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学之早期教育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4:31
大成学之早期教育(2008-11-09 21:09:27) 标签:杂谈  分类:《大成学》摘要 “凡成功者,凡大有作为者,无不是先有目标,再有积累,再有优势,再有突破的。”确立了目标之后,就要“围绕着目标去读书,围绕着目标去思考,围绕着目标去交友,围绕着目标去求师,围绕着目标去旅游,围绕着目标去实践。”
  人们日常做的事一般都是人人能做的小事,但一般人做的小事杂乱无序缺乏关联,结果即使是勤劳一生,最后也就是做了一辈子琐碎的小事;而成功者所做的每件小事和所定的目标都密切相关,几千几万件小事做完了,就意味着目标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就取得了。远大的志向就具有把小事联结起来的“总聚焦效应”,是获得大成的前提条件。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汗水就是勤奋,灵感就是聪明。对于天才来说,聪明只占1%,而勤奋却要占99%啊!古人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天才出自勤奋,而勤奋出自意志。勤奋,就要不断克服外界各种困难、各种诱惑,克服内心种种障碍,而这一切都需要坚强的意志。要做到超过常人的勤奋,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因斯坦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坚强的意志,使我们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做则做,该说则说,一切都理智化。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成为自己心灵、情感、行为的主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能否获得成功,最大的关键在于能否克服各种困难,能否战胜各种挫折和失败,而意志是困难、挫折、失败的克星,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基本力量,是大成的根本保障。
  人们一直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智力上,重知识、重智商,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对雄心壮志的培养和对意志品质的教育,这是非常失误的。
  人的婴幼儿时期是可塑性、可教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特别是志向、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培养的最佳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人的性格大都是在人一生的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且所形成的东西是很牢固的,它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一切教育中,早期教育最重要;一切早期教育中,早期志育最重要。信心、雄心、抱负、志气大多都是在早期成型、定型的,一旦错过这个时期,今后再教育就难了。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外力便可以把它导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进行早期志育,非常省力,可是作用却极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是自信或是自卑,是有志或是无志。再者,一旦雄心、志气在幼时深入心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雄心、志气就会随之不断增长,与孩子的成长是同步的。经过长期的重复、强化、雄心、志气就会非常稳固、强大。错过了这个时期的教育,等孩子长大后再培养,再教育当然也可以,但难度非常非常大。
  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志气效果最佳,对于培养坚强意志的效果同样最佳。
高达75%以上的世界名人在童年少年时都遭遇过生活的挫折和磨难。这种童年的磨难能磨练人的意志、人的忍耐力、克制力、意志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志育。很多伟人往往幼年家境贫寒,父母没有什么文化,甚至都是文盲,根本不懂得也没有条件教他们两岁识字,3岁画画,4岁弹琴,可是却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志气、意志,因此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说明:在早期教育中,对志气、意志的培养比智力开发更重要。
  一生之计在于早,早期教育在于志。志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其志”和“强其志”。
  “大其志”的武器主要是期望教育。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海婴没有远大的期望——“可寻点小事情过活”,结果只是一个平凡之人;宋耀如先生怀着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华盛顿一样的大人物的期望,结果他的女儿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鲁迅先生本人是期望教育所造成的。鲁迅是长子长孙,他的出生是整个家庭备受重视的大事件,鲁迅的母亲像立了大功似的,整个鲁氏家庭都为之高兴。鲁迅得到了长辈的厚爱和关注,求神、拜佛、起俗名、起法名,层层加挂长命锁。现在看来十分可笑,其实体现出他的父祖们对他的期望之高和关爱之细。这种关爱和期望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精神成长,使他具有强烈的信心和雄心。
  罗斯福的母亲对罗斯福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她从罗斯福一出生就开始写儿子的成长日记,一直坚持了20年。在20年中她几乎记下了儿子的所有言行举止。她还怀着神圣的虔诚心情把儿子穿过的衬衣、鞋子、袜子,玩过的玩具,读过的书等等一一分类收集起来,坚信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成为“无价之宝”。果然,这些东西今天都陈列在罗斯福的纪念馆中。罗斯福的母亲对儿子的这种强烈的高期望,使罗斯福产生了强大的自信,拥有宏大的抱负和钢铁般的意志,这些都是罗斯福后来在盛年遭残疾打击仍能坚忍不拔,创造第一个残疾人登上总统宝座、第一个连续4次稳坐总统宝座的前所未有的奇迹的根源!
