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 講 太陽病概說(2)、太陽病提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7:07
大家好,我們上課。
  我們上次課給太陽病篇作了個開頭,就是講的太陽病的大概的情況,我們把它叫做太陽病的“概說”,我們說太陽病的成因,主要是風寒邪氣侵襲人體的體表,當然太陽病的成因還有一種少數情況,就是少陰病陽氣恢復以後,臟邪還腑,陰病出陽。這種情況雖然非常少見,但在《傷寒論》中,討論太陽和少陰關系的時候,少陰病陰病出陽,是太、少之間邪氣相互轉換的很重要的依據。隨後我們討論了太陽病的病位,太陽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涉及到足太陽膀胱腑。從太陽病篇的原文來看,也涉及到手太陰肺的病變,因此說《傷寒論》中的太陽病就是從臨床實踐來的,是根據風寒之邪侵襲人體的肌表以後,它主要表現是什麽證候,從這種臨床實踐中來的太陽的生理。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太陽病的病機,我們復習、回憶了太陽的有關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經絡,包括了臟腑,包括了臟腑的功能、臟腑的氣化。從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特點來看,從頭到腳,行於人體的頭項、後背,是人體最長的、穴位最多的一條經脈,特別是它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和腎相連。這樣的話,它就可以借助督脈和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陽氣。我們還提到了足太陽經的經別散布於心,這就溝通了太陽和心的關系。關於太陽膀胱腑,它是主氣化的,膀胱腑的氣化。我們是從兩個方便來談的,一方面是說它可以化生太陽的陽氣,那麽膀胱它作為一個水腑,怎麽樣可以化生陽氣呢?它是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陽氣。這個陽氣呢,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脈,經脈是氣血之通道。同時也通過三焦這個氣機水火的通道向體表輸布。膀胱氣化機能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參與水液代謝,參與水液代謝,一方面可以把體內的廢水排出體外,另一個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氣化成津液,然後把津液向全身的各個器官輸布,使津液輸布上承。膀胱氣化機能的這兩個方面在太陽病中都可以出現一種病理性的變化。我在講太陽病的時候具體都會談到。
  關於氣,也就是太陽的陽氣。我們說它的陽氣的量,是三陽中量最大的,這種陽氣它是輸布於體表的,它的功能是溫養肌膚、調節體溫、防禦外邪,因為人體體表的面積最大,所以這種陽氣如果不強大的話,它就不可能“司開闔,肥腠理,衛外而為固”,是從一種生理角度來講的,太陽陽氣的量是最強大的,醫家把它叫做“巨陽”,把它叫做“大陽”, 這個陽氣化生於下焦。我們剛才說過的,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和三焦向體表輸布,所以《黃帝內經》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應”的話。太陽的陽氣化生於下焦,陽氣在體表的不斷消耗還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攝入的水谷精微來不斷的補充能量,所以我們說太陽的陽氣補充於中焦,太陽陽氣向體表輸布的過程中還需要借助肺氣的宣發,才能夠均勻的布達於體表,完成它在體表的這種溫養,這種調節體溫,這種防禦外邪的功能,所以我們又說太陽的陽氣宣發於上焦,我們上次課就講到了這裏。
  我們可能在《中醫基礎》裏或者在《黃帝內經》學過這樣的一段話,“衛出下焦,衛出中焦,衛出上焦。”我們現在說太陽的陽氣化生於下焦,補充於中焦,宣發於上焦。太陽的陽氣和我們在《中醫基礎》裏說的那個衛氣是什麽關系?應當說,太陽陽氣輸布於體表就是衛氣,所以古代醫家說“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它的陽氣輸布於體表,在體表的陽氣又叫衛氣,所以說太陽主表而統營衛,當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那你當然把它叫做太陽病。這是我們上次課所講的內容。
  下面在太陽概說的第四個問題,我們談一談太陽病的證候分類和治法。
  從太陽病的證候分類來說,總體上我們分了三大類,一類是本證,一類是變證,一類是類證。所謂本證是發生在太陽經脈,發生在太陽所主的體表,發生在太陽膀胱腑的本經、本腑的病變,我們把它叫做本證。當然這個本證這個詞,也不是張仲景的命名,而是後代醫家給它說的。變證是太陽病誤治或者失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異常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不能用六經的名稱來命名的,就把它叫做變證,這人變證是由於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而來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病的變證。還有類證,它屬於雜病,是在這種病的病程中,有些癥狀類似於太陽病,所以也列在太陽病篇,便於和太陽的本證相鑒別。就太陽本證來說,有邪氣偏於淺表的,有邪氣偏於內臟的。邪氣偏於淺表的我們習慣把它叫做太陽表證,又因經脈循行於淺表,所以醫家也把它叫做太陽經證。這裏所說的“經”不是專門指經脈,而是指淺表的意思,和這個臟、這個腑相對而言的。