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一份献给老师的答卷-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8:37



温家宝:一份献给老师的答卷

——研读《温家宝: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的体会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我与大光同志于1981年8月第一次接触,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兼有领导、严师、益友的感受。大光同志对我和同期一批中青年干部的关怀、教诲和培养,情真意切,言犹在耳。特别是他对年轻人寄以厚望,委以重任,指明了方向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施展、开拓,这是很少有、也很难得的。大光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堪称高超,但少有“领导高明论”;他驾驭全局往往挥洒自如,但并不恋栈、揽权;他悉心培养年轻干部,诲人不倦,却不指手画脚。

——温家宝

 

我在领导学教学中照例是要考试的。我的考试方式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执行:“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因此,我的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让同学们写一篇论文,题目为《传记:对人生命的鉴赏——读某某领导人物传记的启示》。为了防止学生偷懒在网上下载,我还定下了标准提纲:“一、领导人物的生平简介;二、领导人物的三大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政治学分析,可分析一条,也可分析多条)三、领导人物对我的启示。(结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与发展之道来写,要真实、感人)”。对于我的要求,有些学生答得不错,有些则敷衍了事。在我教授这门课程的十余年里,我最高给过两个99分,那的确是考卷中的精品。但不久前,我看到了一篇写领导者的文章,那就是温家宝在他当年的老领导孙大光逝世五周年之际写的纪念文章《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可以说此文是领导学考卷中的极品,应该给100分。

一、以孙大光十年地质生涯为题材,温家宝写出了感受

每个生命都是有其特殊的时间序列,孙大光也不例外。孙大光,1917年1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向往革命。1932年在寿县中学读书期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其后长时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时间担任交通和地质战线的主要领导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孙大光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13日10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温家宝只用了很少的文字描写了孙大光的早期生涯,而重点写了1975年以后,孙大光在“文革”中历经磨难后复出,任国家计委地质局局长后的事情。温家宝用了“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只身履新,义无反顾”等字样,写了“文革”中的孙大光和“文革”结束初期的孙大光,最后的落脚点是:“只用几年时间就收拾起烂摊子,把大局稳定下来。”接着,他用了很多笔墨描绘了孙大光在地质战线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孙大光所作出的贡献。如要建立适应新经济体制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包括行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实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不仅体现了工作着重点转移,而且从根本上摆脱了“一五”以来地质工作目的与手段争论不休的困局;明确了依托大中城市的方针,逐步建成工作、学习、生活三结合的后方基地,等等。孙大光在地质战线的十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地质工作社会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成果商品化的“三化”改革方向得以确立;确定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行业精神。值得提出的是,温家宝并没有一味地说好话,他用大光同志“光明磊落,知错必改”为题,写了孙大光主持地质(矿)部门工作10年也曾有过的失误,当然在口气上比较委婉,而且比较巧妙地说:“对此,他既不讳疾忌医,也不文过饰非,而坦称‘后悔莫及’。”

温家宝从1960年进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到1985年离开地质系统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整整25年。他对地质战线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对地质战线早期“筚路蓝缕”的状况感同身受。而孙大光主持地质战线工作的十年,恰好也是温家宝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一般干部走向领导干部的十年。是孙大光最终挑选了温家宝成为自己的副手,在温家宝的简历里面写着:“19831985年: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从领导学的角度看,温家宝的文章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对孙大光领导风格的评价,而是对孙大光领导政绩的评价。温家宝说孙大光:“对看准了的事,说干就干,一抓到底。对有分歧的意见,容许争论,但从不议而不决。他主持会议、处理问题,总是棱角分明、干脆利落,不拘泥小节或拖泥带水。这都表现了他的决断力。”他还以建设后方基地的故事,说明这与大光同志统筹全局的气度和深入一线的作风是分不开的。温家宝用了一个地质部门职工广为流传的段子说明了孙大光在地质战线的口碑:“李四光抓科技,何长工抓教育,孙大光抓基地”。至于政绩,贵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给了孙大光非常高的评价:“总括大光同志主持地质(矿)部门工作的10年,可以说是新中国地质工作从乱到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10年,在逆境中恢复和中兴的10年,地质工作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酝酿和探索的10年,无论地质—找矿效果或钻探工作量都是新中国地质工作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二、以孙大光离开地质领域为题材,温家宝写出了感觉

好像是天意,孙大光和温家宝离开地质战线是同一个时期。1985年,邓小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大格局,造成了1917年出生的孙大光淡出江湖,1942年出生的温家宝渐入佳境。孙大光这只“闲云野鹤”,没有了日常事务的羁绊,却有了更多时间的走动,有了更多时间的思考,有了更多表达观点的自由。温家宝在文章中写道:大光同志晚年,忧国、忧民、忧党之心从未稍息,而且目光犀利,洞察时弊,思如潮涌。这段时间,我同他在地矿工作方面的交往少了,却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感受到他特立独行的倔犟禀性。

温家宝几乎把孙大光退居二线后所有的亮点都点了出来。不过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两点:一是上书中顾委领导,其中针对当时的物价问题、经济理论和政策认识混乱的问题、党的生活中的“透明度”问题、党的建设和党风问题,痛切陈辞,直言不讳。特别在党风问题上,历数“人们谈论的所谓‘三上三下’(即:‘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者下效’、‘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高级干部的子女出国和工作安排问题、干部的使用问题、党的高层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直指社会风气存在的严重问题。温家宝说,这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而且评价道:“这三四千言,可以说是一位积5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用赤胆忠心凝聚成的字字珠玑,给人以很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从他‘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忠荩之言,难免逆耳。心所谓危,不敢讳饰,党性犹存,岂能为个人之苟安计’的心声和最后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尾语‘我说了,我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作为结束,不难看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爱党、忧党的纯洁党性和坦荡情怀,是弥足珍贵的。”还有一点,就是孙大光联系一些同时代的老同志,对身后的丧事从简问题,向党中央提出“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温家宝认为,这项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倡议和个人做最后一次贡献的“坚决要求”,渗透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高风亮节,并在大光同志身后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兑现。

