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21:59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
【引言】人的发展是要有“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就是自己人生的楷模和戒尺。参照物可以来自国家的推荐,来自学校的推荐,也可以来自自己的选择。但是,无论来自何处,作为参照物的人物一是要有典范性,在品行和功业上要高于常人,否则就难以成为世人的楷模;二是要具有普适性,在品行和功业上又接近于常人,否则也难以成为世人的楷模。当年国民党的蒋委员长和共产党的毛主席都把曾国藩作为人生的楷模,只是两个人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效果大不相同,虽然他们的学习态度还是差不多的。在历届领导学的考试中,都有不少学生写曾国藩,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来的曾国藩和实际的曾国藩有所不同,自己眼里的曾国藩和别人眼里的曾国藩有所不同。不过只要是用心写的,对我总是有好处的,使得我可以再一次“鉴赏”曾国藩的人生,再一次充实我的教学内容,这也叫“教学相长”。在此给网友推荐两位同学的习作,以飨读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海春
2009年9月23日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读曾国藩传记的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唐光全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洋务革新的领导者之一。其身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肆虐中华、国内民乱四起、而清廷腐朽无能的“内忧外患”时期。作为满清地方大员和洋务革新领袖的他,一方面承担起了“扫发捻、平民乱”的保国重任,另一方面也掀起国内学习洋务,革新自强的开端,为“同治中兴”和后世开启民智、学习西方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和文学家,可谓是为官布道两不误的奇才。但由于阶级立场和历史背景各异,百年以来,曾国藩始终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本文在对其生平简介梳理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其人格特征和为官方略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其生平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探索人生发展的原则、方略。
关键词:曾国藩  为官布道  中兴肱骨  争议
生平简介
1811年至1852年,少年得志,官场亨通。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从小接受正规的儒学伦理教育。其人聪明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同进士。随后进入官场,凭借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为官方略外加一定的人脉关系,步步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至二品,可谓满朝文武中的异术。
1852年至1864年,创湘军,平内乱,同治中兴第一人。1852年,曾国藩母丧在家,当时正值太平军纵横江南,八旗军节节败退,江山岌岌可危,勤王无人的境地。曾国藩迎合当时清政府发展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的要求,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在随后的十数年间,太平天国在江南面对的主要对手一直是湘军,并最终败亡于湘军之手。这一时期是曾本人政治生涯的顶峰时期,官居一品,节制数省军政要务,门生故吏满天下,为湖湘人才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世人景仰。但他在战争期间,杀伐过重,保守顽固等也深受后世诟病。
1864年至1872年,剿发捻,理教案,千古功过任评说。天京陷落后,曾继续负责太平军残部的围剿和平定捻军,其中有得有失,但已无关大局。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奉命处理天津教案,考虑当时时局,与洋人妥协,导致声誉大损。其后不到两年,由于多年操劳,积劳成疾,病逝南京,追封“太傅”, 谥“文正”。
此外,曾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洋务运动的践行者和科技人才。终身秉持儒教伦理,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并以此影响湖南后世人才开发。其为官之道和思想学术至今惠泽后人。
心理学分析
几无疑义的说,曾国藩是以儒学思想贯穿自己处世为官始终的。其出身地主豪门,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后历经科举,在朝为官,终身为当朝效力,从始至终没有改变,实为儒家士大夫中的典范。因而他自身也饱含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和治世思想。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中庸自强和忠孝节义。具体分析如下: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论及近现代湖南人的主要特征,一位学者用“经世致用”来概括,我认为很正确,而其源头主要来说还是曾国藩。