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美国书写者的“美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0:08
四代美国书写者的“美国梦”
www.hexun.com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苏里
2007.05.25 09:10






对一部分国人来说,今天去美国形同出差,已是不争事实。对另一部分国人来说,赴美留学,仍是人生大梦想。
1979年,笔者入大学读书。头年年底,中国首批公派美国的留学生成行。
很多年,笔者亲眼所见一批批国人迈出国门,以美国为目的地,用双脚书写各自的“美国梦”,一晃即将三十年。
笔者送走的第一位同学,高我一班,是1982年。已不记得该同学是官费还是自费。1978年以后的几年,公派留学美国是主流。自费留学美国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笔者无从考证。但较大规模的,应是1985年以后的事。
又若干年,留学美国的国人开始用笔书写各自的“美国梦”。仅凭记忆,第一本影响较大的读物,出自颇受争议的周励之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年),但比此书更早,影响也更大的,是姜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1988年),该剧主角王启明,也就是1982年携妻赴美的曹桂林,此后出版了同名小说。
周励、曹桂林之后,一代代国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和文本格式,展开对美国全方位的叙述,构成一部壮观的笔底“美国梦”画卷。由容闳1847年开启的三次赴美留学高潮的160年以来,绝无仅有。
书写美国作品目录
第一代
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第二代
陈燕妮《告诉你一个真美国》
钱宁《留学美国》
第三代
林达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
《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扫起落叶好过冬》
薛涌
《精英的阶梯》
《直话直说的政治》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
政治的走向》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第四代
李雾《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
脉络
“美国梦”的286、386、486、586时代
我把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称为“笔底‘美国梦’”。
粗略划分,大体四代。每代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第一代,曹桂林、周励。第二代,陈燕妮、钱宁。第三代,林达、薛涌。第四代,李雾。如此代际划分,有根据,但很粗。
比如陈燕妮跨越四代,最新作品《洛杉矶已久》出版于2006年,离她发表第一部作品,悠悠岁月20年。比如,薛涌,实为三、四代之过渡,无论形神,皆是。再比如,假使没有李雾的出现,四代划分显得勉强。
若从1988年《北京人在纽约》算起,至今将近20年,每若干年一代,时间分布大体均匀。第一代,1988-1993;第二代,1994-1998;第三代,1999-2006;第四代,2007年开始。我把代际之间螺旋上升式更替,套用PC机更新换代,称为笔底“美国梦”的286、386、486、586时代。双核时代,预计到2012年前后。
第一代,代表作品为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第二代,代表作品为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和钱宁的《留学美国》;第三代,代表作品为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和薛涌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等;第四代,代表作品为李雾的《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
笔者眼界所及,还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1987年赴美留学,对美国方方面面有透视般观察,结集五部,但人尚未登场。其《美国选举亲历与观察》、《华盛顿西北区K大街》、《美国新闻人物》皆为难得的精品。作品有望今年问世。梦龄属第二代,作品颇似第四代。
异同
1代个人,2代梦想,3代历史,4代文化
不妨先看看各代代表性作品之间的不同,从而看出四代“笔底‘美国梦’”的滑行轨迹。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写个人奋斗史,艰苦卓绝,悲喜交集。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主题与曹桂林同,风格、意境多有类似,区别是,周励笔底之梦,梦已成真。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笔底之梦有了自信,旁观者的冷静。钱宁的《留学美国》,登高欲呼,“我来啦!”且有了粗线条历史感,宣告留美第三次浪潮第一段历史的结束。如果把四代人经历大体划分成两个时期,林达无疑是关键性转折人物。林达以《历史深处的忧虑》开篇,与前两代的关注点完全不同,美国历史中的人、制度、精神成为书写主题,自始至今。薛涌又不同于林达,薛涌以美国政治、社会评论家姿态亮相,微观宏观,尽收眼底,他也是“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但比之陈燕妮,已不可同日而语。第四代开先河的《吾讲斯美》,不同以往,仿佛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猴子,把斯美掰开揉碎了说东道西,又像是庄周梦蝶,分不清庄周也蝴蝶也,很中国,也很美国。
四代笔底“美国梦”,亦有共同——“什么是美国”,尽管各有理解,各有答案。
第一代,美国象征财富,故事多与淘金有关;第二代,美国亦有文化,是谓新近发现,急欲告诉国人;第三代,发现美国民富国强的源头,在人、制度乃至精神上,反观自己,对照不可避免,批判不可避免;到第四代,揭示美国为有血有肉礼仪之邦,喜怒哀乐,针头线脑,原来都缘于公民之信仰,之价值;种种缺陷,无不与伦理、价值式微有关,批判矛头所指,几达心脏地带。
轮回
认识西方的步子回到原点
清末民初,西潮冲击下的中国精英集团,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最后到精神的过程。从容闳1854年归国提倡办西式学堂,到胡适一代携英美自由主义理念掀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建立了与英美对话的直接管道,用去七十多年时间,代价不可谓不大。以此代价换来的微弱现代成就,在此后连续发生的事件中,被扫荡净尽。山不转水转,一晃几十年,历经曲折,中国人认识西方的步子回到原点。
唯一的区别是,认识西方,由首先认识英国变成认识美国。在国人眼里,美国就是西方。去美国,成了多少国人特别是年轻学子的梦想。
在一些人眼里,美国象征财富。在另一些人眼里,美国代表先进的制度。自1978年开启的国人美国之旅,自始至今,包含着这两层诉求。于财富追求,不过是从刷盘子、开餐馆、倒外贸转换成以IT为核心的淘金形式,本质没有任何变化。另一诉求则经历了许多层次的演变。从四代书写美国的国人笔下,能清晰看出脉络。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第三和第四代的“美国梦”书写。
林达1999至2006年,有相关主题五部作品问世,围绕美国制宪及其实践,展开全方位叙述。美国历史故事中的人与事给予世人的启示,也是林达关注的主题。到《如彗星划过夜空》一书达到高潮。薛涌,或许定位在三、四代过渡代表人物更恰当。对美国微观制度,尤其教育制度的观察,树立了界标。但对美国政治包括大选的报道式写作,比之龚小夏,略逊一筹。
我们不能确定,四代国人笔底的“美国梦”书写,在多大程度上,接上了前辈的精神香火,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启示?