對於說是太陽表證也罷,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太陽經證也罷,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有汗的,一類是無汗的。因為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它是管理汗孔開合、調節體溫的,所以太陽被風寒邪氣所傷,它管理汗孔開合這種功能受到了影響,有的時候汗了開而不合就表現為有汗,有的時候汗了閉而不開,就表現為無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證,無汗的把它叫做太陽傷寒證。太陽中風在治療上用桂枝湯,桂枝湯這張方子我們在學《中藥學》的時候,學《方劑學》的時候,都學到過。那麽無汗的就用麻黃湯,太陽表證就是這麽簡單。可是在《傷寒論》原文中還涉及到和桂枝湯、和麻黃湯有關的許多東西,這些東西就是與這兩個方子有關的其它適應證。這兩張方子除了治療太陽傷寒以外,其它還可以治療什麽證候。在太陽病篇有許多這樣的其他適應證的條文。除此之外還有這兩個方子的使用禁忌證,在什麽情況下不可以用,還有這兩個方子的加減應用舉例,就是加減方證。這樣的話就把文章給鋪開了,所以它由簡單的兩個證候引出了兩個方子,由這兩個方子引出了這兩個方子的其他適應證、使用禁忌證和加減應用舉例,文章就展開了。
  有汗的用桂枝湯,不可以用麻黃湯。有汗不可用麻黃,無汗用麻黃湯,不可以用桂枝湯,無汗不可用桂枝,似乎中風和傷寒之間,桂枝湯和麻黃湯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可分,而不可以混淆。可是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另外一種情況,這個病的病程時間已經很長了,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在表又有輕度的寒邪閉郁,你說這個時候用麻黃湯吧,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閉郁的這種邪氣又不太重,用麻黃湯覺得發汗太過頭。用桂枝湯吧,桂枝湯是個辛甘溫的方劑,發汗力弱,又怕不能夠把在表的閉郁的寒邪發越出去,所以單用桂枝湯也不合適,單用麻黃湯也不合適,因此張仲景就創立了麻桂合方,像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張方子,前兩個純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表有小寒不解,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後一個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內有陽郁化熱,證候又不如大青龍湯證那樣嚴重。這三張方子我們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小汗方。這都屬於太陽表證的範疇。
  當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裏的時候,就可以出現膀胱的腑證,因為經脈和臟腑都是相聯系的,經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傳播的通道,還是治療信息傳達的通道,所以當太陽經表有邪,邪氣不解,就可以循經入裏,邪氣進入膀胱之後,可以出現氣分證,也可以出現血分證,出現氣分證就是氣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陽蓄水證。太陽蓄水,膀胱氣化失司,廢水的排出功能發生了障礙,就可以出現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夠化生,津液不能夠輸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現了口渴、消渴、渴欲飲水這樣的津液缺乏的證候。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氣機,病人就有少腹苦裏急的這種感覺,同時,這種證候是從太陽表證邪氣循經入裏而來的,如果還有太陽表邪不解的話,還可以有脈浮,或者說脈浮數,身微熱這樣的一個表證,這種證候叫做太陽蓄水證,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裏兩解。這是太陽腑證的第一個證候。
  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化熱,熱和血結於下焦,大家說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麽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環嗎,整個泌尿系統不是有血液的供應嗎,所以蓄血證它是整個泌尿系統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障礙。所以血和熱結於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現了或者少腹急結或者少腹硬滿這樣一組證候。又由於太陽膀胱經的經別散布於心,所以當下焦血熱瘀結,瘀熱邪氣循經上擾心神的時候,可以出現心主神誌的功能失常,出現如狂,或者發狂這樣的精神癥狀。治療就根據瘀血的輕和重來分別選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者抵當丸。比方說,熱重的,熱勢也比較急的,瘀血也剛剛形成的,在治療上應當以瀉熱為主,化瘀為輔,那就用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如果瘀血凝結的程度比較重,瘀血的病勢也比較急,而熱邪已經收斂,這個時候就用抵當湯,以破血逐瘀為主。
  如果瘀熱互結,瘀血雖然已經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勢去非常和緩,熱邪雖然有,但是熱勢卻非常輕微,這個時候我們就用抵當丸化瘀緩消。所以上述我們講的表證有腑證,它的病位都在太陽經和腑,或者說在太陽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屬於本證的範疇。