儒家学说从来都是希望积极入世的,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学而优则仕”的入世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都明确指出了一个真正的儒家是需要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而曾是其中的典范之一,从童年接受儒学教育到考科举入朝为官,他走的是一条儒家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在朝为官,即使位极人臣,如果只是流于浮华,不重实际,于国于民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而曾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满朝腐败、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创湘军,平民乱、兴洋务、求富强,一介书生拯救万民于水火,半世僚臣力挽危局于难测。1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而言,曾无疑是经世致用很好的践行者,其务实求真的态度一方面造就了他官场亨通,仕途显达,另一方面也对稳定国家局势,学习西方、自立自强起到重大作用。
——中庸守拙,克己自强。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忠恕协调。“为商当学胡雪岩,为官当学曾国藩”,仅此一句就可以看出曾在为官之道方面的高超技艺,而中庸之道正是其为官处世的根本。中庸并非寻常理解的处事唯唯诺诺、凡事不出头,明哲保身。而是一种协调处事的艺术,是一种基于内省基础上的推己达人,也是一种善于把握时势进退有度的方略。众所周知,曾一生都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身自省的人,不光自己多年勤于政事,不断学习,更时时告诫家族成员要不断学习进步,加强修养。如他就曾教导子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2纵观其多年于家里的书信往来,时时警醒子弟要内省修身的观念始终贯彻如一,也体现了他对于自身严格的要求。而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后来更是权倾朝野,但一直能够善始善终,一方面是他自己能力强的原因,更重要的却是他善于把握时势,进退有度的领导方略。李鸿章曾评价说他“小中见大,中规中矩”。3可见他始终是一个自重谨慎的人。官场如战场,特别是在满清天下,一个汉族官僚手握足以颠覆政权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如何能够不受各方面的威胁呢?但一路虽然如履薄冰,却能安然无恙,不能不说这是他进退有度,中庸守拙的领导艺术的精彩表现。
——忠孝节义,矢志不渝。有人曾说,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追求不是成为皇帝,而是成为“帝王师”。4曾的一生都是在为满清政权服务中度过的,虽然不像当时一些人猜测的那样推翻满清政权取而代之。但生前位极人臣、平乱中兴,死后恩宠有加、惠泽后世,甚至是超越帝王师的境界了。可以说这和他严格遵守儒家道德礼仪,恪尽本分有关。在其权势鼎盛时,一人执掌数省军政要务,门生故吏遍天下,手握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军事武装,更受到世人的敬仰膜拜。应该来说即使取代清廷也是有一定可能的,据传当时有许多人提议过这种想法,但都被他“严词拒绝”,并急流勇退,撤掉湘军。可以说面对权势极大诱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醒的实在不多,而他做到了,因为对儒家君臣利益观念的恪守,因为对礼仪秩序的信仰。
社会学分析
一个人的发展成长必定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无论是个体品格的形成还是为人处世的方略,都一定与当时当地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在个体品格方面,曾国藩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儒学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得相当到位。在其后为官治世的过程中“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忠君爱民”等儒家伦理一直贯彻始终。而从处世方略看,其身的时代,外有列强入侵中华岌岌可危,内有民乱四起,国家即将不保。作为当时的满清大员的他势必把民乱当成贼寇加以镇压,面对无力对付的外国列强,在处理涉外事务中也势必谨小慎微。所以后世某些人批评他是地主阶级反动代表,镇压人民起义,在天津教案中与洋人妥协,我想这都是有客观原因的,也不能对其求全责备。而且当时太平军内部腐化,多年征伐导致江南死伤无数,站在曾的立场上,认定其为贼寇予以镇压也是正确的。所谓“各为其主”,后人评价历史应该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客观分析,而不应偏执于个体感情和政治偏见。总体而论,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曾既是平民乱、得太平的功臣,也是学洋务、求自强的先驱,并终生传道育人,这些功劳都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其他历史污点,立场不同,观点各异,且不赘述。
