗、国运衰败,最终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格格不入,自然也无力抵抗资本主义的进攻。

 

二、清朝综合国力弱于英国

经过多年发展,英国先进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工业革命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工业第一强国”。而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也在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腐败的统治又使国库亏空,整个国家的经济一片萧条,综合国力极度衰弱。

 

三、清朝军事力量无法与英国抗衡

西方主要国家注重先进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探究,更注重新式军队的组建、新式武器的研制和装备。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不断加强近代化军队建设。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家军队的强大攻击力进一步提升,工业资产阶级以此为依靠,掀起了新一轮世界性殖民扩张活动。清朝当时的军队主要以八旗军和绿营军为主,这支军队在建立清朝政权和清朝前期巩固统治、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方面,曾经起过巨大作用。但随着清朝政治的日益腐败,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也走向衰落,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战斗力一落千丈。

 

四、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未能做到知己知彼

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一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进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林则徐是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但他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是很有限的。清朝统治集团中包括皇帝在内的众多高官要员对西方国家更是一无所知,根本不可能洞悉英国的意图和真实实力。结果是英军抵达浙江定海时,兵勇都毫无准备,大沽口的火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驻防的清军总共不及千人,这与清朝上下对英国将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关系。

 

五、和战方针不定,战略被动多变

在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对侵略中国的远征军训令原则明确、要求具体,并且对前方指挥员在执行过程中保留有根据情况自行决断的充分余地。纵使后来战事曾多次变化,统帅几度易人,但英国的战略要求基本未曾改变。可是,清朝方面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清政府不是一个团结抗战的政府。在敌人侵略面前,清政府内部分成抵抗和投降两派。抵抗派多是清政府内声望较高的大臣,而投降派多是清政府的权贵,政治势力雄厚。道光皇帝则动摇于抵抗派与投降派之间,加之对于敌情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准确的估计,因而和战不定,战略方针多变,时而增兵,时而撤兵,弄得前方将帅手足所措,使战争呈三起三落状态,战争失败不可避免。

 

六、阶级矛盾尖锐,难以一致对外

鸦片战争前,阶级压迫残酷,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国内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因为英国的入侵而有所缓和。不少地区,由于官贪吏酷,战争的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全国许多地方,人民群众反抗清政府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发生。统治者不可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去抗击侵略,甚至对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进行压制,这就使统治者更加孤立。失去了人民这一力量源泉,清朝统治者就更加虚弱无力,无法与英军对抗,在战争中必然节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