  至於太陽病篇的變證,我們剛才提到過了,太陽失治或者誤治以後,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變證。太陽變證的類型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者在臟、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變化多端,對於這類的證候怎麽治療?那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並沒有什麽具體的、確定的、固定的治法。所以在《傷寒論》的第16 條裏,對變證的治則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我們在講原文的時候都會給大家講。
  至於太陽病篇的太陽類證,它舉了什麽懸飲的例子,痰濁郁阻胸膈的例子,在這些病的病程中,有些表現類似於太陽表證,放在這裏便於和太陽病作鑒別。
  這樣的話,我們把太陽病的大概情況就介紹完了,下面我們講具體的原文。
  我們這次用的教材是五版教材,我們雖然是用五版教材,但是我們主要是用五版教材中的原文,我們並不是講教材中後面的講解。打開講義第9 頁,我們首先看太陽病的綱要,第9 頁第一行,“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後面有個小括號寫了個“1”,那麽小括號寫這個“1”是個什麽樣的序列號呢?是按照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辨太陽病脈並治上”的第一個條文,不過我應當說明的是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原書上並沒有序列號,後人為了學習方便,把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的條文按照原來的那個序列,編了1、2、3、……,一直編到398 條。我們的講義是打亂原文的次序,重新歸類編排的,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條文在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原書中的次序,所以後再用個小括號標上它的號碼,這號碼就是這麽來的。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作為太陽病篇的第一條,它以“某某之為病”這樣的句式來描述,其實“太陽為病”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詞組,指太陽這個系統發生了疾病,把這個“之”字加在這裏,它有什麽意思,什麽作用呢,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這不引起了下文,必須要說太陽為病以後,得了病以後,它會有什麽要的表現呢?有脈浮,有頭項強痛,有惡寒這樣的臨床癥狀,所以以後每一經的病,我們遇到“某某之為病”的時候,那就提示我們這就是這一經病的提綱。所謂提綱,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作為一個提綱,說明這經病它的主要證候、主要內容是什麽。比方說太陽病,它的主要證候、主要內容是表證,因此它應當以一個表證的條文作它的提綱,這是一個條件,就是作為一經病的提綱,應當提示這經病的主要證候、主要內容。作為一經病的提綱它應當表述出來主要證候的或者是臨床表現,或者是病機的本質,或者是病變特點。這是不固定的。我們現在還沒有學後面的內容,比方說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作為提綱,它就說明了這是一個表證的臨床特征,它說明太陽病主要是表證。而作為表證來說,它的主要癥狀應當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兩條就夠了,它就可以作為一個提綱。以後我們講到其它病的提綱的時候,我們就檢驗檢驗它夠不夠這一經病提綱證的條件。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脈浮”。我們在學《診斷》的時候都知道“輕取即得,舉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這就是脈浮。它體現了一個什麽樣的病理變化呢?它體現了體表受邪,正氣抗邪於表,氣血浮盛於外。因為脈象是反映人體氣血運行狀態的,當血氣浮盛於外時,這個脈必然應之而浮。所以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後世醫家就有一種說法:“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不過我們應當註意的是這個脈的浮與不浮,應當和這個人的基礎脈象相對照的。比如說有的人他比較胖,皮下脂肪比較厚,平素他的脈,一個很胖的人的脈,你要使勁往下按才能摸得著,他得了表證,正邪抗爭於表,你輕輕地按照摸一般人的摸脈的方法,輕輕一摸,你摸不到,因為他的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的時候摸到了,你不能說他的脈不浮,因為和他生理的脈象相比較,他可能已經浮出來了。而對於一個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很少的人,你甚至把胳膊放在這,能夠看得見動脈搏動的這種人,他既沒有表證的表現,你一摸他有脈,輕取既得,你就說他是表證,這個就不一定,不一定能夠作為一個診斷依據了,所以脈的浮和不浮,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礎脈象作為參照。相對來說脈浮可以主表,這是一個我們要註意的。