启示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修养上严于律己,几无瑕疵;从政上仕途亨通,位极人臣;学问上儒中大者,德才兼备;家庭上良才辈出,惠泽后人,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完人”。由此可见曾的一生是相当成功的,而这样一种成功对于当下的我们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具体言之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求真务实,经世致用。作为一个湖南人,从小就有一种“经世为怀”的信念支持着我人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我想这应该是接受了文正公对湖湘后世的惠泽吧。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条件下,空谈理义、沉迷故纸堆中已经是没有意义而且十分危险的了。文正公能以一介文官,挑起平乱自强的大任,不能不说是大智大勇所为。而在当下,市场经济的常规要求就是务实求真,国家的各项发展也不可能完全通过空谈理义而来,所以我们做学问、办事情都应该以务实求真的态度为基础,努力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来完善自我。不慕虚华,不被各种诱惑所误导,积极向既定的目标坚持。心中坚定一个信仰,对我而言就是经世致用,关怀民生忧苦,虽然听来不太现实,但是一个人必须有一定得信仰和理想才能走的更远,我想这样一种理想虽然在部分人眼里看来很不现实,但并不意味着对我没有积极意义,世界上没有绝对对的东西,却有相对适合的东西,我想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理想就是适合我的。
——既能做事,亦能布道。曾国藩一生不仅位极人臣,功绩卓著,而且有很高的文学思想造诣,并以之影响门生部署,开湖湘一代文风。在个体发展的道路中,我想这样一种双重要求是不可或缺的。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是脱离凡俗,开阔视野所必需的,学会做事,掌握技能也是真正将理论化为实践所必须的。会做事而不能布道的人,其影响力和发展前途必然短浅,而会布道不能做事的人终究难以取得信任,难以长久。在从政道路上,会做事是晋升提拔的必备条件,但一个只会做事的人往往难以掌握核心权力,始终在处理一些小事情,结识小人物中度过。而如果只会布道,流于空谈,势必于人于己无益。所以我认为,从政一途应从学道开始,做事为主,布道辅之,道行合一。这也是对于人生规划的一个经验,所以在现下,我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实践有积极意义的知识,并逐步学做人,会做事,为以后向更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原则,进退有度。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到,曾的一生大红大紫却能稳如泰山,是为官之中的典范,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信仰,讲原则,知进退。信仰儒家伦理,尊君爱民,恪守儒家道义,修身齐家,能识天下大势,进退因势利导。对于我们而言,从政必须得一点就是有信仰、讲原则。有了信仰,我们才能不断努力前进,不至于因为某些无关紧要的挫折而放弃或转变。讲原则我们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认清立场,不被现实的诱惑所误导,这是为政之人想要长久所必须的。但信仰和原则是不够的,宦海沉浮,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坚持前进,不松懈,不后退固然是可贵的,但在必要的时候懂得退后才是弥足珍贵的。历史上无数政治人物都曾经激流勇进引领潮流,但真正善始善终的很少,到头来可能不免走向偏执,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这个时侯能因势利导,善知进退,则是为政为人的高级境界,也是我们需要努力培养锻造的终生目标所在。
总而言之,关于曾国藩,本人是持正面评价的,至于其他争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需过分计较。曾的一生,荣耀有之,坎坷有之,赞誉有之,诟病有之。综述其一生,本人斗胆概括为:
人格魅力:善修身,心至诚,律己达人,千古良臣。
方略魅力:忧天下,守礼义,为官布道,进退有法。
参考文献及注释:
1、曾国藩  《曾国藩文集》 京华出版社  1999年
2、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卷二)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3、唐浩明  《一个大人物的心灵世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
4、杨洪  《曾国藩家书》  湖南出版社  2000年5月
5、成晓军  《名人评曾国藩》 重庆出版社  2006年12月
6、梁启超  《李鸿章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7、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  1990年
曾国藩:一人一时代  纷纷诸子谁能媲?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周怡君
【摘要】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圣相”,鲜明凸显着魅力领袖的人格与方略魅力。本文再简单梳理其人生轨迹的后,基于政治学、心理学视角,对其内圣外王为人、办事传教为官进行剖析和探究,最后结合自身实际,谈几点人生启示。
一、生平简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悠悠六十载,曾国藩在晚清历史上流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不愧为: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1】
章太炎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则极为推崇,认为“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蒋介石也告诫儿子蒋经国“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果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而年轻时代的毛主席对曾国藩评价尤其高,“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美乎?”
