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没有文化耐心的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04:31
这是一个没有文化耐心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文化耐心的时代吴祚来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代出土的一些玉器或大理石雕刻艺术作品看,那些手工制作出来的器皿,精美绝伦令人惊叹,有些作品据说是一个人用一辈子打造出来的,所以精美绝伦,所以传载万世而让人叹为观止。古典时代的艺术作品,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一颗沉静的灵魂,静穆而伟大,而浪漫时代的艺术作品,却能让你感受到神圣的、纯净的、火一般燃烧着的激情。我们当代艺术作品呢?现在有许多学者说,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要从文艺出发,回到人的本性,无论是政治文明还是经济文化,都要回到人本身,让人成为目的而非手段,让人的心灵获得解放。真正的艺术需要神圣的崇高感、正义感与艰苦的耐心,我们这个时代有吗?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那是一个需要伟人而且产生伟人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呢?是个需要恶俗而且产生恶俗的时代,低俗、媚俗、恶俗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道不容忽视的主流,为什么?因为艺术没有任何神圣性,不讲人格尊严,只有娱乐与嬉谑。艺术应有内在的神圣性,也就是通过艺术愉悦人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情感,甚至引导人的灵魂,如果艺术没有神圣性,则只有通过艺术娱乐人,而当艺术为了市场份额追求经济利益之时,艺术便不再是艺术,而是娱乐,它就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低俗的需要而出卖艺术品格,艺术就成了搞笑的代名词。二、我们说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我们的快速增长的畸形的经济不仅导致房价飞涨,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贫富落差增大,各种力量纠结在一起,形成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的病态势力,看看新闻曝光的一些恶性事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为了获取暴利,不惜以矿工生命为代价,为了扩建城市或房产建设,不惜以暴力方式驱赶原住户,以血的代价驱动经济发展。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虚浮的“GDP”左右着地方高速而病态的发展,国家高层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代价过于昂贵。面对超限发展模式,老百姓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用化肥农药摧熟农产品,或者在牛肉猪肉里注水,果实没到在成熟的时候,则用化学药物将其摧熟变红,用瘦肉精让猪身上长出更多的对人体有害的“瘦肉”来,用硫磺烘制出金黄色的黄花菜,用漂白粉漂出纯白的馒头或粉丝---一切都是为了快速发展、快速回报,用化学的方式改变自然形态,用表象来满足公众物质生活的需要。我们生活在假象之中,也生活在怀疑与不互信之中,生活成本被虚高哄抬,底层生活者只有通过另一种恶意的方式回应社会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在指责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同时,我们要问一下社会管理者决策者,社会给予他们多少关怀、关注?每个个体的内在焦虑与外在假象交错出当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一些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像经营房地产与股市那样经营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也因此产生畸变,资本主导着文化,娱乐与恶俗引导着观众眼球,炒作形成社会热点效应,文化活动被事件化,而获益的却是文化商人或投资人。对文化作品进行短期投资,一旦获利就抽逃资金,或进行另一次的大规模的文化项目运作。当文化艺术活动被卷入经济赢利活动之中,我们的艺术家们还有多少艺术精神空间可以自己支配?还有多少人文精神可以在艺术中弘扬?还有多少文化耐心去精心打造艺术精品?当代文化人文化耐心的丧失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基础。