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话洪水:“天人合一”好过“人定胜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3:11

洪水过后话洪水:“天人合一”好过“人定胜天”!(原创)

最近一直没有时间及时来探讨6月份的洪水问题,现在洪水退了,人们对洪水的关注热情怕也早已退却。不过中国几乎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就这几天又有几个省份正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现在话洪水也算“犹未晚矣”。

具体到上个月抚河唱凯段决堤的问题来说,抚河并不是条太大的河,就是在江西省内来说最大的河也不是她而是赣江。但为什么一条并不算太大的河却造成了如此之大的破坏性后果呢?

当然这里首先要承认恶劣的、反常的气候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这当然是天灾。不过恶劣的、反常的气候频繁出现,以及每次洪水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更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没有我们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灾害呢?

不需跑到太远的地方去需找答案,我们只需看下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就能找到答案。我们为之骄傲的现代化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片巨大的钢筋水泥丛林,我们生活在这片“丛林”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确实足够安全。不过我们这片钢筋水泥丛林在带给我们现代化生活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钢筋水泥建筑的不渗水性问题。正因为钢筋水泥建筑不渗水,所以一有大雨我们的城市就到处积水。广州算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可是一场大雨就能淹掉上万部汽车。广州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针对此问题,我们的专家说要为城市建设一套足够庞大的排水系统,保证我们的城市不受内涝。城市的设想是好的,因为只要把所有的雨水通过排水系统全部进入河流,那么城市就安然无恙。专家是这么提的,我们的城市也是这么发展的,有心的朋友乘雨水排污管道维修的时候看一眼就能发现这是个多么庞大的体系了。

我们暂且不去论及城市雨水排污系统发挥的功效如何,我们先看下大江大河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纳”汹涌而至的城市排水。实际上每次大雨一来我们的大江大河自己都“告急”,说直白点就是自身难保。我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和家园,我们一贯的做法就是修大提,并且每有洪水一来就是对大堤严防死守。修大堤并没有错,可是大堤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我们也必须考虑,那就是大堤一修实际就减少了河水的泄洪区域,人为的造成洪水流速的加快。河水冲击力的大小同洪水的水量并没有直接关系,河水冲击力的增长为水流速度每提高一倍则冲击力提高64倍。这也就是为什么洪水所到之处能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将雨水全部排入河流其实只会加剧河流的灾难,更为严重的是河流自身也需要泄洪。本来河流天然形成的湖泊是最好的泄洪场,可惜我们几十年来的“围湖造田”已经人为的破坏了河流自身泄洪的功能。以洞庭湖为例,据信洞庭湖生态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差不多有一半的湖面被填掉或丧失泄洪功能。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又着手恢复洞庭湖的原有湖面面积,为此湖南还专门立了个项目叫“4350工程”(又称“4350办公室”)。所谓的“4350工程”就是为了把洞庭湖的湖面恢复到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面积。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的计算。按照容积的计算公式即:底面积乘以高度。按此公式,一平方公里的湖面水位每升高一米就等于增加了100万立方米的容积。如此算来,如果洞庭湖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那么洞庭湖水位每升高一米就等于多泄洪43.5亿立方米。如果加上长江上的另一大湖泊——鄱阳湖,那么长江自身的泄洪功能实际是相当大的。

可惜我们所见的情况却没有这么令人乐观。据说洞庭湖“4350工程”进展并不是太顺利,同时已经恢复了的湖面也存在众多群众“打游击”的现象——政府稍一松劲群众就又回到原地去种粮种菜。这个情况早先《南方周末》有过比较详细的报道,并不是“没料的人”信口胡说。洞庭湖和鄱阳湖是长江上的两大最知名湖泊,国家也一直在重点抓该湖泊的生态问题,这两个湖泊的命运尚且如此那些不知名的湖泊有很多怕是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吧!

因此联系起来看现在的水患如此之多,除了极端气候条件的因素之外,我们治理洪水的思维也未必就够“和谐”。我们的城市为了不受内涝就想尽办法把雨水全部排到河里,只要我们的城市不被水淹那就万事大吉了。可河流也同样有自身的能力限制啊,于是人们就又给河流建起牢固的大堤。可是大堤都守住了吗?!大堤被冲垮不排除真有质量的问题,但是我们治理洪水的方法又是否绝对的正确呢?

回过头再来说城市的雨水排泄系统,不是说城市不需要这样的系统,而是我们应该想更好的办法来利用雨水。城市不断的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我们为何不利用雨水“充实”地下水位呢?有个很简单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生态停车场(就是用砖头或是简易草皮建造的停车场,具有渗水功能)每次下雨的时候必然会积上很深的雨水。积水肯定会影响行走,可是反过来想这积水却回灌了地下水,同时也没有给排水系统增加麻烦。虽然开车的人对这样的停车场多半都是怨声载道,可退一步说开车的人就是在停车场的“水池”里走几步路而已,相对那些在雨中行走的人来说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个人建议今后所有的停车场都要建成生态停车场。同时城市可以以小区、小聚集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雨水收集小系统,将“自家”的雨水收集起来,或回灌地下水,或用于小区的绿化用灌溉。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一是下雨的时候不给排水系统增加负担,另一是可以将雨水变废为宝。

至于河流,也不是说不要修大堤,而是要给河流预留足够的空间。如果把河流比作有生命的物体,那么河流之所以要冲垮堤坝无非是为自己找一个“突破口”,其实是河流自身的一种调节。我们不妨给每条河流划定几个泄洪区域,一有洪水来临就有意识的引导洪水进入到“指定地点”。有人会认为划定大片大片的泄洪区过于浪费,可是把每次洪水给我们带来的直接、间接损失加起来,怕是远比我们霸占河流流域所得到的利益要多吧!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人定胜天”,大力弘扬“与天斗其乐无穷”,这有着时代的特殊性。不过几千年来中国更多的时候是强调“天人合一”,面对现在越来月严峻的洪涝灾害我们能不能在“天人合一”方面打开一个更新更广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