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易君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2:00
易君左自恃词学功力深厚,也在报刊上发表了几首《沁园春·雪》。易君左的词作立即遭到进步文化界的批驳,郭沫若说易君左“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朽木之材不可雕”。易君左卷入这次笔墨官司,弄得声名狼藉。
易君左自选集  中国新文学丛刊
【作 者】:易君左著 田  原主编【丛编项】:中国新文学丛刊
【装帧项】:精装 19cm / 262页
【出版项】: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民国64年[1975]【ISBN号】:无
【原书定价】:TWD40.00,TWD70.00
【主题词】:文学-作品综合集-中国-别集
易君左(1899—1972),湖南省汉寿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擅从报业文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兼任中华诗社社长,历经世变。易君左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成名早,享名久,成就高。为文、为诗、为书、为画,无不精工。文著60余种,数千万言,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信手天成,书画法古出新,卓尔不凡,为文坛奇人。
落拓名士易君左     2002年12月26日  15:09    文汇报
易君左是一个名气很大的现代文人,曾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早在1929年,鲁迅就把他与赵景深、沈从文等相提并论。上个世纪30年代,易君左写的一本小册子《闲话扬州》,引起轩然大波,影响波及全国。但他后来也走了一段弯路,落得声名狼藉。他写作十分勤奋,可谓著作等身。本文对他曲折的一生作了简要的介绍。
出身名门的才俊
易君左1898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官宦家庭。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与家庭环境分不开的。他父亲易顺鼎曾应张之洞聘请,到两湖书院任教,之后任湖南务督办、江阴江防督办等职。爷爷易佩绅曾是清朝一名儒将,担任过贵州按察使、江苏布政使,而且一生著作颇丰,是易氏文学世家的奠基人。叔父易顺豫曾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民国后任山西大学教授,是近代一位经师、学人,文学上的造诣尤深。易君左在家里从小打下国学根底,并终身受益。
易君左13岁时,到长沙明德中学念书。明德中学是最早与南开齐名的私立学校之一。易君左以他过人的天分,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一连跳级读完了由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的全部学业。这震惊了长沙的教育界。令易君左激动不已的,是他在这里多次聆听了革命家黄兴的演讲。那时黄兴担任南京留守使,仍多次抽空来这所他曾执教过的学校演讲,传播革命火种。之后,由于其父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印铸局帮办,他随同去了北京,就读于公立第四中学。然而他并不怎么把精力放在课业上,经常随父亲出没于江西会馆,与前清的遗老们一起参加诗词集会。易君左的敏捷才思和少年持重,让那些前清夫子们大为惊讶,尤以他的一首《猛虎行》饮誉京城。
易君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思想得以迅速升华。北大的教授们将西方的各种思想,通过翻译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特别是听了李大钊、陈独秀的讲授后,他产生了走出国门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1916年,易君左踏上了赴日留学的航船,到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探寻拯救中国与民众的道路。这一时期,他与周佛海、郁达夫、田汉、曾琦、罗教伟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创办华瀛通讯社,将他们在日本的感受,在这个岛国亲眼看到日本军阀妄图吞并亚洲各国而加紧扩军备战、磨刀霍霍的种种行为,写成通讯,提醒国人。当时,中日两国正酝酿签署《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而日方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谋取原来帝俄在北满地区的权益,进一步扩大在华势力。得此消息,易君左等留日学生频频集会演讲,痛斥卖国的段祺瑞政府。1918年5月初,易君左带领留日进步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被日本警察逮捕,以间谍罪被驱逐回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易君左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在火烧赵家楼以后,易君左凭着自己在日本东京游行集会的经验,料想军警必然前来镇压,便与傅斯年一起,组织学生们赶快疏散。
1923年,易君左南下上海,就职于上海泰东书局,一同共事的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易君左交往最多的是郁达夫和成仿吾,当时郁达夫出版了《沉沦》,风靡江南。易君左一边为他大力宣传,一边创作出版了自己的诗歌小说集《西子湖边》,同样也成为泰东书局的畅销书之一。此后郁达夫与易君左又一同被聘到安庆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在这里两人互相帮助,勤奋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6年易君左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部主任秘书兼政治部主任,并与郁达夫一同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他随军从广东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江西。北伐结束后,他回湖南主办《国民日报》,又创办《长沙晚报》,后任国立安徽大学教授。他与郁达夫一直保持着交往,到1937年,郁达夫全家因抗战流亡,易君左还曾将达夫接到湖南汉寿县老家避难。
