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喜欢自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6:21
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喜欢自杀?作者:大头马 提交日期:2010-7-7 9:29:00 | 分类: | 访问量:517
   生存是一门艺术,讲究坑蒙拐骗。达尔文告诉我们,活下来从来就不是一门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用优胜劣汰的观点解释自杀事件,显然太过冰冷无用。尽管真理从来都是伟大而冰冷。

 死亡也是一门艺术,讲究什么我不知道。这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句,写下的一年以后,她就自杀身亡。多数自杀者都会在自杀前拟定自杀计划,比如怎么死,死后尸体会在哪(才不会被自己的孩子看见,反之亦然),如何防止自杀被人提前终止,要不要写遗书,以及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而进行一场预演。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便经过了数月的精心策划。此外,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这方面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案例。所以说,成功的自杀很少出自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自杀,是艺术中的技术活。

 自杀想法源于环境压力、认知歪曲和生物化学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尽管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典型样例”的自杀病人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自杀群体中寻找认知和情感上的相似性。理想主义者是这样的一群。

 给理想主义者下定义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本文也无意作过度探讨。按大众观点来看,理想主义者往往对世界感到失望,是由于他们的信念与现实相去甚远,在生活中格格不入,敏感而脆弱。大众和文学作品往往将理想主义者和他们的死浪漫化,浪漫化的结果是,有更多的人“为理想而献身”。

 理想主义者之死真的是理想受挫的结果么?

 认知心理学家将这些自杀意图归因于不合理的信念,错误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认知歪曲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有句名言:“人不是为事情本身而困扰,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
 理想主义者的不合理信念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灾难化(awflizing)。

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T. Beck的认知理论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认知歪曲类型:

 武断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 人们往往在没有充足及相关的证据情况下,便任意下结论。譬如看到一个熟人走过却没有和自己打招呼,便认为自己一定是得罪了他。实际上对方可能压根也没看到自己。

 选择性抽取(selective abstraction)
 一言蔽之就是以偏概全,仅凭一件事中的细节部分就盖棺定论。

 过分概括化(over generalization)
 同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往往根据某个人做出的某件小事就评价他作为人的整体价值,别人稍有差池便认为他一无是处。

 夸大与贬低(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 过度强调或轻视某种情况或事件的重要性,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和缺陷,夸大自己的成就和天分。

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 容易将外在事件刻意与自己拉扯上关系,主动为别人的不幸或过失承担责任。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重要无比,举手投足都会产生“蝴蝶效应”。

 乱贴标签(mislabeling)
 每一个背负“脑残”、“非主流”标签的90后,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
 极端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
 认为世界非黑即白,你我之间非敌即友,使用一种“全或无”的思维行事。

 应该陈述(should or must statements)
 一种对于完美的不合理追求。对自己过度要求,绝对化思维,常常不考虑自己或他人的能力极限或是事情具有的变化可能性,用“应该”、“一定”、“必须”等绝对化词语来陈述事件。

 事实上,这些歪曲的认知并非集中在理想主义者身上,每一个自杀者,甚至每一个与这世界碰撞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不合理信念。这是我们大部分焦虑、抑郁、愤怒的来源。

 所以,理想主义者的自杀和理想主义真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我认为不是这样。拿掉了理想主义这个空旷的壳,那些死掉的艺术家和诗人,和普通人拥有的困扰并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一个死掉的个体,是不能再被钉上任何铁制标签牌的。这是对尸体的不敬。

 在这样一个时刻,将理想主义者之死去浪漫化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自杀都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行为。况且,更多的理想主义者选择的是活着。惟其如此,他们才值得拥有理想主义这个身份。

 另一个关于自杀的实事是,拥有自杀意图的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个体会真的采取自杀行为。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数字,它意味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