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昭忠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58:13
清朝建国前期,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地位,用“崇德报功,风励忠节”之义,于雍正二年(1724)在北京建京祠,表彰建国以来为建国、卫国而牺牲之将帅,取名为“昭忠祠”。

  昭忠祠于雍正六年建成,凡文官三品、武将二品死难之忠勋,又符合入祠规定的,皆 入昭忠祠受享。祠内,合五十人一龛位,位祀正中。并附死难士卒,数十人或百人为一龛位,分列两旁。举行春、秋二祭,此后遂成定例。嘉庆七年(1802)除二品以上有功勋牺牲之官员入京祠外,复令各省建昭忠祠,凡阵亡的文武官员暨兵士乡勇,皆得入祠供奉受享。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请求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建(湘军)昭忠祠,祭祀湖南水陆师阵亡官员,于是各省皆仿效。不久天津亦在城西北城隍庙附近建昭忠祠,祭祀天津籍阵亡官员将士。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督直后,直隶行署设在河北。不久,淮军亦由海光寺迁至河北窑洼,遂拟于附近建(淮军)昭忠祠。此时,李鸿章部属建议:昭忠祠与淮军驻地毗邻,不妥。故复于河北另择地建昭忠祠(原址即今河北区昆纬路昆石中学)。当时,昭忠祠红色大门,坐西面东,砌石为阶,迎门有“昭忠祠”三字大石碑。大殿起脊翘檐,雄壮巍峨,旁殿也雄伟可观,内祀淮军水陆阵亡将士。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中战死的北洋海军官兵,如邓世昌、林永升等人,均纳入河北昭忠祠受祭祀,故河北昭忠祠人们习惯上又称之为“海军昭忠祠”。海军昭忠祠遂成为中国第一个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祠堂。“甲午战争”后不久,李鸿章被罢职,调京。继任者未能重视,祭祀遂断,祠亦逐渐荒废。

  清末民初废庙兴学,利用庙宇、祠堂办学校。荒废的昭忠祠南部,先改学务公所,后改为直隶教育厅(今河北少年宫)。民国元年(1912)部分军界人物颜斌、刘汝贤、王崇义等人利用昭忠祠旧址,办起觉民小学,收辛亥革命军人子弟。1915年夏,直隶教育厅迁出,在该处添设中学部,仍招收革命党人子弟,至1917年始正式公开招考学生。学校经过整修,昭忠祠已尽失旧观,后更无人知是中国第一个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祠堂了,但天津河北区少年宫尚有许多石碑座,均系当年昭忠祠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