《闲话扬州》惹官司
1932年,易君左应周佛海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公职之余,他主持成立了江苏文艺社,主办《天风》月刊和《文艺青年》月刊,并组织各种大型文艺宣传活动,深入到农村进行抗敌宣传。然而,正是在此期间,易君左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笔墨官司。
易君左到教育厅供职不久,“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省政府奉命暂时北迁,教育厅便改在扬州办公。易君左每到一处,最喜察风土民情,并以文字写下来。他到扬州后亦不例外,经悉心观察写了一本四万字的小册子《闲话扬州》,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本小册子,大部分篇幅是在介绍扬州的历史、人物、名胜、风景,但对扬州的风俗、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批评性的记叙和描写。他说扬州房屋矮小,街道狭窄,坑坑洼洼,天晴满街灰,下雨满街水。古扬州,亭台楼廊,比连数十里,而现在却满目萧条。“住宅的外面清洁真谈不到。所有灰尘并没固定的储所,任各户自由地倾积,什么水都向街心泼,无论何处都是小便所。许多土著都在红男绿女过路的草坪中公开大便。然而马桶又非常多,每天上午是马桶世界。担粪桶的男子与泼马桶的女人一边刷一边掏一边嬉皮笑脸地谈天。那女人头上都插着一朵鲜花。只要是女人,头上没有不插花的。”“都说扬州人好吃,而每餐不过两三碗菜,冷冰冰的。有许多人家只吃一餐午饭,早晚都吃粥。粥并不另外煮的,即用剩饭在锅里压碎,糊里糊涂地视为珍品。”“扬州人的象征实在是散漫得很,没精打采的,所以陷入一般的贫苦。”
《闲话扬州》一书正因为有上述文字穿插其中,立即引起了扬州人的不满,当地一些绅士组织人员拥入省政府要求罢免易君左的职务。省政府多次出面调停,说明言论自由的道理,但他们并不罢休,又转向国民党省党部要求对易君左进行处理。省党部的态度也同样委婉,这些人更加不满,便到法院起诉,控告易君左“诽谤”扬州人的刑事罪。
于是,易君左和中华书局一同被推上了被告席。中华书局总经理陆伯鸿和编辑所长舒新城请来上海鼎鼎大名的薛笃弼等三位大律师到镇江应诉。不料,原告方却遇到了困难,谁来代表扬州人呢?扬州在当时称江都县,在行政区域上没有根据,只有一个习惯名词,为古九州之一的通称,范围甚广。于是,三方在法院两次开庭后试行和解。扬州人请来当地最有名望的王柏龄主持调停,终于达成了最后协议:著作人登报郑重道歉,发行人保证这本书停止发行,易君左因在扬州居留时间不长,文中有些情况确有参差,他也不想卷入诉讼中疲于应付,便在镇江各报刊登了道歉启事,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然而,正因这场《闲话扬州》风波,易君左一时名声大噪。
一生毁誉参半
五四运动之后,易君左曾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启蒙运动。他首先参加了由王光祈、曾琦、李大钊等七人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其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易君左在这个学会里发表了大量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西洋家族制度研究》、《中国政治史》、《中国的家庭问题》、《法律进化论》等,在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易君左在“冲破一切桎梏”的思想指导下,却又不知不觉地滑向了无政府主义。后来他干脆与朱谦之等人一道,组织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团———奋斗社,并创办《奋斗》杂志,发表了许多与少年中国学会左派人物恽代英、邓中夏、毛泽东等人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受到陈独秀等的激烈批评。不久,少年中国学会作出决定,将易君左从这个组织中开除。
此时的易君左,仍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发表了《烟突》、《命运》等小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得鲁迅赏识,被鲁迅划入京派作家的范围。1938年秋,易君左携眷到重庆,任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他觉得编印那些政治资料毫无用处,就创办了一份《新四川月刊》,接着又创办《四川国民日报》,他兼任两社社长,每天亲自为报社撰写评论,报道前方抗战消息,表现出了爱国的热情。
然而他在思想上却对中共存在着误解和偏见,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他竟然受蒋介石指使,向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叫板,引来一片讨伐之声。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将《沁园春·雪》交柳亚子发表,一时轰动山城,人们竞相传诵。《新民晚报》称毛泽东的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词坛高手柳亚子称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发表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认为在政治上对自己极为不利,就要陈布雷组织文人以唱和评论为名,批评毛词,说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想超过秦皇汉武,其弦外之音是要做皇帝,要用武力夺取天下,要打内战。国民党宣传部立即行动,组织“唱和”,想从气势上把毛泽东词的巨大影响压下去。易君左自恃词学功力深厚,也在报刊上发表了几首《沁园春·雪》。易君左的词作立即遭到进步文化界的批驳,郭沫若说易君左“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朽木之材不可雕”。易君左卷入这次笔墨官司,弄得声名狼藉。
