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37:20
标  题: 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下)
发信站: 紫金飞鸿 (2002年02月10日19:28:4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三、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转变
方东美说:“少年中国学会之可爱,初由有学术文化之理想;少年中国学会之解体
,疚在学人之沦为党人。”(49)少年中国学会的分裂乃是五四运动后至1925年间复杂的
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惜乎五四运动以后,至于民国十三四年,国情愈恶化,北方军阀
愈益猖撅,全国青年革命情绪缴昂,已有操刀立割,仗剑顿挥之势,于是各依其所见所
信,转求效率最快之政治路线,期以达成救国之目的,大势所趋,有如决川赴海,莫之
能遏。”(50)在这种转变中李大钊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开始向会友宣传共产主义,王光祈曾当面反驳过两次,认为各
国有各国的国情,中国固不能走法国革命的老路,也不能照搬俄国共产革命的经验。(5
1)不久李璜在离开上海去法国时写了一封《留别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书》,反对盲从马克
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认为马克思主义之阶级斗争说及“工人无祖国”之论行之无效
,而且甚为残酷,并非人道主义的胜利。(52)上海会员也主张多研究学理,少叙述主义
,王光祈代表北京同人对此极表同情。(53)此后巴黎会员曾琦等人也同李大钊争辩,认
为共产主义不适中国国情,世界革命极不可靠,又反对第三国际。这样,由于李大钊宣
传马克思主义,在学会内部形成了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争论。
1920年8月李大钊提出学会有标明主义之必要,邓中夏、刘仁静、黄日葵等人表示赞
同,而左舜生等人反对。在1921年南京大会和1922年杭州大会上均有激烈的争论。曾琦
、李璜、陈启天等人“渐次警觉共产主义运动亟宜设法预防,因而提出国家主义与之对
抗。因此少年中国学会内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之争,遂于民国十二年起转变为国家主义
与共产主义之争。”(54)全会骚然,不可终日,到1925年自动解散。
少年中国学会之本义在“用真实学术与社会事业两种,以造成中国社会基础,然后
再用基于社会之实力,以解决政治问题。”(55)李大钊由主张社会活动到主张政治活动
,由主张少年中国学会为学术文化的团体到主张标明主义,本身即标明了其少年中国主
义的不断进步。在1919年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虽然宣布他是爱谈布尔
什维主义的,然而他仍然相信所有主义的价值,“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
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56)正因为如此,李大钊相信
少年中国不是死板的模式、铸定的偶像。这时李大钊已经同陈独秀开始讨论建党的问题
,并与俄共党员有了联系。1920年四五月间维金斯基到北京会见李大钊,又往上海会见
陈独秀,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并且开始
派人领导工人运动,亲自去郑州指导。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现实政治的推动下,李大钊
迅速向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1921年3月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
,表明他不再寄希望于五四运动以来的学生团体,公开提出要组织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
,以领导民众运动,谋求中国的彻底改革。并且相信,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抛弃了过去人道、自由、博爱的一般理想。这表明李大钊已经彻底摆脱了少年中
国学会的宗旨和信条,抛弃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思想内容,彻底转变为一个马克思
主义者。也就是说,在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李大钊逐渐放弃了少年中国主义中对
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修正,完全投身到现实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中去。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途径是不同的,陈独秀经历
了虚无主义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李大钊则是经历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而最后成
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少年中国的理想即是其思想转变时期的具体表现。李大钊少
年中国主义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试图综合各种思潮而形成自
己的思想体系的努力。李大到的少年中国主义虽然已是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但是仍然
没有具体化,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成分,然而,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主义又充满了
进取的精神,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又受现实政治形势的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
不断深入,这一切使李大钊不断抛弃其思想中消极的、浪漫的、空想的成分,成为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者

注:
1沈云龙主编:《曾慕韩(琦)先生日记选》,第1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2王光祈:《本会发起之旨趣及其经过情形》,《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3期,1919
年5月1日。
3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二章《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传记文学》第16卷第
4期,1970年4月。
4(王光祈),任一民主编:《四川近代人物传》第1辑,第218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85年版。
5周太玄:《关于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的回忆》,转引自崔宗复《王光祈的生平和著作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6秦德君:《忆跟李大钊同志在—起的难忘岁月》,《回忆李大钊》,第98—101、人民
出版社1988年版,
7《李大钊文集》上册,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79页。
9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二章《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传记文学》第16卷第
4期,1970年4月。
10《李大钊文集》上册,第200页。
11《李大钊文集》上册,第371页。
12《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05页。
13《李大钊文集》下册,第893页。
14《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25页。
15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二章《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传记文学》第16卷
第4期,1970年4月。
16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1月出版的“少年中国丛书”第一种,曾踌著:《国体与青年》封
面背后有续出各书预告,其中第七种为李大钊著《少年中国主义》。
17王光祈:《本会发起之旨趣及其经过情形》,《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3期、191
9年5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少年中国》1卷6期,1919年12月
15日。
18《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2页。
19《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2页。
20《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57—558页。
21《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65页。
22《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57—571页。
23《李大钊文集》下册,第68页。
2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第11页,《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4
月发行。
25《他大钊文集》下册,第43页。
26《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3页。
27《李大钊文集》下册,第16页。
28《李大钊文集》下册,第18、67-68页。
29《李大钊文集》上册,第186—187、192、343—353、581—588页。
30《李大钊文集》下册,第36页。
31《李大钊文集》下册,第96页。
32《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3—44页。
33《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3页。
34《李大钊文集》上册,第433页。
35《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51页。
36《李大钊文集》下册,第558—559页。
37《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48页。
38《李大钊文集》下册,第44页。
39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少年中国》第1卷第6期,1919年
12月15日。
40李璜:《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与成立》,《传记文学》第35卷第1期。
41《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52页;王光祈:《城市中的新生活》,《晨报》,1919年1
2月4日。
42《李大钊文集》下册,第186页。
43《李大钊文集》下册,第212页。
44《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01—602页。
45《李大钊文集》上册,第573页。
46《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00页。
47《李大钊文集》上册,第608页。
48《李大钊文集》下册,第1页。
49东方美:《苦忆左舜生先生——因及少年中国学会二三事》,《传记文学》第15卷第
5期,1969年11月。
50东方美:《苦忆左舜生先生——因及少年中国学会二三事》,《传记文学》第15卷第
5期,1969年11月。
51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二章《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传记文学》第16卷
第4期。1970年11月。
52《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1期,1919年3日1日。
53《少年中国》1卷1期,1919年7月15日。
54陈启天:《寄园回忆录》第137页。
55王光祈:〈致少年中国学会同志书〉〉,《王光祈旅德存稿》下册,中华书局1936年
发行。
56《李大钊文集》下册,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