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不论如何,曾国藩短暂的一生都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启示,笔者试基于政治学、心理学视角,对其内圣外王为人、办事传教为官进行剖析和探究,自知浅陋,不足言史。正讹补缺,是所望于硕学之君子。
二、 剖析探究
(一)、为人:内圣外王
1、志存高远,自拔于流俗
曾国藩语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志向的高远对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做人首先要立大志,图远谋。曾国藩认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没有中间,没有妥协,所以他所立定的是君子之志,即“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走多远取决于看多远,曾国藩一生莫不得力于心存高远,自拔于流俗。
2、家训祖德
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的,家庭环境不仅塑造禀性,也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处事方法。曾国藩能做的日后的惊天伟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良好的家风家教。
国藩治家为人,无不标其祖德,即“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读天下书,以修身,以养心;种蔬、养鱼、养猪,勤于劳作,自力更生,谓可以“觇人家兴衰气象”;天道酬勤,勤字之本即为早;勤于打扫,讲究卫生,远离疾病,养身之基也;祭祀祖先,扬整肃仁孝家风;亲睦乡里“人待人,无价之宝”。曾氏数代,克勤克俭,又将之汇为箴言家训,对后代影响深远。国藩一生受此熏染,大受裨益。
3、内圣磨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能成大事者,必自胜之力甚强。如果不通过不断的磨砺来提升和完善自身,就会让私欲、情欲膨胀,让意志变得软弱,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妨碍人生的成功。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不断磨砺自己、不断调试自己以外别无他途。这需要做到“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2】
曾国藩制定了严格的修身磨砺计划,行之以恒,曰“日课十二条”。【3】内容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修身之道,最难在于养心,东方古典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好,都强调一个“静”字,即万象放下,心无杂念、豁达光明、冲融虚廓的心境。内而专静纯一,方显外而整齐严肃。养浩然之气,心胸豁达,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纵观古今,代代圣贤,成功人士无不虚怀若谷。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天道酬勤,勤字之本在于早。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毛主席说过“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治学无方,则百无一成。”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其生平为人处世的成功,正是他秉承须臾不离读书,广泛涉猎,由博转约,格物正心,治学有方的善果,通过读书,走上了仕宦之途,广交了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曾国藩说:“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 ”俗话说:三人成虎。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居高位者尤其如此。与其以后招来麻烦,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谨慎从事,谨言慎行。国藩自勉,恒守“清慎诚勤”四字,而尤以诚字为重。与李榕书云:“……以诚字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乎大戾,免于大败,愿与足下共勉之。”【4】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一个人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干大事才有足够的资本。起居饮食,既有规律,又有定时,这是现代的卫生学非常强调的。至于爱好运动与节制少怒,则是健身与养心的根本。故身心兼治,确实是一种达到人生的一种最佳境界。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严格执行“日课十二条”,曾国藩的道德修养,学术见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曾国藩认为,人生的成败,往往不在外力,而在于自己修炼身心的内功。因此,“内圣拙诚”之道尤为重要,让自己的内功达到火候,才能铸成人生之金。曾国藩的秉性并非生来豁达宽容,成年以后的他也并非沉稳谨慎,然而,终能达到品性坚卓,为人谦诚的境界,乃是他毕生严以劾己,宽以容众,铢积寸累,修身养性之果。
曾国藩正是在“君子之志”指引下,秉承良好的祖德家训,自拔于流俗,坚守磨砺之功,虽经困惑挫折,终于修炼为一代道德典范。成为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一代圣贤。
(二)、为官:办事传教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曾国藩何以在三十七岁就官至二品,清朝独一人;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且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皆因其参深悟透中国官场之道,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清廉自律为基