内战爆发后,易君左赴上海任《和平日报》社副社长,两年后又辞职创办《新希望》周刊。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逃到台湾。在台湾,他目睹了国民党溃败的一片混乱景象,开始反省自己对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梦想,心中充满失望和郁愤。当年,他就离开台湾来到香港,住在九龙。因为生活拮据,“一家人搬来搬去如渡船”。后来,多亏了他多年的办报经验,才在香港《星岛日报》谋到了一个职位,主编该报副刊。从此,他借此阵地培养文学新人,同时自己也写了大量的游记和回忆录。自1959年起,易君左任教于香港浸会学院,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他的回忆录《大湖的儿女》、《火烧赵家楼》、《卢沟桥号角》、《胜利》、《还都》、《烽火夕阳红》、《海角天涯十八年》、《回梦三十年》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出版的。
易君左以散文和诗词著称于海内外,他出版的论著、游记、传记、回忆录、随笔小品、小说、剧本及诗词等,共六十余种,尤以各种游记和随笔小品最为出色。他在国内游踪之广,记游之多,远远超过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游记达近百万言,这些游记不只是描摹自然山水或记叙履痕游踪,而是将自己对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考察结合起来写,在写作风格上更是呈现出洒脱、飘逸而又灵韵跳荡的特点。他的诗词集《君左诗选》在泰国和南洋一带也拥有很高的声誉。
易君左在香港呆了十八年。他晚年的心境是很悲凉的,常有才华未展、命运漂泊的嗟叹。当年逾古稀,无力再上讲台时,他极不情愿地渡过海峡,回到了在台湾的儿子身边。易君左于1972年去世,走完了他毁誉参半的人生旅程。
“五四”运动中的湖南人——易君左
●周光曙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五四”运动不乏湖南年轻人投身其中,有的就从这里起步走向光明;有的始则头角峥嵘,而后却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终被雨打风吹去,汉寿易君左即是后者。
1899年初,一代名士易君左诞生于长沙,其父易顺鼎时任湖南釐务督办,有“晚清三大著名爱国诗人”之誉。
易君左曾在长沙明德中学求学,由于扎实的国学基础和过人的天分,只用两年多时间,就一连跳级,不仅在全校引起极大反响,也震惊了省城教育界。在明德中学易君左多次聆听黄兴演讲,令他激动不已。
易君左在长沙学习了两年多,随母北上,其时他的父亲出任袁世凯政府印铸局帮办。在北京,易君左就读于公立第四中学,课余常随父亲出入江西会馆,与前清遗老们参加诗钟集会,易君左曾以一首《猛虎行》饮誉京城。
1916年,易君左到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期间与郁达夫、田汉、周佛海、曾琦等结下深厚友谊,一起创办华瀛通讯社,后日本当局以间谍罪将易君左等驱逐回国。
易君左回到祖国,正值“五四”运动前夜,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这一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组织策划人之一,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
1919年4月底,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首先在易君左所在的北大引起强烈反响。年轻的易君左奔走各高校之间。1919年5月3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齐集北大法科大礼堂,形成了次日集会游行的决议。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散会后易君左通宵不眠,他和法科同学一道,挥舞手中的毛笔,不停地书写着传单、标语,并指挥同学们赶制三角小旗,直到次日东方拂晓。5月4日,学生们分头齐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五四”运动。集会结束后,开始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易君左一会儿在队伍中间,一会儿在队伍前面,他奔跑着,呼号着,将满腔的悲愤,化作声嘶力竭的呐喊。
1932年,易君左应湖南沅陵人周佛海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时“一·二八”国难发生,江苏省政府奉命暂时北迁,教育厅便改在扬州办公。易君左每到一处,最喜察风土民情,并以文字记下来。他到扬州后写了一本4万字的小册子《闲话扬州》,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本小册子,对扬州风俗、建筑设施等进行了一些批评性的记叙和描写。此书立即引起扬州人的大不满,当地绅士组织人员涌入省政府、省党部要求罢免易君左职务,并到法院起诉易君左,控告易“诽谤”扬州人。后经当时有名望的扬州人王柏龄居中调停,达成最后协议:著作人登报郑重道歉,发行人保证这本书停止发行。易君左选择了妥协,便在镇江各报刊登了道歉启事,一场风波暂告平息。