  另外,浮脈主表,那麽必須是“舉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提示了正氣能夠抗邪於表,而不是輕取既得,那麽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脈那種脈象。或者是呢,輕輕地一摸有,稍稍地一按,一點力量都沒有,那有可能是虛陽外浮,我們都不能把它當作主表的浮脈。另外,這個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比較廣泛的意義。過去我總覺得就是我年輕的時候,我覺得感冒了之後,脈經取既得這才叫浮脈,實際上表證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
  1976 年,唐山地震前夕,當然我們那個時候,並不知道7 月份要發笑生地震了,我們那個時候是4 月份吧,我和劉渡舟老師帶著我們74 級的同學,75級的同學到唐山地區開門辦學,那裏在唐山地區的撫寧縣,然後呢,有一個同學得的是蕁麻疹。蕁麻疹我們現在好多人都讀蕁(xún)麻疹,所以現在國家規定的讀音呢,後來我就問國家的管理語言機構,我說這個字應該讀蕁(qián)麻疹,你們為什麽改成蕁(xún)麻疹?他們說了一句話,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這個字原來應當讀成蕁(qián)麻疹,可是現在你聽我們醫生都讀蕁(xún)麻疹,而且病人也都讀蕁(xún)麻疹,那麽既然這麽多人都來走這條路,所以我們就規定讀蕁(xún)麻疹是對的,讀蕁(qián)麻疹倒有點心虛了。我們這個同學得的是蕁麻疹,每天晚上癢得一夜一夜睡不著覺,開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涼血的、燥濕的、袪風的、止癢的,吃了三天藥,這小夥子還是一夜一夜睡不著覺,到了晚上就癢。因為我和劉老師住一個房間,然後這個小夥子又去找我了,說老師,吃了您三付藥了還是不好。我說讓老師給看看。讓劉老師給他摸脈,劉老師給他摸脈,摸完脈之後問我說,你說這是什麽脈象呀?我說,這小夥子瘦,這個脈輕輕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說,什麽輕輕地一摸就摸到了,你說它是不是浮脈?我說老師,他沒得感冒,能說他是浮脈嗎?脈輕輕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說,沒有得感冒就沒有浮脈了?這個小夥子什麽地方癢呀?我說皮膚癢呀。他說皮膚是表還是裏呀。我說皮膚當然是表啊,不是裏啊。既然皮膚癢這是表,你承認,脈又輕取既得,當然是表證呀。我說老師這是表證呀?他說是呀。我說,那怎麽辦呀?表證就該發汗啊。我說這個病要發汗呀?他說是啊。我說那用什麽方子呀?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的方子,濕熱在表。好,開了麻黃連軺(yáo)赤小豆湯以後,我寫方子問老師藥量,你把藥拿過來之後,白天不用吃的,每天晚上臨睡覺之前,你吃上之後多喝一點熱水,蓋上被子發汗,連發三天汗。治蕁麻疹我還沒有采取這種方法。連發了三天汗,這小夥子蕁麻疹不起了,那個地方洗澡也困難,後來我發現他身上脫了好多屑,蕁麻疹就好了,這個小夥子現在在一個部隊醫院工作,因為他當時就是軍人。
  唐山地震以後,我們回到了北京。有一天,協和醫院的一個我們中醫學院的畢業生給我打電話說郝老師,我們兒科住著一個小兒腎炎的病人,這個化驗的尿的指標總是不能改善,時間也比較長,我們用西醫的手段,似乎看不到很快見效的希望,能不能找中醫來看看。我說你們協和醫院咱們祝老就是你們醫院的啊,他說祝老現在在日本。我說你們想找誰看。他說我們想找劉老師看看。那我就陪著劉老去了。孩子呢,頭面水腫,尿的化驗很糟糕。老師摸脈,摸完了,我也摸,老師問我什麽脈。我說,他的脈輕輕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說輕取既得,就是浮脈。我說老師,浮脈怎麽辦?浮脈發汗呀。我說他沒有感冒呀。他說你看看他,頭面腫,脈輕取既得,頭面不是表嗎,上半身腫者發其汗嘛,浮又腫。我說老師用什麽方子?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啊。我說發幾天汗?他那個時間發長點,發七天汗。你看,這個人發七天汗。後來,我聽協和醫院的大夫給我打電話說,從發了這七天汗以後,這個孩子頭面水腫逐漸逐漸消了,那麽化驗呢,也逐漸逐漸改善了。
  我記得十幾年前,我在中醫學院院裏走著,突然來了一個女孩,很年輕也很漂亮走過來說,十郝大夫,你還認識我嗎?我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你呀。她說你忘了,我就是在協和醫院住院的那個得腎炎的那個小孩,那個時候臉腫得我根本就不認識,是那個樣子,我怎麽也不可能和她現在那種苗條的漂亮的身材聯合起來。我說我怎麽記得住呢。她說您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你和劉教授,我現在在中醫學院參加一個培訓班,我總是想拜訪你們兩個,結果在馬路上就碰到了。我說你現在怎麽樣呀?她說從那回好了之後,我的腎就一直沒有再犯過了,現在我在中國銀行工作。你看,這就是作為一個轉機。
  又過了一些日子,地壇醫院我的同學給我打電話說,我們這裏有一個黃疸的病人,已經好幾個月了,黃疸不能退。按說不應當這麽長時間。我說你想怎麽辦呀?他說要請劉老來看一看,那我就跟著劉老就去了。這個病人是陽黃,急性黃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著胸,那個黃的顏色,鮮黃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會終生不忘,那種黃就是黃如蠟染。對於一個傳染病我總是膽怯。劉老師說你摸摸脈,摸摸脈。我就大著膽子摸摸脈。膜完脈了,回到醫生辦公室,老師說脈怎麽樣啊。我說這脈有點浮,那脈浮怎麽辦呀?我說他現在是黃疸性肝炎,濕熱在裏,沒有表證,你說他身上癢不癢呀。我說他身上癢。他說身癢、脈浮,這就是表證,我想他是黃疸性肝炎,膽鹽沈積在皮膚,刺激那個神經末梢,他當然身上癢了。可老師就把這種身上癢就把這種脈浮當作了表證來看待。那麽我說老師怎麽治療?他說你會治療啊。我說我會了,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老師說,啊,這才學會,所以我學會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三遍,老師經常說,你的悟性夠差的。其實這麽個人,也就是用這張方子發了7 天汗,從此黃疸指數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低。當時那個病人是北京園林局的一個幹部,據說這個人前幾年還在世。
