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方三篇: 有人可以关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5:50
  1. 人生处方·有人可以关怀  法国学者涂尔干(E. Durkheim)在《自杀论》一书中,分析自杀的三种原因及类型,依序是:利己型、利他型、断裂型。利己型是指原本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都消失了,好像温室中的花朵被移到日晒雨淋的空地上,受不了逆境的煎熬,因而放弃了求生意志。  利他型是指为了群体(如族群、社会、国家、人类)的福祉,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至于断裂型,则是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原有的生活脉络及生命信念受到严厉的考验,因而产生虚幻之感,不愿继续存活下去。  涂尔干的著作写于十九世纪末期,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以来,个人自由的幅度逐渐扩张到极限,随之而来的自杀问题,也大都环绕着涂氏所谓的 “利己型”展开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只知自己而罔顾别人,以致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对立、矛盾、冲突,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心理学家佛朗克认为:只要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是有意义的。说得清楚一些,“有人可以关怀”,可以兼指两面:一是有人可以被我关怀;二是有人可以关怀我。这两者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别,但是效果是相似的。以崇拜偶像为例。许多影迷与歌迷能够活得下去,进而活得有些趣味,全靠偶像的帮助。2003年4月,香港报纸刊载一则消息,说张国荣跳楼自杀事件发生后,香港地区在九小时之内就有六人跳楼自杀。根据报导,这六人都是张国荣的影迷与歌迷,他们听到偶像死亡的消息,就觉得世间再无可以依恋的事物,于是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偶像被许多“粉丝”(影迷歌迷在英文都称为fans,译音就成为“粉丝”了)所关怀,由此产生两全其美的效应。偶像人物看到成群结队的粉丝,跟着自己跑来跑去,不禁感觉自己的生命非常充实;而众多粉丝的生活重心就放在偶像的一颦一笑上。孟子谈到舜时,说他是“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象是舜的弟弟,所以有此一说。我们如果有些幽默感,可以说:对粉丝而言,“偶像喜,我也喜;偶像忧,我也忧”。你能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像”与“偶像崇拜”这样的东西吗?  我肯定偶像的作用,因为对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心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偶像的示范以及对偶像的关怀,将使日渐觉得孤单的个人获得生存的勇气。我在多年前,还为此写了一篇小文章,强调「崇拜偶像的孩子不会自杀」,但是文章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万一偶像自杀的话,就要赶紧采取防范措施。  关怀如果是双向的,将使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台湾电信发布一项消息,说:地震之后的十分钟,电话线与手机线路,几乎全部塞爆了。原因是大家都急着“互相”打电话关怀自己的亲友。从这个简单的事实,我可以清楚肯定:台湾人的自杀率“不可能”飙到死亡原因的第三名。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一项趋势,就是: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诈骗案件风起云涌,多达六成的人都碰到“疑似诈骗”的状况,以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赖受到严重的打击。  今天若想找到可以互相关怀的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建立一些“中介团体”。譬如,参加志同道合的社团,其性质大致有三:益智类(如读书会、研习会),娱乐类(如健身、运动的组织),公益类(如医院及慈善机构的志工、义工团体)。互相关怀的人要真诚相待,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以道义相期许,不但利人利己,也对整个社会有所帮助。这真是何乐不为呢?总之,有人可以互相关怀,就足以肯定自己具有某些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因而也是有意义的。    2. 人生处方·哲学家给我们的话  一、“不要满不在乎的过日子,好像你可以活一千年似的。”罗马皇帝奥略留斯如此说。这位皇帝也是哲学家,但是他承认自己花太多时间在征战,而未能好好教化百姓。看过“神鬼战士”电影的人,应该对他有些印象。  二、“什么是时间呢?你没问我以前:我以为我知道;但是你一问我,我就不知道了。”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如此说。他也是天主教著名的圣人。人的生命在时间中展开,才一警觉就已逝去,谁能抓住时间以跃入永恒呢?  三、“历史教导我们一件事,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学到任何教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如此说。所谓“殷鉴不远”、“前车之鉴”,其实并未发生作用。历史上的错误一再重现,因为有权有势有财有力的人是很少念书的。  四、“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该说:牛找到数据的时候是幸福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图如此说。他的反讽很清楚,是说肉体的快感并非幸福,因为幸福在于理性的自觉以及良心的平静。  五、“一位正直的人,他的幸福不在于风流、游乐与欢笑,而在于坚忍与刚毅。”罗马文豪西塞罗如此说。坚忍使人不会同流合污,亦即有所不为;刚毅助人奋发进取,以求自我超越。能够如此,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六、“美就是:我一见到它,就甘愿为它奉献一切,甘愿不向它索取任何回报。”