  爱迪生被学校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大笨蛋而被赶出学校大门,全靠他母亲对他的期望教育才将他塑造成为世界级的天才。爱迪生的志气和雄心正是在他母亲面校长说爱迪生是“低能儿”的回敬——“我的儿子比你肩膀上的脑袋聪明得多”中产生的,正是在母亲对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儿子那种精心呵护中产生的。
  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在少年时,说自己正在做一个伟大的实验,进行着“伟大的发明”。周围的人都讥笑他想入非非,可是他母亲却坚信他终有一天会搞出举世震惊的“伟大发明”。这种亲人的大力支持、鼓励、期望,使马可尼在他27岁时发明了无线电,35岁时便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伦·希尔小时侯是当地人人讨厌的最有名的坏小孩,幸亏他的继母对他的期望激励——“你不是本县最坏的孩子,而是最伶俐的孩子”,帮助希尔重建了信心、雄心,从而造就了希尔光辉的一生。
  大志的根本在于雄心、信心。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行,就绝不可能有大志,哪怕看来立了大志,也是虚假的大志。他人的期望往往会转化为自我期望、自我信念,从而大大增强人的信心,必然能够“大其志”。
  实施期望教育的措施有欣赏、夸奖、鼓励和激励。所有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极力学会高度欣赏、夸奖、鼓励、激励孩子和学生。
  “强其志”的主要方法是磨难教育。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只有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才能够培养坚韧的意志。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吃得最差的是孩子,冬天穿的最少的也是孩子。这种民族传统性的磨难教育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
  国外很多有见识的富翁为了避免“富不过三代”的出现,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磨难教育。美国超级富豪洛克菲勒家财万贯,但是对孩子却非常吝啬,每个孩子读小学时每星期的零花钱只有2角5分,而且要得到这笔零用钱还要打扫8个小时的树叶,同时,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记帐。这种磨难教育和严格要求,是洛克菲勒家族代代兴盛的重要原因。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的的女儿——王雪龄,也是靠磨难教育和“严格要求”塑造出来的女强人。王永庆坚信:一个在富裕环境下长大的人,很容易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只有在困苦的环境里,才能激发人努力向上。他除了要求孩子们学习吃苦,还严格限制他们的零花钱。后来,当孩子到国外学习时,他仍继续对子女施行“经济制裁”。王雪龄刚到英国时,人生地不熟,又想家,生活又窘迫,心中真有“错生豪门”之怨。不过她现在回想起来,却由衷的感激父亲。
  高达75%以上的世界名人在童年或少年时期都遭遇过生活的磨难,天才大多都有早年迁居或家庭变故的遭遇。磨难是最好的意志锻炼、意志教育,通过磨难教育,能够最好地“强其志”,从而造就天才和大成者。
  我们要两套武器并用,既要高度重视早期的“期望教育”,又要高度重视早期的“磨难教育”;既要多欣赏、多夸奖、多器重、多尊重,又要严格要求、设置困难,进行磨难教育。两者尤其要重视期望教育,在期望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磨难教育,从而既“大其志”又“强其志”。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海伦·凯勒正是由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用期望教育和磨难教育两套武器并用而创造出来的。
  海伦·凯勒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可怜孩子,家里所有人都十分爱怜她,人人都让着她,结果使海伦变得任性暴躁、骄横无理,吃饭时可以随手抓别人的饭菜,稍不如意就满地乱滚,大摔大砸。这是典型溺爱教育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莎莉文采取了严格要求的磨难教育。这种严格要求,最初被海伦的家人责备为无情。但是,正是通过种种严厉无情的手段,才逐渐改掉海伦的恶习和不良性情,才有了海伦·凯勒的刻苦学习,才有了那令世人震惊的人间奇迹。同时,莎莉文女士又不断给予海伦以巨大的期望和无数的鼓励。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可见对海伦期望之大。期望、鼓励,是海伦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的强大动力。就这样,莎莉文女士一方面用期望教育的期望、鼓励和关爱点燃了海伦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又用磨难教育的严格、严厉的要求培养了海伦钢铁般的坚韧意志,从而使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和作家。
  对孩子的教育既要爱,又要严。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严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两种力量,两种手段都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爱,不能走极端,不能异化为溺爱,那样只会害了孩子,不能育人,只能毁人。西方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有一种使孩子将来一定不幸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百依百顺。”严,也不能走极端,不能异化为不分青红皂白的棍棒教育,这也害莫大焉。
  反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走入了这样的误区:不是“溺爱教育”就是“棍棒教育”。这恰恰与“期望教育”应同“磨难教育”高度结合背道而驰的。
  如果孩子真正树立了大志,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强大决心和动力,自然意志就会格外坚强;如果孩子的意志非常坚强,就不会因为困难而动摇实现大志的决心,就会使大志坚定不移。“大志”与“强志”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必须两套武器并用:既要大力进行期望教育——尽量多地欣赏、夸奖、器重、尊重;又要大力实行磨难教育——刻意让孩子多吃苦,多受难,长期磨练,严格要求。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志向远大,坚忍不拔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