  所以脈浮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不要認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膚病、皮膚的過敏、身上瘙癢,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癬,我們都可以,只要脈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所以脈浮主表是泛指表證而言,並不能夠限定在它就是太陽表證。光是脈浮,那可能是太陽表證。它是表證,它都是脈浮的。所以要想診斷為太陽表證比較有第二個癥狀,頭項強痛。那麽頭項強痛就是“頭痛項強”的意思。“頭痛”主要是後頭部疼痛。“項強”主要是後項部拘緊不柔和。後頭和後項部是太陽經脈所過,那麽這是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的一種表現。因此,這個癥狀,才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癥狀。沒有頭項項痛,你不能夠診斷為太陽證。比如說這個人有脈浮,有偏頭疼,有耳聾,有目赤,脈輕取即得,帶有弦象,這個時候你可能診斷為少陽經脈受邪,診斷為少陽頭痛。如果這個人是腦門疼,目痛鼻幹,滿臉通紅,脈輕取就得,那是陽明經受邪。那是陽明經的表證。所以只有頭項強痛兼有脈浮的,我們才知道是太陽經脈受邪,這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
  最後一個癥狀“而惡寒”。這個“而”是一個連詞,但它不是一個表並列的,而是表層進的,它是一個進層連詞。我們在翻譯成現在漢語的時候,就應當這樣翻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因為太陽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陽氣的證候,那麽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氣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陽陽氣有什麽功能呀?溫養肌膚,現在太陽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溫養肌膚的功能不足了,當然,第一個信號,人體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怕冷,惡寒就是怕冷,所以後世醫家認為:“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但是當腎陽不足,表陽失助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正的是表陽虛,他也可以有惡寒,所以這個惡寒是外寒傷表陽呢,還是裏陽虛導致的表陽不足呢?那一定要結合脈象來看,脈浮的這肯定是外寒傷表陽,所以只有這三個證結合起來。“浮”提示邪在表,“頭項強痛”提示邪在太陽經,“惡寒”提示了外來風寒邪氣傷了太陽的陽氣,只有這三個癥狀結合起來,我們才可以判斷這就是太陽表證。因此作為太陽表證來說,這三個癥狀都應該具備,缺一不可。單獨一個都不能夠診斷為太陽表證。之所以把它作為提綱,首先,它體現了太陽病的主要證候是表證其次,它體現了太陽病的表證應當以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為主要臨床特征,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可以把它作為太陽病的提綱。我們應當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作為一經病的提綱,它只是說這一經病的主要證候,你比方說,太陽病它還有腑證,還有變證,還有類證,這個提綱就不能夠包括它的非主要證候,像腑證,像變證。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證候——表證。當然對於太陽病來說,寒邪傷表以後人體的陽氣奮起抗邪,陽氣出現病理性的亢奮,病證呢會出現發熱,所以對於太陽病,在它的整個病程中,它一定會有發熱的。後世醫家說,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還缺少發熱,沒有發熱怎麽能說是太陽病呢?實際上因為太陽病的發熱有的可以先出現。因此在提綱裏頭就不再提它了。有這三個癥狀,只要脈浮,也提示正氣可以抗邪於表,這就可以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了。由於人體的體質有不同,也由於感受邪氣的性質有差別,所以太陽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就看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第9頁的第2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首先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個太陽病,那麽這個發熱,他把“發熱”放在前面,說明這個證候——發熱是先出現的,病機是風陽傷衛陽,風邪和陽邪相比較,風為陽邪,引發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什麽呀?陽氣是含有熱能的,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那麽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人當然就要發熱。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引發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就發熱,所以就出現了發熱的這個癥狀。張仲景又把衛陽因為抗邪而出現這個病理性的亢奮,叫做衛強。我們應當註意的是這個衛強,並不是衛氣的真正的強盛,而是指的衛氣的一種病理性的亢奮。