曾国藩为官的过人之处一方面来自个人品高清廉,曾国藩生活非常简朴,晚年身为将相,所有衣物不值三百金,过世后,家产所剩无几,而且极力推崇清正廉洁;另一方面来自勤于任事,曾国藩为官要诀,在乎一“勤”字。曾国藩早年戎马,书生治军,全靠一“勤”字诀。曾国藩说:“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 ”毕生自律,以克己为体,遵从一“谨”字。谨言慎行,兢兢业业,纵观曾氏一生,“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是对其最好的评价。曾国藩办事认真,心思缜密,后期更是位高权重,日理万机。他仅活了六十一岁,这与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有很大关系。
2、用人之道为要——聚才广远
凡欲成大事业者,必以聚人才为首务。曾国藩能成大事,自非其一人所能为力,亦即借其幕府宾僚之群策群力互助建功也。然而天下之才,如何集而用之,必有驭乎天下英才之才识之量者,而后方可集天下之群才于一门而相其事业。曾国藩之所以得人,且人之所以乐于为用,盖以其见知人才爱重人才之故。
曾国藩秉承“内圣外王”信念,修得才足以服人;德足以感人;名足以信人,性足以近人,故帐幕即张,士归如云,争来效用。然仅自身魅力尚不足够,曾国藩在求才、选才、育才、用才、驭才方面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律,得以广远。
世传曾国藩还颇精于相术,并著有相书《冰鉴》,他在运用相书的理论,察颜闻声、评判人品方面堪称一绝。曾国藩观人于微,将人才细分,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可有德行高妙的清节家,强调制度的法家,讲究谋略的术家,也有兼具上三者的国家栋梁之才,能任大臣和地方官的器能之才和各具三家之才末流的智慧之才,善否之才,伎俩之才,以及超出三家之外的文儒口辩之才,胆略过人的晓雄之才。曾国藩对人的深刻理解和仔细划分,加之以利弊分析,仔细权衡,是世人远不能及的。
曾国藩在求才时,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求才》所说:"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还注意人才的互相吸引,使之结伴而来,相踵而至,收"得一而可及其余"之效。
曾国藩赋予他的幕府两种职能,一是治事,一是育人,使幕府不仅是治事之所,也是培养人才的学校。曾国藩本人既是军政官长,也是业师,幕僚则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生童。他认为天下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故非常重视人才的培育。人格上教训与感化,学术上引导,曾国藩与幕僚互帮互学,以备他日之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曾国藩特别重视倾听幕僚之策,广纳群言,而且重视反对者的建议。这也正是他足智多谋,处事稳妥的重要积淀。
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这也是赵烈文所说的“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之义。然宽以纳才,严以责效是实安危之大端,治乱之所存也。施恩是要讲究方法的,要施得巧妙,施得艺术,施得不露痕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氏施恩法大抵:推功揽罪法,也即是推功于下、归罪于己,推功揽罪是一种稀见、难得,过分的极端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再者不罚示恩法, 不依恃杖罚而求得治理。其实不罚示恩的功效也在于此,它能使官与吏的关系呈良性循环状态。一个想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在下属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树立有力的权威,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上真正服从你,真正地为你卖命。因此,除了施威之外,还必须巧妙地下属施以恩惠,做到投之以桃李,而报之以琼瑶。
曾氏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它被誉为清中叶后人才的渊薮,殆不为过。
办事不传教,其事难以长远;传教不办事,其教难以广远。曾国藩即是“办事兼传教之人”,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3、力转世风为方
曾国藩身处乱世,甚至当时世风日下,平息太平军动乱之后,明确提出,要“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务须从吏治上痛下功夫,斯民庶可少苏”,“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内乱迟早会再次发生。徐凌霄称赞曾国藩,“名满天下,有圣相之称。其才学略养,允足为有轻相臣第一。志在转移风俗,陶铸人才,尤为所见者大,非寻常所谓名臣者所能及。”【6】这种谋国虑远,与以身作则,使之无愧于“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美誉。
曾国藩的吏治思想,主要体现为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制定的《劝诫浅语》。这成为后世为政者取法借鉴曾国藩政治资源的经典文本。 无奈,倾颓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曾国藩等开明士大夫的全力以赴换来得“中兴”之景也不过延长了其数十年的命数,其实,在中国社会面临翻天剧变之时,这种力量和选择更像是一个垂暮王朝的回光返照罢了。
4、进退圆融为道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宦场安身立命,尤其是如此。人生是一个不断进的过程,如果在该进的时候不前进,在该退的不回收,必然招致失败乃至危机。曾国藩深谙进退圆融之道,综观一生,其进退之道可概括为: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韬光养晦,把握机遇;自立则自强;功成身退天下道。