已然成功的一些文化人,或者说占据着主导权与话语权的文化人,没有与社会底层的苦难并肩,更没有将自己心灵沉浸在普众的苦难之中,而是虚浮在社会表层,过着浮光掠影的贵族式生活,是资本的力量架空了文化人与艺术家,使他们失去了土地的深沉,也感受不到大地深处的疼痛与呻吟。三、通过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做得最成功的当属央视的“鉴宝”节目,所有历史文物都通过经济的方式复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消逝的时代原来也具有旺盛的经济生命力,将文物当宝物并进行价值鉴定,使人们关注文物,热爱文物,当然也会让人们只从经济角度来审视文物,一切以市场价格为目的。我们看这样的节目,它的兴奋点的价值指向不是在文化与历史的背景知识,而是在专家们判定的文物价值数字,而这些数字又是让观众与参与者与通过游戏的方式竞猜,竞猜的结果与专家的判定相一致是获胜的条件。历史的、文物的价值都被功利化、财富化、娱乐化,而对文化历史本身,人们则兴趣寥寥,因为,物质泡沫化的年代,传媒炒作的季节里,人们没有了文化耐心,而我们只对财富与数字有着兴趣与信心。家里有宝物可以通过鉴定来判断其财富价值,家中没有,通过淘宝的方式去获取,地方政府呢?对地方文化建设没有耐心,但对快速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却心情急切,用什么办法呢?一是动用地方财政或集结民间财富,声势浩大地举办一次明星演唱会,国家级电视台现场直播,公众看到了热闹,地方提升形象、领导得到出镜率与知名度、明星得到出场费、演出公司或经纪人当然也获利不菲,它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吗?地方政府不会去考虑,为官一任,影响一时。除了开大型演唱会,还有一招也是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法宝,就是公祭历史名人,陕西公祭黄帝,湖南公祭炎帝,杭州公祭伍子胥,山东公祭孔子,还有地方公祭武则天,幡旗飘飘,锣鼓喧嚣,官方穿西服,祭者著黄袍,文白夹杂的祭文,不伦不类的仪式,电视镜头里出现的只是地方领导与嘉宾,至于所祭历史人物的人文贡献与历史价值,却是文化之谜,这样的大型活动之后,经济经营活动随之而来,什么名人家酒家宴,高额门票与周边的市场开发,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也立即建立起来,挖祖坟发财,靠祖先吃饭的经济模式因此确立。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一些地方不惜出资寻找专家学者,搜集历史资料证据,论证名人为在当地出生或与当地有着渊源,这样,学界的学术争论就与地方的文化资源相联系,学术成果直接影响着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经济”。而对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如何建立当代特色文化?如何培育、扶持当代文化人物?没有这样的计划与想法。文艺界更是失却的文化耐心,“炒作”一词的出现,是文艺界没有文化耐心的最突出表现。作家艺术家不是“慢炖”、“熬制”艺术佳酿,而是爆火炒作文化果实,快速产出快速收回投入,并追求物质回报的最大化。炒作的背后就是手段与运作,就是包装与造势,也会是故弄玄虚、制造风流,无关文化只关利益。近期的文化事件中,我们看到这种文化浮夸之风已盛行一时,愈演愈烈。文化应该引导经济与政治,而我们的文化艺术却拜到在金钱的石榴裙下,主动接受它的诱惑而不能自拔。当代艺术作品破坏了人们的审美心态,如同超限度开发自然资源一样,一些被经济制约的艺术家们,过度炒作艺术,一方面将艺术品的价格炒得远远超出其本身价值,另一方面用过量的情色血腥场景刺激人们的审美感官,使人们对这种过度刺激产生不良的情感依赖。千般算计,却没有一颗单纯的心,而眼花缭乱的“艺术品”也使我们失去了欣赏恬淡深沉的艺术意境的审美心境。在影视艺术中,我们看到一些应合“主旋律”的作品屡见屏幕,今年有什么重大社会主题,就生产什么样的题材影视作品,因为这样的片子既容易通过,又会引起主流媒体的报道关注,当然吸纳社会资金也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应合与应景之作,其本质既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主旋律,而是艺术投机行为,通过取悦主流意识而做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些著名导演也被裹胁到资本运营下的艺术制作与炒作之中,不能自拔或者说乐此不疲,可以说,《满城尽戴黄金甲》就是一部没有艺术耐心的代表之作,屏幕一开打,就是后宫嫔妃的大通铺,接着就是整排整连的大乳房,再接着就是让人目眩的奢华无比的宫廷超豪华装修、乱伦之后的大政治阴谋,结局是大屠杀收场。这些艺术制作者们连编著情节的耐心都没有,有人说它的内容源于《雷雨》,还有人说它是莎士比亚的剧作串联而成,总之,看着它的情节总让人似曾相识。