阿拉伯诗人纪伯伦如此说。原因是:美的本身就是最好的与最大的回报。使我当下觉得感动及幸福的,就是美。有了美,人生再苦也值得。  七、“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一样,本身如果不美,就看不见美。”罗马哲人柏罗丁如此说。我的身心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机体,但是若不开发其求真、向善、审美的潜能,无异于漆黑一团。  八、“人的知识与人的力量,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工作的失败都是出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英国哲学家培根如此说。“知识即是力量”,只要明白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人生如何可能会有挫折或失败?  九、“应当以事业而不是以岁数,来衡量一个人的一生。”罗马哲人席内卡如此说。活了几岁,代表“量”,往往无法强求;如何活,做些什么事业,代表“质”,就须由自己来决定了。至于事业大小,也应求质胜过求量。  十、“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的或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希腊哲人柏拉图如此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要爱慕对方身上永恒的灵魂,亦即彼此互勉追求真善美的理型。以此观之,俗情俗爱只是变化生灭的假相。  十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展示真挚的情感,学习怎样以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如此说。所谓正当的方法,是指道义而言;只要人生有理想、处事能正义,又何必担心没有朋友?  十二、“两样东西使我常觉得惊讶与敬畏,那就是:在我头上众星的天空;在我心中道德的法则。”德国哲学家康德如此说。一个是自然界,由规律来安排;一个是自由界,由理性作抉择;人同时有这二者,但须由理性来展现尊严。  十三、“害羞,是畏惧或厌恶耻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做某些卑鄙的事。”荷兰哲学家史宾诺莎如此说。在自由社会中,最怕见到胆大妄为、无所顾忌的人。人若少了羞耻心,将如脱缰野马,看似得意,其实茫然。    3. 人生处方·每日保持良好的生活情绪  人的情绪反应,往往走在理智前面。譬如,我今天心情不错,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颇有善意,在言行互动上也较为正向积极;反之,则可能形成一连串的不悦与误会。  人有情绪,但是应该予以调节及控制。如果请教《EQ》(情绪智商)一书的作者,则方法有以下五种,就是:运动,善待自己,改变观点(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馀),为人服务(如担任志工),以及信仰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由情绪的来源进行思考。情绪若不来自人我互动(如亲情、友情、爱情),就是源于个人的感受。以人我互动来说,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要谈人际关系,上上之策莫过于参考儒家的观点。  与人相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先谈真诚。人有可能不真诚,如言不由衷、交浅言深、言行不一、引人误会、故意欺骗等。无论原因是无知、天真、恶意或无奈,都会造成各种后遗症。因此,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言行表现都要恰如其分,绝不说一句违心之语,常常想到孔子所不耻的“巧言、令色、足恭”(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过度恭顺),如此与人相处就站稳了第一步,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次,谈到“对方期许”,可以由察言观色着手,若有机会再多作沟通。对待父母、长官、老板、前辈,我们怎能不察言观色呢?如此将可做到: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至于沟通技巧,更是现代人必修的学分,其内容不外乎明确获知彼此的意愿、能力、做法与期许,以减少认知上的落差与对结果的错误期待。至于第三点“社会规范”,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共识。  人我互动的方式上了轨道,人际关系对情绪的影响自然也转向正面了。接着要思考的是个人感受问题。我在美国求学时,功课压力很大,每天必须花十二小时以上才念得完教授指定的教材。长期下来,宿舍里的同学见了我就问:“你什么时候崩溃?”  我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由此领悟了美感的重要意义。我的方法之一是:睡觉时打开收音机,锁定的是音乐电台。我的睡觉其实与昏倒差不多,但是在昏睡中,音乐产生纾解与治疗的效果,使我第二天起床时恢复了八成的精神,让我可以再接再厉,最后顺利在四年之内获得了学位。那么,我所说的“美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晚上将睡未睡时,听到一首老歌,一刹那之间觉得心情完全平静下来,像是感动又像是幸福,但是已经排除了情绪的杂质,超离了喜怒哀乐。简单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只要让我听到这么美好的歌曲,人生再苦也值得。”后来我念到阿拉伯诗人纪伯伦的文章,谈到“美,就是我一见到她,就甘愿为她奉献一切,甘愿不向她索取任何回报。”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从此以后,我养成一种习惯,只要听到动听的歌曲、看到感人的电影、阅读精彩的小说、散文、诗词时,使我当下觉得“既感动又幸福”的,我就购置一份收藏在手边,形成我的秘密武器,亦即我的美感泉源。有了这样的装备,我的情绪经常得以调节,也随时可以归零,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如不如意,首先要看主观的欲望是否太多太高;其次,则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就是有无了解及化解不如意感受的方法。我们也许无法消除由外而来的不如意,但是却不妨练习培养美好的情绪,主动把握美感,在美的品味中体验“再苦也值得”的心境。若想活得愉悦,与其等待世界改善,不如先由内心开始,美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