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为什么喜欢说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39:27
女孩17岁之后不再说谎www.jfdaily.com 2007-6-16 09:56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记得小时候,急不可待地要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电视上的女人,在家里翻箱倒柜,誓要找出妈妈的那支线红色唇膏,在那个年代,这种唇膏还是外国亲戚回来探亲时带来的,隐约记得牌子好像是露华浓。……  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打扮,发觉其实原来身边能够搽上烈焰红唇的人几乎是零,除了电视里的明星,还有就是香车美人,那么不知是否在潮流之下,大家都喜欢上暧昧的一切。于是流行时尚不断教会我们如何化透明妆,如何化裸妆,如何若隐若现,如何似雾迷离,又能叫人想入非非……说到最后,也许只是教会了大家说谎的能力,你真正面对的仍然是自己,既然有取胜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坦然相对。——摘自《After 17》      和朋友一起创办电子杂志《After 17》的出发点是为了突破市面上那些教女生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造型的女性杂志,那些杂志在马蒂看来,“简直把女孩子当白痴看,告诉她们怎么穿,怎么吃,怎么找男朋友才合适。”  马蒂:在广东念的大学,专业是法语,一直想要做记者。大学时就参与制作一本叫做《Cold tea》的杂志,Cold tea是广东凉茶的意思,据马蒂所说是将草根和时尚古怪结合的一本杂志。做《After 17》是毕业最后一年的事情,认识了一些人,邀她加入,一开始她因为手头还有一本网络杂志不怎么乐意,后来就越做越有趣了。现代传播集团收购《After17》后,邀请毕业后的马蒂去做全职。而现在《After 17》已经停刊,停刊的原因大致是因为人员运营的问题,由此造成资源选题重复而生了倦意。目前,她正计划着另一本电子杂志《Here comes 18》。  表现自我的态度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你的杂志,给人这样的感觉,几乎都是女生的摄影。你们删选照片的标准是什么?  马蒂:这个没有特别的限制,照片要表现比较自我的态度。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突破市面上那些教女生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造型的女性杂志。  星期日:自我的态度具体是指什么?和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什么关系?  马蒂:女生有很多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她们自己的小情绪是主动的,我们想挖掘这些东西,让女生更自主和自信。  星期日:你为什么喜欢这种自我的态度?  马蒂:这个很自然吧,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的喜好和态度,就不想跟着别人走了。  星期日:你刚才说:市面上那些教女生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造型。这个是怎么实现的?你又如何决定你自己想要的穿着?  马蒂:我不想评论太多市面上的杂志,我自己也是做杂志的,不能一下子说完。我说办《after17》的初衷是,我们想说一些更私人更情绪化的想法。而且就中国来说,人们穿衣服从自己的品味出发不多,很多人在跟着广告走,中国还没什么潮流可言。而潮流这个东西,其实也有很多文化的喜好在后面。很多女孩子只是觉得穿衣服就是穿衣服,怎样穿得潮流,让别人觉得自己漂亮,要么跟随广告,要么跟随周围人的眼光。她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一件衣服,为什么选择当下流行的某个偶像。而有些女孩子,她们懂得做自己的创作,她们懂得选择自己要怎样的颜色,怎样的风格。由于她们可能喜欢简约的风格,又可能有环保的情结,又可能她真的了解什么是摇滚文化,朋克文化,才去选择那样的颜色,那样的风格。我觉得周围的女孩子正在慢慢发掘的就是这个。  星期日:什么?  马蒂:服装背后的文化喜好。[1]  乱穿衣顶得住别人的眼光  星期日:你说你办《After 17》是想表达一些更私人更情绪化的想法,能具体说说吗?  马蒂:比如第一期“一个人”,我们找了一些身边的女孩子,讨论究竟女孩子一个人的时候状态如何。又或者一期“power inside”(内在力量)一个女孩子的内心力量又可以有多大等等。  星期日:我看到你们的一个讨论,对红唇提了三个问题:你觉得红唇代表了什么;什么场合你会涂红唇;有没有记忆深刻的红唇代表人物。能说说你们这三个问题分别有什么用意吗?  马蒂:没有特别的用意吧……现在这种颜色可能并没有多少女孩子敢涂,而怎么涂得好看,也只有选择适合的人,这些就是某种自我风格的选择。也许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怪异。我们要告诉别人,这种你也许已经不会用的风格,其实仍旧可以使用。而我们想说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其实你明明可以穿一件你还觉得美的妈妈的衣服。可能我们这一群人都有点恋旧物情结。我不是想质疑潮流,而是认为面对潮流我们要做一些选择,这种选择表现的是自我。  星期日:我想起来有一次,我穿个淑女裙,然后穿个球鞋,同学看到我,“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我当时脾气不好,就说:“那我应该要怎么穿?!”  