与“黄金甲”同期上映的《三峡好人》是一部投资小而充满现实感与人文关怀的优秀电影,但在资本强势的黄金甲面前,势单力薄,票房惨淡,为什么?因为黄金甲通过媒体与广告造势,实现的强势覆盖,人们进影院首先是看一次文化事件,希望自己是一个“在场”者,然后获得公众话题,正是这样的炒作,获取了特殊的文化效应,而这种效应直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文化热炒是对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伤害,还是福祉?现在热议的“梨花体诗”,始作俑者是河北作协的一位女诗人,她的部分诗作极端直白,什么“姐姐两个孩子,一个叫什么,另一个叫什么,出去玩去了”之类,由于她的作家身份,使她遭到了漫面而来的攻击,当然也有少数人为其叫好。由于诗歌的冷落,边缘化,诗人们没有了苦吟的耐心,随手随口也就生产出诗句来,通过网络放大,就成了文化事件,当诗歌没有了情趣与意境,没有了韵律韵味,专业诗人也就失去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想想古人“推敲”的典故,还有“为吟一字安,捻断数根须”的创作精神,当代文化人只有汗颜与惭愧。艺术从来就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人说艺术是“闲”出来的,艺术必须有一种闲逸散淡的精神气质,靠燥动与添加时尚元素来哄闹出文化事件,只是短暂的眩目,不可能产生经典的艺术作品。四、近期北京某著名作家“复出”一时成为网络与媒体热门话题,我们看到,除了在多家网络上接受访谈外,在著名媒体《南方周末》上,有一个整版的报道,而北京著名媒体《新京报》则用了三个版,北京网友周玉洪在凯迪网著文中提及《南方周末》这则文化头条时说:遗憾的是,一个现象让我很震惊,这篇报道太传真了,所以我们可以数出来,一共用了七个“逼”,词组分别为牛逼和◎◎,四次丫,分别用在了你之后和们之前。当然还有南方人不说的土话“操性”(据说是指德性)两次。而在《新京报》上,面对女记者采访,这位作家居然多处也用了“京骂”,并宣称,我就是“痞子”,以骂开道,对文坛各色人等一杆子扫荡一船人,这位著名作家与媒体都失却了耐心,希望借助一下恶骂的轰动效应,提升影响力,但殊不知,这种影响力是负面的,是破坏性的,一是毁了作家自己新的出场形象,二是毁了媒体的文化品格。我们注意到,他面对的是二家著名媒体的女性记者,在国骂京骂中的低级字眼却是对女性性别的极大侮谩,将这样的作家抬举到世人面前,是想宣扬什么样的价值?我们的日常语汇中可能一时消灭不了国骂,但我们的主流媒体与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们为什么不能净化语言,让国家语言神圣、纯洁起来?当这些低级下流的语言成为不流媒体与名人们的日常语言时,它对新生代的年轻人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播与影响呢?有一种力量是通过贴近大地获得,而有一种力量是通过低级谩骂与低俗的语言获得,显然,这位作家显然取用了后者。负面价值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却被一些人“正面”地利用着,也就是,无论你如何批评他,甚至他是劣行,他仍然通过其知名度而获得他想要得到的新闻利益,他的产品的影响或自己的知名度通过炒作得到提升。五、国家规定盐里必须加碘,如果盐里没有碘,被视为不合格的食品。我们艺术作品里需要添加什么呢?有人说艺术要回避崇高,是的,不能所有的艺术品都让人产生崇高感,或书写崇高的人物与精神,又有人说艺术不用过多地思考,这样会累着欣赏者,艺术就是娱乐就是让人高兴,这样艺术似乎会一身轻松,但一旦艺术没有崇高感、没有神圣性、没有心灵寄托、没有思想内涵,稍不留神就沦为满足视觉刺激的嬉乐工具,从上半身慢慢游移到到下半身,从低俗逐渐变为粗俗与恶俗,它一再提升人的心灵与精神,而是满足人的一时嬉乐愉悦,而这样的所谓艺术作品不需要经年打造,不需要心灵养育,只需动用财力名人效应,一轰而上,铺天盖地地宣传炒作,就将人们吸引过来。资本投入、市场运作、媒体跟进、“粉丝”与围观者就会蔚然成势。媒体是一道防线,可惜,资本的力量无所不能,他们往往为了吸引眼球也加入到哄抢社会眼球的行列,煽风点火,为虎添翼,使热点升温起火,各获其利。艺术产品是社会的精神食粮,这种产品里如果没有多种社会需要的精神元素,人们得的不会是大脖子病,而是精神疲软症,人们心中将逐渐丧失真诚、正义、慈善等美好品质,而将浅薄的搞笑视为一种生活价值。这是一个没有文化耐心的年代,我们因为没有耐心,而丢失掉自已一片纯净的心境,我们的文化心态因此失调失衡,文化人需要做的,是沉静下来,询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社会良知与良心,文化泡沫化与文化浮夸风只会造成我们时代文化荒漠化,只会使社会文化变得焦虑不堪。文化要用耐心对文化良心负责,简单的破坏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们需要重建我们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自信。载文艺理论与批评第三期日久生情 发表于:2007-5-24 1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