观察渗透着观点,观点表明了倾向。温家宝的这一段,如果没有自己后来在中央顶层的经历是写不出来的。我不知道他现在身边还有没有“能言人之不敢言”的人,他现在还听不听得进这样“仗义执言,无所畏惧,不计其余”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温家宝是欣赏和赞赏这种所作所为的。有人指出, 似乎是受到孙大光影响,温家宝在听取地方基层汇报时,也喜欢大家脱稿直言,他开人大会议到不同的代表团开会时,都不要主持人指挥,要求基层代表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孙大光逝世一周年时,温家宝为《孙大光纪念文集》写了序言;在孙大光逝世五周年时,温家宝又写了纪念文章。没有对孙大光的睿智、思想和品行极度信任和推崇,是不会如此的。

三、以孙大光与自己的交往为题材,温家宝写出了感情

我常说,传教讲道义,办事讲交情。其实,传教也要讲交情,办事也要讲道义。以温家宝的总理身份,日理万机,阅人无数,还要去写一个故人,花了近四分之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的篇幅,没有交情是不会干的。这样的东西要不写成官样文章、应景之作,就要有感而发,笔下露情。可以说,孙大光是温家宝政治上的“贵人”。在政坛上的贵人,是属于那种能“扶上马,送一程”的人。这种人在被提携者和追随者的人生中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人的发展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温家宝在地质战线有过两个“贵人”,一个是把他从“山沟沟”调出来的原甘肃省地质局的宋局长;一个就是把他从大西北调到北京的孙大光。也有人把这作为孙大光人生的“三件大事”之一: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油田,中国最大的沙漠油田;发掘了温家宝,使其走上了中国政坛的高端;上书党中央,建议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遏制和打击腐败。只是温家宝没有将孙大光的行为过于“个性化”,这种分寸感他还是有的。他将此作为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的一般规律:“大光同志选人唯贤,选人唯实,选人从严。不仅从既有的实绩选人,而且对选上来的人也静观其进,静观其变,把动态考察贯穿于选拔、使用的全过程。”

当然,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伯乐与千里马总是事物的两面:没有伯乐,千里马不会被发现;有了伯乐,马跑不了千里也不行。孙大光以为,尽管伯乐眼光高超,但那种静观的“相”仍不免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汇报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孙大光的考察方式是选一些年轻、素质好的司局级干部,由他率领,分赴各省地质部门调研并解决实际问题。从1980年至1984年,他分五批,总共带过33人下基层。每次内部讨论时,孙大光大都坐而观之,默而听之,注重观察每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战略认识高度。一路走下来,孙大光对每个成员的个性特征、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心里有数了。随同孙大光调研的干部并不知道自己是被考察对象,往往表现得很为真实,更为可信。温家宝就是这样在第二批和第四批两次入局,这种“近距离以至零距离”接触首长的机会被温家宝牢牢把握住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可见,机会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此话从温家宝嘴里说出,何等地贴切,何等地感恩!

温家宝文章中点到的地质战线的三个领导人非常有意思,李四光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一位喝过洋墨水的大学者,在地质部当了多年的部长;何长工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一位替毛主席上井冈山打前站的老革命,在地质部当了多年的党组书记;孙大光是一个早年读了一点书,后来参加革命的小知识分子,论学识比不上李四光,论资历比不过何长工,却在地质部当了多年的部长兼党组书记,而且同样卓有成效。温家宝讲了其中的奥秘:“外行变内行”。温家宝既指出,大光同志本不熟悉地质业务,到地质部门工作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是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的接替、转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同时指出,孙大光在“外行领导内行”的人中属于干得好的。温家宝对此总结道:一方面,他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气魄,高瞻远瞩,控制全局;另一方面,重视和推进干部“四化”,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把事业推向前进。大光同志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由外行变为内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写他人的功夫,在于充分认识自己。从全文来看,温家宝得到了孙大光的真传,继承了孙大光的衣钵。孙大光选择了温家宝这样的弟子,眼力不凡;温家宝能够成为孙大光的弟子,三生有幸。这篇文章,就是弟子交给老师最好的答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文章的最后,温家宝引用了杜甫的一句诗:“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其意思为:为人磊落,就如星月一样高不可攀;为人高洁,就如天空一样辽阔无边。这可是对故人最高的褒奖呀!

类别: 时政  |  自分类:知人•晓事之政坛要员  |  评论(12) |  引用(0) |  固定链接  |  阅

温家宝:一份献给老师的答卷-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蓄电池给我们的启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解决?解脱?解放-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毛主席的视角看常委会里的老同志-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领导学的经典案例-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一次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会议-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做一个活着明白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人脉管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领导学的经典案例-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早出晚归为荣,以早出早归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从容不迫为荣,以惊慌失措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勤奋好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审时度势为荣,以胶柱鼓瑟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毛主席的视角看常委会来的新同志-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灵感心声-苏佐杨牧师 一些牧师的博客 中国基层教师的真实写照-知心老师 -知心老师-钟科-强国博客-人民网 为什么当代语文课本中的红色经典都基本上没有了踪影?-执着的骆驼 -执着的骆驼-强国博客-人... 中国教育的尴尬在于不敬畏老师-黄林波 -黄林波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老师的“耳光教育”为何屡禁不止?-邬锦晖 -邬锦晖de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