不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南京《中国日报》感于此事,出一个上联公开征对,“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报社承诺,谁要是对上这幅上联,赠品优厚。一时间,各地文人墨客,绞尽脑汁,纷纷应征。当时正是林森(子超)连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南京名医兼诗人叶古红就此戏成下联,获得首选:“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经过一场官司,又加上报纸炒作,人们想一睹《扬州闲话》又不可得,易君左一时名声大噪。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赠诗并索要到毛泽东的一首旧作《沁园春·雪》。这首词轰动山城,人们竞相颂诵,蒋介石看到这首词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认为在政治上于他极为不利,便组织起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评论为名,对这首词群起围攻,大肆发难。易君左在这次讨伐中自恃词学功力深厚,领头在报刊上发表了数首《沁园春·雪》,对这首词作公然诋毁。易君左此举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驳。1949年,易君左离开上海,到了台湾。1949年后,他来到香港,住在九龙城内,生活拮据,后在香港《星岛日报》谋得一个固定职位,主编该报副刊。1967年后,易曾在台湾政工干校、台湾中华学术院等处任职。1972年,易君左在台湾去世。
易家铖
http://218.75.145.4/ReadNews.asp?NewsID=1399
易君左(1898—1972),名家钺,城关镇人。祖孙三代文武兼资,簪缨相续,祖父易佩绅,官至布政使。父顺鼎诗才横溢,与樊增祥齐名.
君左幼时就读于湖南明德小学部,十岁随父客岭南,即学为诗。辛亥革命后,父亲在京做官,又北上入北京市四中。课余,常随父到江西会馆参加寒山诗社的诗钟集会,周旋于王壬秋、陈宝琛、严夏、梁启超之间。年仅十余岁的君左,夹在一群博学的老名士里,大逞才华,居然两次入选诗钟“状元”,博得名公青眼。一次诗社以“笼纱格”形式命题,用“寸,人力车夫”赋联,他脱口而出:“小草之心心春莫报,软尘一路足如飞。”上句是唐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意,下句写北平人力车夫跑得非常快,为众人激赏,评为首选。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东渡日本,进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1918年,因与曾琦等创办“华瀛通讯社”,反日救国,被逐回国。他锐气不减,又在上海与曾琦创办“救国日报”。不久加入少年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研究会。次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夏,赴日本续读,192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易君左任上海中国公学教职兼东书局编辑,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共事,出有诗歌小说集《西子湖边》。
1924年,易君左离开上海去安庆,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同年到长沙,加入国民党,次年回汉寿办团防,创办县图书馆。北伐开始后,投笔从戎,任国民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常委等职。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他的《闲话扬州》一书。该书在记述杨州社会生活时出语欠当,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而有关此事的对联:“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杨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盛于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君左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初任湖南《国民日服》社长、省政府顾问、参事。1938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专员等职。??? 1945年,重庆谈判后,在重庆文化战线,革命文艺界与国民党御用文人,围绕着毛泽东《沁园春.雪》,以和唱形式,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易君左披甲上阵,于12月4日在《和平日报》抛出第一首和词。序中矫“全民”之命,号召“天下词家”围歼,并以盟主自命。词中把革命力量比作“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妄图扑灭人民革命烈火,把幻想寄托在“更待明朝”。郭沫若和词不达意中有“传声鹦武翻妖,又款摆‘扬州闲话’腰,与之会锋相对。后易君左出川回南京,旋赴任上海《和平日报》副社长兼副刊主编。
1949年底去台湾。次年到香港,先后任香港珠海大学教授,香港美国救助中国知识分子协会编辑所文艺组主任。《星岛日报》副刊主会、香港浸信会学院教授兼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国际笔会理事兼出版部主任。1967年返台,在政工干校任教。后为台湾学术院研究所会员,兼任中华诗社社长等职。1972年3月在台病逝。
易君左学学渊源,才高勤学,又历经世变,故在文坛上有后成就。他成名早,享名久,不但是名诗人,而且是散文高手,尤长于写游记,且精于书法。遗著包括论著、小说、诗词、散文等60余种,洋洋数百万言。
有关易家祖父三代的文才武略见:
http://mt.rednet.cn/Articles/05/09/15/712136.HTM
易家铖与郁达夫的交情: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60/21872/2554014.html
闲话扬州的官司:
http://www.wentan.com/html/renwu/wtstar/2005-10/27/1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