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自我变革意识和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9:01
强化政府自我变革意识和责任2010-07-12 11:40:35 来源: 深圳特区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浏览字号: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需要强调行政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意识和责任。只有加大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才能担当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角和重任,也才能破除和克服种种思想障碍和其他障碍,积极而稳妥地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要加快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在向纵深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经济领域,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经济领域,对政治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固然要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但也要求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政策措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提供高效、便利的指导、保障和支持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改革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有力地保障和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必须整体联动。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各种社会关系、包含上层建筑领域的行政管理关系紧密相联。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离开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要牵动、触及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变化。这是一个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的战略任务。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凸显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包括生产要素关系、产业结构关系、经济结构关系的调整变化,但也包括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变化。政府行政管理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是调整变化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同时着眼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必须一起进行、一起联动,决不能顾此失彼。

  尤其要看到我们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有必要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推进的特殊重要性。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仍然还有很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面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样化的人群,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很重,管理和指导的任务很重。既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经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国情,所赋予政府的行政管理重任和责任,要远远大于和超过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和成熟的国家。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来说,行政管理举措得当,事半功倍;行政管理举措失当,事倍功半。无论从正面看还是负面看,都说明行政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举足轻重、至关紧要。这就更突出了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研中我们也深深感到,大量现实问题也充分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同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经济的、历史的、自然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但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行政管理的“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很多,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或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管多了、管滥了。比如,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以硬指标的形式下达给政府有关部门,并作为衡量考核政绩的标准,以至于过度让利,牺牲环境,而忽视了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使得教育、住房、医疗、社会治安、环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一些地方热衷于经营土地资源,把土地资源作为政府的财源,为获取财政收入,不惜高抬地价,无形中成了房地产业过热和泡沫的推手。再比如,分配差距拉大,城乡管理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协调,水、空气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堵塞,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等等问题,既有迎面而来的新情况、新变化问题,也有我们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行政管理方式亟待转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同时也说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步伐,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有利契机

  在调研中,很多地方的同志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内需与外需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形成协调、平衡的发展,这里不光要有经济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也要有宏观政策、宏观管理的调整。要抓住和用好这个难得的有利机遇,加快建立社会公共财政、加快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领域立法、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物质文化的均衡服务,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进程,并相应地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政策指导,观念理念的调整和完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必要的改革措施。调研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地方和基层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素组合、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人员配备、分配调节、治安管理、矛盾协调、机构设置等,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简政放权,迫切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跟进。应该讲,这种形势和条件对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为有利。这几年,我们之所以加大政府部门机构改革调整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公共财政、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和卫生医疗体系改革,实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人口和户籍管理改革、落实政府决策民主听证会和专家咨询制度,贯彻政务公开和问责制,并取得可喜成绩,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积极回应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挑战和要求,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部门机构、管理方式、管理重点、管理政策、管理行为等方面作出调整。这样做,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进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其实,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始终有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问题。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其中政府行政监管不力,金融政策失当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加强政府的宏观干预和政策指导、加强政府的金融监管,加大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能和职责,是反思和治理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很多国家政府的一个共识。这说明,当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在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管理重点等方面也会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应该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觉主动积极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理念问题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方面和环节很多、也很复杂。有观念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利益牵制问题;有自身动力问题,也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掣肘问题;有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也有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领导问题。但我们认为,从思想认识入手、从观念更新入手,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具有鸣锣开道、先行先导的作用,而且具有提供理论支持、文化保障和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从破除意识屏障,扫清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角度讲,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全面辩证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化,有些职能要弱化、有些职能要强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职能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下放管理权限,简政扩权,取消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等等,这是自不待言的。也就是说,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有的政府职能要弱化、淡化,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重视程度很高,社会共识很高,措施得力,成绩斐然。但问题在于一些地方也不知不觉形成一种偏差,以为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削弱政府职能,政府少管或不管最好。其实,这是一种有害的片面认识,糊涂的思想误区,阻碍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当然是指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职能要弱化、淡化,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全部弱化和淡化。不仅不是这样,而且适应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管理职能还要健全和强化,以前没有的要建立起来,以前不强的要强起来。因此,面对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政府有的职能要弱化,有的职能要强化,不能简单的笼而统之、一概而论,更不能形成政府职能越弱越好的思维定式。从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看,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职能有力有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确立了重要原则,深化了规律性认识,成就显著。我们之所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取得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此。但相形之下,同样属于行政管理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则相对不足、显得较弱。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坑蒙拐骗,失范无序,重特大事故频发,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排放,环境严重污染,城乡、地区差别拉大,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其中原因很多,但保护产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管理职能不强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说明了这些方面是我们政府管理职能的薄弱环节,必须大大加强。因此,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篇大文章,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继续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取消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项目,防止和避免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淡化和弱化这方面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围绕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并不断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政预算等多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和支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化,把这个“短板”解决好。在这里,全面辩证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变是重要的,一定要破除和纠正一味弱化政府职能的简单片面的认识。一方面果敢坚决地减少和弱化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同样要果敢坚决地健全和强化适应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管理职能。一个弱化,一个强化是同等重要的,齐头并举,彼此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忽视和偏废了一方。

  二是回应社会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强化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同整个改革一样,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所谓“攻坚克难”,从主观角度讲,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已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取得社会共识方面比较艰难;从客观角度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层次改革,本身就具有艰难的特点。这就是: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需要政府的主导、引领和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随着诸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改革的对象;一方面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大彰显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政府管理要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调整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部门和人员也处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之中,面临很多诱惑,以权谋私的风险加大,廉洁自律的要求更高。显而易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很多、焦点集中,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情势决定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积极推动,同时也要缜密慎重。要有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但调研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观和客观相比,主观因素占的分量更大;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占的分量更大。主观因素和内在因素,可以说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在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下推进改革,就特别需要强调行政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意识和责任,这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无这种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直接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地方和基层这方面的呼声较高、热情较高、意识较强。应该讲,这样的形势和条件对于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为有利。但无论外部形势和条件多么有利,社会呼声多么高,根本的还是要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这一内驱动力,否则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强化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这一内驱动力至关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快慢、兴衰和成效。只有加大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才能担当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角和重任,也才能破除和克服种种思想障碍和其他障碍,积极而稳妥地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唱好唱响这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改革大戏,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动力和保障,也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执笔人:《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

  (编辑: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