曾国藩曾说:“机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修炼涵养,勿为不学无术之辈。”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人们都知道他处处以小心谨慎、谦忍退让、委屈求全作为准则,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然而谦退自抑要有度,“敢言定要负重,才能折服道中人。”他的“敢”、“勇毅”虽然体现并不算多,但却是用的适时、适机,往往对以后的成败也起着十分决定作用。
为人立世,离不开大家的相互帮持,但是,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立才能自强.全仰仗别人,后果将是十分危险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如。
“然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 自古封建社会为臣子者立下不世之功,无不为君主所忌。这确是帝王专制时代的残酷现实。只要无志于夺其权位的话,在功名成就之时就急流勇退,实为一种大智慧。
(三)、多重人格
综观曾国藩一生,糅合汉宋,以儒家为本,镶接百家。各家思想,几乎在他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一多相容铸就了曾国藩的多重人格。
慈禧太后曾褒奖他“公忠体国”;又被容闳推为“正直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之辈。而革命家章太炎大骂曾国藩者,誉之为“圣相”,献之为“元凶”。与此同时,另一个革命家宋教仁却以其“是非亡足论,观其识度无忝于英雄”称道之。【7】异途人物之同调与同途人物之异词以他们评说之间的矛盾反衬出曾国藩的多重人格的矛盾。只是一种无法用一言以蔽之来加以说明的现象,然而确乎存在于历史之中。
(1)拙诚与智术
曾国藩曾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这是论人之道,亦是自述心迹,由”诚“去伪崇拙,践履之久已成其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特质。文正之荣,亦中华传统文化之荣也。曾国藩人格中的” 拙诚“因而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自己的痕迹。
然曾国藩果真天分不甚高明吗?一个人的成就有大有小,小者铢积寸累可至,然大学问、圣王德业,必以过人的悟性,智慧,才能相济为用。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诚且愚鲁者,他饱阅人间世态,深殷圆融圆世之道,是“守以才自足,以才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之戒;“而拳拳服膺庄生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士,未有不得人者也”之教而已矣。【8】故有人称其“性毗阴柔,实师黄老”。这是曾国藩人格中的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有信念有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曾国藩是不屑于权术的;然而作为经世事业的惨淡经营者,他又不得已不在道德不可及之处
出入于人世间的机权。两者的背反,显示了一种人格的两栖。
(2)出世与入世
入世勋业,即指慷慨激烈的用世之心。曾国藩少即已“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自期,以况诸葛之自比管乐,犹为不及,少取功名,太平天国动乱起,做《讨粤匪檄》从儒生变悍将,叛乱平定后,民族危机下又率先萌生时代意识,审时度势,体用兼备,积极推行洋务。力挽世运的侠动之心,可见一斑。
而淡泊者,尘视轩冕荣利而意近出世。其实,曾国藩出世的淡泊之心并非矫揉造作。曾国藩一生清正廉洁,晚年身为将相,所有衣物不值三百金,且毕生以这种态度教子诫弟,秉承“八字家训“,且”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淡泊背后,是一种取义于老庄之旨的旷达之义。
他由“老庄之虚静”而悟谦退,以“不以物喜”的淡泊到达”不伎不求“的襟怀,与兵事染来的血渍相比,这同样是真实的曾国藩。真实的曾国藩正是存在于这种剥离不开的矛盾之中。
(3)鞠躬尽瘁与百结忧悒
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的信念支撑着他以死而后已的忠诚效忠清王朝。奋力与太平军的厮杀,胜利后的削兵示忠,他用自己的双肩支撑着一个倾颓的王朝,手创了清王朝的“中兴”,然而“中兴”之业,并没有化解他的百结忧悒,内心深处,他又常常怀疑这个王朝的气数,金陵攻下后一年,他与彭玉麟相遇,“言及国事与渠家事,欷歔久之。”
对于一个为王朝事业鞠躬尽瘁的忠臣,更显得无尽的悲凉与痛楚。他是一个奋发者,但身上常背负着百结忧悒的沉沉重负。
曾国藩的多重人格不仅反映了一个鲜活复杂人物的精神世界,更折射出19世纪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努力与困苦。正因为如此,他能成为那个浑浊年代传统文化有志于经世致用的精神领袖。
三、人生启示
细细翻阅曾国藩语录、家书、文集,肃然起敬,启迪颇多。
1、人生成败,往往不在于外力,而在于自己修炼身心的内功。志向对于个人的成败是关重要,做人首当立大志,图远谋。在高远志向的指引下,始终保持自信,有倔强之心,拂逆之气,而困而行,而勉而行,历尽千险阻而不挫屈。“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将眼光长远,脚踏实地,“躬身入局”,将之以勤,制之以节,行之以恒,持久努力,无间进取,“勇猛精进,艰苦卓绝”,终将成功。
2、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曾国藩曾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这句话不是简单就能说出来的,必须观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对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有种透彻的领悟力的人才说得出来。曾国藩不愧为灵气与神气兼备的人。“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发奋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脚踏实地,学识贵躬行,贵在坚持,行之以恒。治学有道, 要处处留心,循序渐进,拜师好问,交友切磋,博采众长,糅合融通,而后由博转约,方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了。