马蒂:对,就是这样。我现在慢慢习惯了,如果乱穿,就得顶着别人的眼光。很多时候你要选择,换一个城市,或者换一个工作,会有太多各方面的压力和理由。穿衣服可能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所以有些人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人是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还有什么想法。  星期日:女孩子变得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造型,她们难道都没有发现自己和别人变得一样,难道她们都喜欢这种相似吗?  马蒂:这个只能说是一个慢慢形成的东西吧,我们说衣服和造型也只是一个形式,更多是内心的反映。比如《After 17》也会报道在战争中的女性作用,女性创作。多数的女性杂志要考虑商业上的需要,会在一些专题里放置很多广告,因此往往会忽视女性内心的反映,这个我理解。但我们想突破这种限制。  女性的角度更强大  星期日:看到你们报道战争的女性,独自去克什米尔报道地震的女孩子,我很好奇,为什么不是被这样的“人”感动,而是被这样的“女性”感动?想过两者的区别吗?  马蒂: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女孩子,跑西藏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拍地震后的纪录片。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女孩子,可以选择独自旅行出门,做自己的创作,选择自己的生活。我并没有去区分这两件事,我后来也的确觉得女性的角度让我觉得更强大,大概是女性往往被人看作比较柔弱吧。而杂志的初衷是选择女性的视角,因为她们有本身的性格和情绪,这些就让她的故事带有女性的味道,我没有说这些东西加重了这些故事的味道或者减弱了。  星期日:描写这个年纪的少女,你们有难以解决的困惑吗?  马蒂:当然非常多,在做杂志的时候我也在成长,要面对我自己的问题,我想只不过是通过杂志把一些情绪说出来,大家觉得有共鸣,就是这样。比如说梦想和现实的问题,很多人会告诉我他们还在读书,她们想毕业以后能做和我们一样的事情,她们也想做电子杂志,也想拍照,也想出唱片。至少每个人都在努力,我也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至少大家都有理想。  星期日:那你怎么加入女性视角?  马蒂:这个我们没有刻意去做,因为我们的团队本来就都是女孩子。也有男生喜欢这个杂志,我们也报道男生,我觉得梦想这个东西是共同的,我们想从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群去讲这件事,所以选择了女生,但是给人的启发可能不只是这样而已。  星期日:给我讲讲你在办杂志的时候认识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情吧?  马蒂:那是一群晚上会在中山大学外的隧道下搞搏击会、玩极限运动的人。先前有认识广州本土影像杂志《Cold tea》的主编摄影师,他带我见识了我待了三年都没有认识的广州,毕业了都不想走。《Cold tea》讲一些在广州草根中生活的,但是很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杂志将时尚和本土结合,有很大的冲击力。其实他们教会我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很多人都是有一份职业的,但是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聚集了一群人。《After 17》的另一个创办人,她很偏执,一定全部要女生来做这个杂志。哈哈,没有特别的解释,就是很偏执的事情。  星期日:你们在办杂志以前有预设的读者吗?比如说有什么样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困惑,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的读者看你们的杂志?  马蒂:其实因为一开始并没有想过杂志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做着玩,所以没有太多的设定,只是追求和我们同样兴趣同样困惑的人吧。  星期日:你们做那个杂志,说到底,好像就是为了表达你们自己啊?那我说我对你不了解,但是如果我看了杂志,等于是和你沟通,你同意吗?  马蒂:一部分,我觉得做杂志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后来,我们想要把我们关注的东西放得大一些。  星期日:那个在克什米尔拍地震的女孩子,是属于扩大的部分吗?  马蒂:那个其实是我的中学同学,因为知道她的故事,很想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想慢慢加入到杂志里面。一开始放在杂志里面,就显得很唐突,但是我想总归还是会有些启示吧。她很有勇气。  星期日:心目中有理想的少女状态吗?  马蒂:没有理想的,我自己也不觉得自己的经历多完美,就是因为不完美,我看到很多女孩子的时候,觉得她们更加美好。但是我希望看《After 17》的女孩子,或者说任何女孩子,能多关注一些自身以外的东西。其实最终也还是回到自身的修养,但首先我们要有勇气看出去。  星期日:那你最关注怎么样的女性?那些有自我的和特别有勇气的吗?  马蒂:那些特别有自主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或者很愿意发掘自身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