  第二種癥狀就是汗出,為什麽會有汗出呀?是因為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們洗衣服的時候,如果這個衣服沒有拿洗衣機來甩幹,我們掛在房間裏,如果房間的窗戶開著,有對流,那麽空氣是流通的,這個衣服幹得就快一些。如果這個房間的門窗是緊閉的,沒有空氣的對流,這個衣服就幹得慢一些。所以,所謂風主疏泄,就是說風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發。風邪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邪有蒸發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發於體表,這就變為汗,所以這就是汗出的病機。汗出的病機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第二個是風主疏泄,使營陰外泄面為汗。
  我們說,在前面講《傷寒論》的學習方法的時候,要對第一個癥狀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它的病機,那麽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於太陽中風來說,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就是這個汗出,所以我們對汗出的這個病機要特別的關註。
  第三個癥狀是“惡風”。其實惡風秋惡寒,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那麽怕冷到什麽程度我們在病歷上寫惡寒,怕冷到什麽程度我們寫惡風呢?深居密室,把門窗都關起來,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蓋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減的,我們一般都寫惡寒。所以惡寒是怕冷的重證。那麽“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我們一般就認為這就是惡風。有空氣的流動,他就感到冷,沒有空氣的流動,他就不感到冷的我們就把它叫做惡風。所以惡風和惡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訴都是怕冷,只不過是怕冷輕
  和重的差別、程度的差別。我們今天在寫病歷的時候,區分比較嚴格。
  但是我們應當提醒大家的是,在《傷寒論》裏,惡風和惡寒這兩個詞常常混著用的,它區別不是太嚴格的。對於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該用惡寒的,他有時候也用惡風。對於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他有的時候也用惡寒,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當註意。
  為什麽會有惡風寒這樣的臨床癥狀?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這主要是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被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這個特征。
  最後一個癥狀,“脈緩”。這一條是在“太陽病”這三個字的前提下講的脈緩,它應當包括第一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三個癥狀。因此,這裏的脈緩應當是脈浮緩。脈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爭於體表,氣血浮盛於外。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脈博的形態松弛柔軟,指的柔軟。這是和和太陽傷寒表實證那個寒主收引,血管緊張度高,所出現的緊脈相對而言的。因為太陽中風證它有發熱,有發熱脈搏就快,所以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軟。為什麽松弛柔軟,一個是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出傷營。因為汗是陰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陰血中的津液,那麽營氣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軟的。所以張仲景呢就把有汗出,營氣被傷,脈搏松弛柔軟叫營弱。所以衛強營弱,營衛失和,我們可以看成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這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為中風。“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就叫中風,那麽這個中風的證候當然和後世醫家所說的那麽腦血管意外所導致的突然出現的偏癱那個中風是兩回事。這個中風指的是一種表證。
  好,我們這節課講了太陽病的提綱,講了太陽中風的提綱。我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