3、刚柔有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做人做事离不开坚韧的品性,因为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多人又不可缺少豁达与淡泊,不为名利所羁绊。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刚柔相济之道,不可让自己飞扬跋扈,更不可让自己软弱可欺。
4、养浩然之气。做人当守“静”,当注意两点,一是心中之气,而是心中之境,滋养浩然之气和豁达光明之心。成大事者,必须开通,做到淡泊名利,克己自省和虚静,不为眼前利益之失而痛心疾首,也不为是非而搅乱平和之心。有了心气和心境,方可安心做事,为自己的目标坚定走下去。
5、待人接物尤以“诚”字为要。做人是要有规矩的,好名声是立身之基本,本要正,源要清。人越竞争,越容易导致恶性循环,骗、暗、诡最易招之祸端。惟以诚、明、仁,以真心,方可换真心。做人,无论成就志向大小,都应以“诚”为立身之本和治心之本。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
稳慎之绝,磨砺之功,圆融之道,牵手之智,用人之律,进退之智。曾国藩的一生留给我们了太多太多的的财富与启迪。自知浅陋,不足言明。正讹补缺,是所望于硕学之君子。末了,以对曾国藩人格方略的粗浅理解为本文画上句号吧。
人格:清慎诚勤 内圣外王
方略:韬光养晦 办事传教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481.htm
【2】曾国藩.挺经.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5.001页
【3】萧一山. 曾国藩传.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3.20页
【4】萧一山. 曾国藩传.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3.223.224页
【5】曾国藩.冰鉴.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8.5.56页
【6】程晓军.名人评曾国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185页
【7】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6.35页
【8】萧一山. 曾国藩传.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3.77页
【9】http://www.fuhoutang.com/
【10】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
【11】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1
【12】唐浩明.曾国藩.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9
类别:教育  |  自分类: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  |  评论(24) |  引用(0) | 固定链接  | 阅读 (2863) |  顶( 0 ) | 埋( 0 )
上一篇:革命自有后来人下一篇:周济: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
推荐给好友    不良信息举报    推荐给编辑
匿名用户  回复 “异术” 应为“异数”。
at 2010-01-24 12:34:17
游客  回复 读了陈老师的学生的文章,认为:1、名师出高徒,作为在校学生,能对历史人物做了自己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蓄电池给我们的启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解决?解脱?解放-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领导学的经典案例-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毛主席的视角看常委会里的老同志-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早出晚归为荣,以早出早归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从容不迫为荣,以惊慌失措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勤奋好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审时度势为荣,以胶柱鼓瑟为耻-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温家宝:一份献给老师的答卷-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一次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会议-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做一个活着明白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人脉管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领导学的经典案例-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济:一个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以毛主席的视角看常委会来的新同志-红色牧师 -红色牧师-强国博客-人民网 灵感心声-苏佐杨牧师 知人晓事之曾国藩 知人·晓事之张居正 红色恶魔:斯大林 - 军事历史 - CHN强国社区-犯我之敌,虽远必诛! - Powere... 一些牧师的博客 床上培养的最大女干部!-好学生田春苗-强国博客-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